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结构力学》讲稿第九章矩形板的弯曲理论2、简形板的复杂弯曲5fy图9-4横骨架式甲板板与船底板,受横向载荷外还在长边受到作用于板平面内的均布的总弯曲应力(中面力),在这种情况下仍将发生筒形弯曲,在板中取出板条梁将处于复杂弯曲状态,板条梁复杂弯曲的微分方程式及基本关系式为:Dw(4) + Tw"= qDw"=M(式中T前“-”拉力,“+”压力)(9-10)Dw"Tw'=N1 FEt3D=E,I=u=2VD12(1-μ)注:板条梁的弯曲要素与单跨梁的复杂弯曲情况下的弯曲要素完全一样,查附录B5 ql*1vC-Jo(u)384 D例如:两端自由支持的板条梁,梁的中点挠度与弯矩分别为:(9-11)q12MCgo(u)82Et31 T,D=EI=式中:u=2 VD12(1-μ)6M.板条梁的总应力为弯曲应力与中面应力的代数和,即:mx=。+t2梁的复杂弯曲中曾指出,船体中的梁刚度EI较大故而参数u的值很小(一般u≤0.5),从而辅助函数接近于1,因此实际计算时可以不计轴向力对弯曲要素的影响。对船体板,因板厚不大,板条梁的刚度D较小,使得板条梁在复杂弯曲时的参数u相当大(对一般海船板条梁的u比梁的u值大10倍左右)辅助函数与1相差很大,因此中面力对板的影响很大不可忽略。中面拉力它将减小板的弯曲应力,是有利的:中面压力它将增大板的弯曲应力,是不利的。计算步骤:筒形弯曲?D代替EI受中面力柔性板板条梁复杂弯曲单跨梁(查表B)是中面力已知5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 第九章 矩形板的弯曲理论 5 2、筒形板的复杂弯曲 横骨架式甲板板与船底板,受横向载荷外还在长边受到作用于板平面内的均布的总弯曲应力(中面 力),在这种情况下仍将发生筒形弯曲,在板中取出板条梁将处于复杂弯曲状态,板条梁复杂弯曲的 微分方程式及基本关系式为: (4) Dw Tw q Dw M Dw Tw N (式中 T 前“ ”拉力,“+”压力) (9-10) 2 l T u D , 3 1 2 12(1 ) Et D E I 注:板条梁的弯曲要素与单跨梁的复杂弯曲情况下的弯曲要素完全一样,查附录 B 例如:两端自由支持的板条梁,梁的中点挠度与弯矩分别为: 4 0 2 0 5 ( ) ( ) 2 384 ( ) ( ) 2 8 l ql v f u D l ql M u (9-11) 式中: 2 l T u D , 3 1 2 12(1 ) Et D E I 板条梁的总应力为弯曲应力与中面应力的代数和,即: max max 0 2 6M t 梁的复杂弯曲中曾指出,船体中的梁刚度 EI 较大故而参数 u 的值很小(一般 u 0.5 ),从而辅 助函数接近于 1,因此实际计算时可以不计轴向力对弯曲要素的影响。对船体板,因板厚不大,板 条梁的刚度 D 较小,使得板条梁在复杂弯曲时的参数 u 相当大(对一般海船板条梁的 u 比梁的 u 值 大 10 倍左右)辅助函数与 1 相差很大,因此中面力对板的影响很大不可忽略。中面拉力它将减小板 的弯曲应力,是有利的;中面压力它将增大板的弯曲应力,是不利的。 计算步骤: 受中面力柔性板 筒形弯曲? 是 板条梁 D EI 代替 中面力已知 复杂弯曲单跨梁(查表 B)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第九章矩形板的弯曲理论例:设有一两端自由支持的板条梁,1=1000mm,t=10mm,受均布荷重g=0.05N/mm2,并有中面应力。=100N/mm2,计算此板条梁的最大应力。材料的弹性模数E=2×10°N/mm2。1[12(1 - μ)00 = 3.710ot解:假设为拉应力,计算参数u:u2VD2iVE由附录表B-3得P(u)=0.14,ql?1x0.05x1000*×0.14=-875N.mm/mm则板条梁终点的最大弯矩为:MCPo(u)=8826M.6x87552.5N/mm2最大弯曲应力为:Obmaxt102最大的总应力为:0max=0。+Obmax=152.5N/mm2:-6250N·mm分析:如果板不受中面力,则板条梁的最大弯矩为:MC-X6M375N/mm2)235N/mm最大的总应力为:Omax12Et3=1.83x10'N/mm2D=E,I=12(1-μ)5qlt=35.6mm梁中点的挠度“)384D结论:板若无中面拉力,就不能承受g=0.05N/mm2的横向荷重,更不能承受中面压力。中面力对弯曲要素的影响:①、中面拉力对变形有利:中面压力对变形不利:1oot②、板条梁的长影响大,u=2VD③、板的复杂弯曲,中面力对板的弯曲要素的影响显著:(板的D很小、u>>0.5辅助函数和1相差较大,中面力不能忽略)讨论:从例题可以看出:(1)中面拉力对板的承载起了很大的作用:V(2)如果没有中面力,板在横载荷下就会发生很大的应力和变形:X(3)板似乎不能承受中面压力。×对于(2)(3),由于骨架相当强,板不能自由趋近,因此,板变形会自身产生中面力。6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 第九章 矩形板的弯曲理论 6 例:设有一两端自由支持的板条梁, l 1000mm,t 10mm, 受均布荷重 2 q 0.05N/mm ,并有中 面应力 2 0 100N/mm ,计算此板条梁的最大应力。材料的弹性模数 5 2 E 2 10 N/mm 。 解:假设为拉应力,计算参数 u : 3.7 12(1 ) 2 2 0 2 0 t E l D l t u 由附录表 B-3 得 0 (u) 0.14, 则板条梁终点的最大弯矩为: 2 2 0 1 ( ) ( ) 0.05 1000 0.14 875N mm/mm 2 8 8 l ql M u 最大弯曲应力为: 2 max 2 2 6 6 875 52.5N/mm 10 b M t 最大的总应力为: 2 max 0 max b 152.5N/mm 分析: 如果板不受中面力,则板条梁的最大弯矩为: 1 2 2 ( ) 6250N mm 2 8 l M ql 最大的总应力为: 2 max 2 6 375N/mm M t 〉 2 235N/mm 3 7 2 1 2 1.83 10 N/mm 12(1 ) Et D E I 梁中点的挠度 4 5 ( ) 35.6mm 2 384 l ql w D 结论:板若无中面拉力,就不能承受 2 q 0.05N / mm 的横向荷重,更不能承受中面压力。 中面力对弯曲要素的影响: ①、中面拉力对变形有利;中面压力对变形不利; ②、板条梁的长影响大, D l t u 0 2 ③、板的复杂弯曲,中面力对板的弯曲要素的影响显著;(板的 D 很小、 u 0.5 辅助函数和 1 相 差较大,中面力不能忽略) 讨论:从例题可以看出: (1)中面拉力对板的承载起了很大的作用;√ (2)如果没有中面力,板在横载荷下就会发生很大的应力和变形; (3)板似乎不能承受中面压力。 对于(2)(3),由于骨架相当强,板不能自由趋近,因此,板变形会自身产生中面力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第九章矩形板的弯曲理论3、筒形板的大度弯曲解释图9-7,图9-8板弯曲时支座对板边的趋近有阻碍作用,因而产生中面力,该中面力是未知的(静不定的中面力),需要根据弯曲变形的大小来决定。下面具体讨论中面力与挠度之间的关系:在板条梁中取一长度为dx的微段,变形厚的长度为ds,( d) = dr 1+((dw)ds2 = dx2 +(dxdxdx~1+ds=1+/dx=dx+-w"2dx21w'2dx微段变形后的伸长量:ds一dx:2wdx整个梁的伸长量:△s=2JAs.-T设板条梁长度方向的应变为8,则:6TEE,TI"w"dx(9-15)E,t确定静不定纵向力的补充方程,板在筒形弯曲时的变形协调方程(中面力与挠度的关系)将上式中带入板条梁的复杂弯曲微分方程式Dw(4)-Tw"=q求出挠曲线方程w(x),再回代到上式求得中面力T。21chu(1ql4ql'x(1)、板条梁两端自由支持受均布荷重时:w(x)=(1-x)16uD8u'Dchu927 th'u135135thu将w(x)代入(9-15)式积分得:(9-17)16u8u16u°16u82xchu(1-ql4ql'x11(2)、板条梁两端刚性固定受均布荷重时:w(x)=(I- x)8u'D16u'Dthuchu7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 第九章 矩形板的弯曲理论 7 3、筒形板的大挠度弯曲 解释图 9-7,图 9-8 板弯曲时支座对板边的趋近有阻碍作用,因而产生中面力,该中面力是未知的(静不定的中面 力),需要根据弯曲变形的大小来决定。下面具体讨论中面力与挠度之间的关系: 在板条梁中取一长度为 dx 的微段,变形厚的长度为 ds , 2 2 2 2 2 ( ) 1 dx dw dx dx dx dw ds dx 2 2 2 1 1 1 2 1 2 dw dw ds dx dx dx dx dx w dx 微段变形后的伸长量: 1 2 2 ds dx w dx 整个梁的伸长量: 2 0 1 2 l s w dx 设板条梁长度方向的应变为 x ,则: 0 1 1 x s T l E tE 2 0 1 1 2 Tl l w dx E t (9-15) ——确定静不定纵向力的补充方程,板在筒形弯曲时的变形协调方程(中面力与挠度的关系) 将上式中带入板条梁的复杂弯曲微分方程式 (4) Dw Tw q 求出挠曲线方程 w(x) ,再回代到上式 求得中面力 T 。 (1)、板条梁两端自由支持受均布荷重时: 4 2 4 2 2 (1 ) ( ) 1 ( ) 16 8 x chu ql ql x l w x l x u D chu u D 将 w(x) 代入(9-15)式积分得: 2 8 2 2 9 8 3 6 135 27 135 9 (1 ) 16 16 16 8 E t thu th u q l u u u u (9-17) (2)、板条梁两端刚性固定受均布荷重时: 4 2 3 2 2 (1 ) 1 ( ) 1 ( ) 16 8 x chu ql ql x l w x l x u D thu chu u D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第九章矩形板的弯曲理论8127279E将w(x)代入(9-15)式积分得:(9-19)16u'thu16ushu4u8u(1-μ)q4u'DT由(9-17)及(9-19)求得u后,板的中面力为:712H以 bg10 * JU实际应用中我们查表求u,具体见表9-7、表9-8所示。令:U=1-为竖轴,以u为水平轴绘出log10*Ju~u的关系曲线。.5+:4et因11na山a推线A-出线A#自014自线B-南4到5:山线C#车用12结论:当板的柔性大(1个,t),且外载荷大时,中面力增加(U,u个,T个);当板的柔性小(1,个),且外载荷小时,中面力减小(U个,u,T):简形板的大挠度弯曲的计算步骤:E1、求U=a-)g2、查log104/U~u曲线得u:3、求T=4u°D124、板条梁的复杂弯曲求解。8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 第九章 矩形板的弯曲理论 8 将 w(x) 代入(9-15)式积分得: 2 8 2 7 6 2 8 6 81 27 27 9 (1 ) 16 16 4 8 E t q l u thu u sh u u u (9-19) 由(9-17)及(9-19)求得 u 后,板的中面力为: 2 2 4u D T l 。 实际应用中我们查表求 u ,具体见表 9-7、表 9-8 所示。令: 2 8 2 (1 ) E t U q l ,以 4 log10 U 为竖轴,以 u 为水平轴绘出 4 log10 ~ U u 的关系曲线。 结论:当板的柔性大( l ,t ),且外载荷大时,中面力增加( U ,u ,T ); 当板的柔性小( l ,t ),且外载荷小时,中面力减小( U ,u ,T ); 筒形板的大挠度弯曲的计算步骤: 1、 求 l K t q E U 1 (1 ) 2 8 2 ; 2、 查 log10 U ~ u 4 曲线得 u ; 3、 求 2 2 4 l u D T ; 4、 板条梁的复杂弯曲求解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第九章矩形板的弯曲理论例:前面例题,如无中面力,计算板有弯曲变形而产生的中面力,并计算板的应力和变形。E计算出U:解:先按公式U(1-1-22×105=19.32×10-4(1-u)g(1-0.32)x0.05100log104/U=log439.5=2.643查图9-7得u=2.604×2.62×2×105×103T=4u'D12(1-0.3)=495N1210002T495=49.5N/mm2C。tx1105ql查附录B的板条梁中点最大的挠度与弯矩为:384岁6(u)=9.51mmql?MC-(u)=-1590N·mm/mm826M95.4N/mm2ObmaxOmx =O。+b,max =144.9N/mm2讨论:1、实际结构应是介于完全可以自由趋近与完全不可趋近之间,因此实际结构中的中面力应比上式计E算的结果要小,为考虑这点令U式中:K称为“支撑系数”在0到1之间(1-μ2)gK变化:①、K=1时,表示板边完全不可趋近:②、0<K<1时,板可以趋近一些但不可完全趋近,这时U比K=1时的U要大些,从而u减小,即板的中面力小些;③、K=0时U→u=0,表示板没有中面力实际中当0<K<1时,对中面力的影响不太大,只有K=0,1时影响大些两者的辅助函数相差不大,一般计算时取K=0.59
《船舶结构力学》讲稿 第九章 矩形板的弯曲理论 9 例:前面例题,如无中面力,计算板有弯曲变形而产生的中面力,并计算板的应力和变形。 解:先按公式 2 8 2 (1 ) l t q E U 计算出 U : 4 2 8 2 5 2 8 2 19.32 10 100 1 (1 0.3 ) 0.05 2 10 (1 ) l t q E U log10 log 439.5 2.643 4 U 查图 9-7 得 u 2.60 N l u D T 495 1000 12(1 0.3 ) 2 10 10 4 2.6 4 2 2 5 3 2 2 2 2 0 49.5 / 10 495 1 N mm t T 查附录 B 的板条梁中点最大的挠度与弯矩为: 4 0 5 ( ) ( ) 9.51mm 2 384 l ql w f u D 2 0 ( ) ( ) 1590N mm/mm 2 8 l ql M u 2 ,max 2 6 b 95.4N/mm M t 2 max 0 ,max b 144.9N/mm 讨论: 1、实际结构应是介于完全可以自由趋近与完全不可趋近之间,因此实际结构中的中面力应比上式计 算的结果要小,为考虑这点令 l K t q E U 1 (1 ) 2 8 2 式中: K 称为“支撑系数”在 0 到 1 之间 变化; ①、 K 1 时,表示板边完全不可趋近; ②、 0 K 1 时,板可以趋近一些但不可完全趋近,这时 U 比 K 1 时的 U 要大些,从而 u 减小,即板的中面力小些; ③、 K 0 时 U ,u 0 ,表示板没有中面力。 实际中当 0 K 1 时,对中面力的影响不太大,只有 K 0,1 时影响大些两者的辅助函数相差不大, 一般计算时取 K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