考点3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 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 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 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 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 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 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 题考査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 弄清其具体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制森严的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显然是一种礼制建筑,是因古代中国社会严格的宗法礼制而生的建筑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常遭受灾害和野兽的侵袭。受 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此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 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了供奉并祭祀这些神灵, 人们建立了大量坛、庙、祠堂等形式的建筑。 人类早期的生存威胁大多来自狂风暴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人们相信“天” 是至高无上的,它操纵一切,支配着作物的生长和人间的祸福。因此,祭祀天地 山川等自然神灵很早就成为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家形成之后,君王宣 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来统治百姓,以增强政权的合 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 活动,并发展成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 士祭其先。”为了表达对天地诸神的崇敬与膜拜,历朝统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 相应的建筑,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以及古代中国的阴阳哲学, 促使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的格局。郊 外远离城市的喧嚣,增加了祭者的肃穆崇敬之情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始终是国家统治的基础。自上至下,人们重 视血统,尊敬祖先。这种依靠血缘维系人际关系、家族利益乃至国家一统的宗法 观念渗透到了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从帝王的祖庙到庶民的祠堂无一不是宗法制度 的物质象征与必然产物。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祖庙,或称太庙。按照“左祖右 社”的规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而太庙在王城中占据 重要位置。而且《礼记》中还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 室为后。”这说明了宗庙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祭祀祖先的正殿位于中轴线 上,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坐落在3层石台基上,这与紫禁城前朝三大殿、 天坛的祈年殿规格相同,说明祭祀祖先是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礼 记》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 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之后,普通百姓才有了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 而这个场所被称为祠堂或家庙。祠堂是祭祖的圣地,也是祖先的象征。朱熹在《家
考点 3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 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 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分析与理解重 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 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 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 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2.指代类词语。这类 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 弄清其具体含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制森严的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显然是一种礼制建筑,是因古代中国社会严格的宗法礼制而生的建筑。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常遭受灾害和野兽的侵袭。受 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此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 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了供奉并祭祀这些神灵, 人们建立了大量坛、庙、祠堂等形式的建筑。 人类早期的生存威胁大多来自狂风暴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人们相信“天” 是至高无上的,它操纵一切,支配着作物的生长和人间的祸福。因此,祭祀天地 山川等自然神灵很早就成为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家形成之后,君王宣 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来统治百姓,以增强政权的合 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 活动,并发展成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 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 士祭其先。”为了表达对天地诸神的崇敬与膜拜,历朝统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 相应的建筑,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以及古代中国的阴阳哲学, 促使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的格局。郊 外远离城市的喧嚣,增加了祭者的肃穆崇敬之情。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始终是国家统治的基础。自上至下,人们重 视血统,尊敬祖先。这种依靠血缘维系人际关系、家族利益乃至国家一统的宗法 观念渗透到了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从帝王的祖庙到庶民的祠堂无一不是宗法制度 的物质象征与必然产物。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祖庙,或称太庙。按照“左祖右 社”的规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而太庙在王城中占据 重要位置。而且《礼记》中还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 室为后。”这说明了宗庙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祭祀祖先的正殿位于中轴线 上,面阔 11 间,重檐庑殿顶,坐落在 3 层石台基上,这与紫禁城前朝三大殿、 天坛的祈年殿规格相同,说明祭祀祖先是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礼 记》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 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之后,普通百姓才有了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 而这个场所被称为祠堂或家庙。祠堂是祭祖的圣地,也是祖先的象征。朱熹在《家
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如果遇上灾害或者外人 盗窃时,要“先救祠堂”,然后才能“及家财”。显然,祠堂具有关乎宗族命运 的神圣地位。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诸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祠堂大多是传统 的四合院式建筑。祠堂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中为享堂,后为 寝室,加上左右廊庑,组成前后两进两天井的组群建筑。祠堂的功能一开始是供 奉和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祠堂的功 能得到不断扩大和延伸,成为族人举办婚丧嫁娶事宜、娱乐庆典以及宗教活动的 场所,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场所和社会活动中心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太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庙也叫祖庙,既是历朝历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 征与必然产物。 B.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这是按照“左祖右社”的规 定建造的。 C.太庙的营建遵循“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规定,可见太庙在国 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 D.太庙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这说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祭祀祖先这一活动十 分重视 【答案】B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知识分子,以独立为第一义 何怀宏 界定和划分“知识分子”大致有两种标准:一种是职业标准,一种是精神标准。 对“知识分子”,人们可以从社会职业分类上下一个颇为宽广的定义,也可以从 种精神思想特征上下一个相当狭窄的定义。 如果要对所有知识分子提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标准或者说“职业伦理”,那 么,我想能够提出来的只能是“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包括 经济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尊严。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比从事别的 职业的人更加关注和热爱他们工作的对象,关注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 探寻或守护。为此,他们应当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为任何个人 或集团的利益或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正是基于上述兼顾职业和精神两方面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是“独立”而不是别的 什么,成为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也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标准, 从而也是知识分子的优先义,或者说“第一义”,即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先有比较 独立的精神人格,然后才有其他。独立当然不是指完全在客观上独立,脱离社会 而孤立,而是说知识分子一旦进入此行,一旦从事观念性的工作,就应当有一种 思想和精神上要尽量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要求,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 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独立是第一步。独立不是最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但 在一段时间里也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一一如果这种独立性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 剥夺殆尽。 独立于什么?怎样才算是独立?如何保持独立?首先,我想知识分子应当独立于 权力;其次,知识分子也应当独立于金钱;最后,知识分子还应当独立于大众。 “独立”主要是指一种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就像自尊需要一种社会的基础一样
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如果遇上灾害或者外人 盗窃时,要“先救祠堂”,然后才能“及家财”。显然,祠堂具有关乎宗族命运 的神圣地位。在中国的南方地区,诸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祠堂大多是传统 的四合院式建筑。祠堂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中为享堂,后为 寝室,加上左右廊庑,组成前后两进两天井的组群建筑。祠堂的功能一开始是供 奉和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祠堂的功 能得到不断扩大和延伸,成为族人举办婚丧嫁娶事宜、娱乐庆典以及宗教活动的 场所,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场所和社会活动中心。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太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庙也叫祖庙,既是历朝历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 征与必然产物。 B.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这是按照“左祖右社”的规 定建造的。 C.太庙的营建遵循“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规定,可见太庙在国 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 D.太庙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这说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祭祀祖先这一活动十 分重视。 【答案】B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知识分子,以独立为第一义 何怀宏 界定和划分“知识分子”大致有两种标准:一种是职业标准,一种是精神标准。 对“知识分子”,人们可以从社会职业分类上下一个颇为宽广的定义,也可以从 一种精神思想特征上下一个相当狭窄的定义。 如果要对所有知识分子提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标准或者说“职业伦理”,那 么,我想能够提出来的只能是“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包括 经济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尊严。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比从事别的 职业的人更加关注和热爱他们工作的对象,关注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 探寻或守护。为此,他们应当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为任何个人 或集团的利益或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正是基于上述兼顾职业和精神两方面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是“独立”而不是别的 什么,成为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也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标准, 从而也是知识分子的优先义,或者说“第一义”,即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先有比较 独立的精神人格,然后才有其他。独立当然不是指完全在客观上独立,脱离社会 而孤立,而是说知识分子一旦进入此行,一旦从事观念性的工作,就应当有一种 思想和精神上要尽量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要求,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 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独立是第一步。独立不是最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但 在一段时间里也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如果这种独立性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 剥夺殆尽。 独立于什么?怎样才算是独立?如何保持独立?首先,我想知识分子应当独立于 权力;其次,知识分子也应当独立于金钱;最后,知识分子还应当独立于大众。 “独立”主要是指一种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就像自尊需要一种社会的基础一样
独立需要有一种社会的基础。独立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如果知识分子不断被软 硬兼施地打击,摧残,如果他们连自己人身安全和物质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得不到 保障,即便他们独立意识再强,也很难说能够独立,或者说只可能有极少数人的 悲剧英雄式的独立。而这种独立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说是等待而来的,恩赐而来的 于是这种“独立性”还包括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性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和要求,因 而他们也就必须为此有实际的努力斗争和争取。 保持独立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方面是在客观世界争取能够保障自己 独立性的东西,首先是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可以用笔耕养活自己,使谋生和 观念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实在不能,也能用其他的工作养活自 己;另外,争取独立还包括争取观念产生和传播的自由空间,甚至如果能够自然 而然地有一些名望和权力也不刻意拒绝。另一个方面是在内心世界降低欲望,不 以追求权钱名为自己的目的,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适可而止,甚至能够在必要的时 候为了真理承担艰难的物质生活与其他压制和迫害。就像《理念人》的作者刘易 斯·科塞所说,理念人应当是为真理而生活,而不是靠真理而生活。 总之,我们强调独立性是在个人的意义上强调的,这也是“人格独立”的应有之 义。在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虽然最后可以选择加入到某个集团,成为这个集团 最虔诚和热烈献身的一员,但他先决地还是个人本位的。在这个意义上,称他们 为“分子”也是有道理的,即他们先天地是个别的“自由分子”而非“组织成 员 (选自《读书》,有删改) 下列有关“知识分子”的标准一—“独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应当是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是作者从精神思想 特征上对知识分子做出的界定 B.“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 经济能力。 C.知识分子关注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或守护,不为任何个人或 集团的利益或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D.“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在独立的基 础上,总会有更高的要求。 【答案】C 在的尊严”和第3自然段中“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的政治和经 济条件”可知,“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理解错误。C项,答 题区间在第2自然段,表述正确。D项,依据第3自然段中“但在一段时间里也 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一一如果这种独立性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剥夺殆尽”,可以 断定D项中“‘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和“总会有更高的要求” 理解错误。 名师点睛 考生在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类客观选择题时,要注意“两个区别”和 “八大关系”。蕌 1.两个区别。一是“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 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 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第2 题,题干中出现了“正确”这一要求,这就告诉考生,选项中有三项对某一概念
独立需要有一种社会的基础。独立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如果知识分子不断被软 硬兼施地打击,摧残,如果他们连自己人身安全和物质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得不到 保障,即便他们独立意识再强,也很难说能够独立,或者说只可能有极少数人的 悲剧英雄式的独立。而这种独立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说是等待而来的,恩赐而来的, 于是这种“独立性”还包括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性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和要求,因 而他们也就必须为此有实际的努力斗争和争取。 保持独立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方面是在客观世界争取能够保障自己 独立性的东西,首先是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可以用笔耕养活自己,使谋生和 观念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实在不能,也能用其他的工作养活自 己;另外,争取独立还包括争取观念产生和传播的自由空间,甚至如果能够自然 而然地有一些名望和权力也不刻意拒绝。另一个方面是在内心世界降低欲望,不 以追求权钱名为自己的目的,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适可而止,甚至能够在必要的时 候为了真理承担艰难的物质生活与其他压制和迫害。就像《理念人》的作者刘易 斯•科塞所说,理念人应当是为真理而生活,而不是靠真理而生活。 总之,我们强调独立性是在个人的意义上强调的,这也是“人格独立”的应有之 义。在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虽然最后可以选择加入到某个集团,成为这个集团 最虔诚和热烈献身的一员,但他先决地还是个人本位的。在这个意义上,称他们 为“分子”也是有道理的,即他们先天地是个别的“自由分子”而非“组织成 员”。 (选自《读书》,有删改) 下列有关“知识分子”的标准——“独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应当是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是作者从精神思想 特征上对知识分子做出的界定。 B.“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 经济能力。 C.知识分子关注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或守护,不为任何个人或 集团的利益或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D.“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在独立的基 础上,总会有更高的要求。 【答案】C 在的尊严”和第 3 自然段中“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的政治和经 济条件”可知,“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理解错误。C 项,答 题区间在第 2 自然段,表述正确。D 项,依据第 3 自然段中“但在一段时间里也 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如果这种独立性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剥夺殆尽”,可以 断定 D 项中“‘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和“总会有更高的要求” 理解错误。 名师点睛 考生在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类客观选择题时,要注意“两个区别”和 “八大关系”。 1.两个区别。一是“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 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 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第 2 题,题干中出现了“正确”这一要求,这就告诉考生,选项中有三项对某一概念
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有出入。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要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 答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 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 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 度去答题。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 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 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 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 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 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第1题。蕌 2.八大关系。(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 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第1题的B项。(2)主要 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3)原因与结果。因 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4)主观与客观。即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 能和效用。(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 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 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 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 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 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的文化属于中 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有 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 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能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 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 数,但要注意到,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 征,没有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 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 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吸 引、融合其他民族的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 统,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 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 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 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来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 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 才会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有出入。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要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 答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 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 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 度去答题。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 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 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 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 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 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第 1 题。 2.八大关系。(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 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第 1 题的 B 项。(2)主要 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3)原因与结果。因 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4)主观与客观。即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 能和效用。(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 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 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 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 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 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的文化属于中 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有 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 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能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 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 数,但要注意到,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 征,没有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 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 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吸 引、融合其他民族的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 统,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 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 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 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来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 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 才会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 发展的。它吸收其他文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 中国,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 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面要 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国文化基本上 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是最先进的。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 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受到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 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而从中国的疆域来看,适合农 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 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 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自己已不是“天 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 界潮流了。 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 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们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 来,很少往海外派人,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政府甚至认为,文化不能 随便传播,因此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 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 (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能片面地将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它既包括中国 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等。 B.中国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它只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了其他文化,其主 体汉族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不会全盘 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 素 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一,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 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 扬国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藩国的文化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有强大 的影响力,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国的文化仍然属于 中国文化。 B.我们之所以会有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 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 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且中国文化又是 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从未受到过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 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已定型,因此中国基本 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的自信,这种自信一度没有害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民族,如新疆的俄罗斯族,他们的主体在境外,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 在中国,其文化已经跟母体文化有所区别,所以其文化也属于中国文化
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 发展的。它吸收其他文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 中国,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 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面要 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国文化基本上 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是最先进的。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 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受到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 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而从中国的疆域来看,适合农 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 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 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自己已不是“天 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 界潮流了。 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 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们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 来,很少往海外派人,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政府甚至认为,文化不能 随便传播,因此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 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 (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能片面地将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它既包括中国 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等。 B.中国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它只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了其他文化,其主 体汉族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不会全盘 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 素。 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一,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 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 扬国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藩国的文化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有强大 的影响力,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国的文化仍然属于 中国文化。 B.我们之所以会有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 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 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且中国文化又是 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从未受到过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 今。 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已定型,因此中国基本 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的自信,这种自信一度没有害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民族,如新疆的俄罗斯族,他们的主体在境外,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 在中国,其文化已经跟母体文化有所区别,所以其文化也属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