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信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二)实验内容 氯化钡中钡离子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台秤、电子天平、电炉、马福炉、坩埚、坩埚钳、干燥器、表面皿、盐酸、硫酸、硝酸 银、氯化钡等 实验八抗胃酸药中铝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 1.了解配位滴定的特点 2.了解二甲酚橙指示剂的性质和使用 3.返滴定法的过程 4.学会用EDTA法测定药物中铝离子含量 (二)实验内容 1.药物试样的分解 2,待测试样中铝离子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酸式滴定管、锥形瓶、EDTA溶液、二甲酚橙指示剂、量筒、Z2+标准液,六次甲基四 胺水溶液、氨水溶液,盐酸等 实验九四氧化三铅的组成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Pb,O4的组成 2.进一步练习碘量法操作 3.学习用EDTA测定溶液中金属高子 (二)实验内容 LPbO.的分解得到含有PO和Pb2+的混合体系 2.Pb0含量的测定 3.PbO02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分析天平、台秤、称量瓶、干燥器、量筒、烧杯、锥形瓶、吸滤装置、滴定管、硝酸 DTA和NS,O标准溶液、错酸和醋酸钠、氨水、六亚甲基四胺、淀粉溶液等 五、学时分配 总学时32学时,分配如下: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实验要求实验类型 天平称量练习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必修 混合碱的组成及其含量测定 4 必修 验证 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3 必修 验证
教学大纲 31 (二)实验内容 氯化钡中钡离子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台秤、电子天平、电炉、马福炉、坩埚、坩埚钳、干燥器、表面皿、盐酸、硫酸、硝酸 银、氯化钡等 实验八 抗胃酸药中铝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 1.了解配位滴定的特点 2.了解二甲酚橙指示剂的性质和使用 3.返滴定法的过程 4.学会用 EDTA 法测定药物中铝离子含量 (二)实验内容 1.药物试样的分解 2.待测试样中铝离子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酸式滴定管、锥形瓶、EDTA 溶液、二甲酚橙指示剂、量筒、Zn2+标准液,六次甲基四 胺水溶液、氨水溶液,盐酸等 实验九 四氧化三铅的组成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 Pb3O4的组成 2. 进一步练习碘量法操作 3. 学习用 EDTA 测定溶液中金属离子 (二)实验内容 1. Pb3O4 的分解得到含有 PbO2和 Pb2+的混合体系 2. PbO 含量的测定 3. PbO2含量的测定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分析天平、台秤、称量瓶、干燥器、量筒、烧杯、锥形瓶、吸滤装置、滴定管、硝酸、 EDTA 和 Na2S2O3标准溶液、醋酸和醋酸钠、氨水、六亚甲基四胺、淀粉溶液等 五、学时分配 总学时 32 学时,分配如下: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一 天平称量练习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5 必修 验证 二 混合碱的组成及其含量测定 4 必修 验证 三 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3 必修 验证
人偏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四 EDTA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和水的总硬度 4 测定 必修 验证 五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和铜盐斗 铜含量的测定 4 选修 验证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和过氧化氢 5 必修 验证 含量的测定 七 氯化钡中钡含量的测定(重量法) 7 必修 验证 八 抗胃酸药中铝含量的测定 4 选修 综合 九 四氧化三铅的组成测定 4 选修 综合 注:实验要求包括必修、选修、其他:实验类型包括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六、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本课程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实验成绩(50%)、实验报告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 (30%)。平时实验成绩包括预习情况测试、实验操作情况等:实验报告成绩包括预习报告 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情况。 七、教学反馈 第一次上课时即公布手机号码、OO号、办公室地址,随时可以联系: 采取书面反馈或者单独谈话、集体座谈、班级调研等多种形式或渠道,随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实验(第4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1年5月 参考书: [川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实验(第2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81年2月 2]张广强(等).分析化学实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6月 九、说明 1.每次实验必须要求学生预习,并检查签子方能实验。 2.原始数据记录签字或保留。 执笔人:盛国栋学科主任:李益民教学院长:陶菲菲院长:齐陈深
教学大纲 32 四 EDTA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和水的总硬度 测定 4 必修 验证 五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和铜盐中 铜含量的测定 4 选修 验证 六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和过氧化氢 含量的测定 5 必修 验证 七 氯化钡中钡含量的测定(重量法) 7 必修 验证 八 抗胃酸药中铝含量的测定 4 选修 综合 九 四氧化三铅的组成测定 4 选修 综合 注:实验要求包括必修、选修、其他;实验类型包括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六、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本课程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实验成绩(50%)、实验报告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 (30%)。平时实验成绩包括预习情况测试、实验操作情况等;实验报告成绩包括预习报告 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情况。 七、教学反馈 第一次上课时即公布手机号码、QQ 号、办公室地址,随时可以联系; 采取书面反馈或者单独谈话、集体座谈、班级调研等多种形式或渠道,随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武汉大学(编). 分析化学实验(第 4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5 月 参考书: [1] 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实验(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年 2 月 [2] 张广强(等).分析化学实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年 6 月 九、说明 1.每次实验必须要求学生预习,并检查签字方能实验。 2.原始数据记录签字或保留。 执笔人:盛国栋 学科主任:李益民 教学院长:陶菲菲 院长:齐陈泽
人偏子理:院 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F》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926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F 学分:2.5 学时:32+16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授课对象:药学等专业本科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物理学科 修读学期:第2学期 一、教学任务 本课程讲授物理学中力学、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部分的基本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 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力学、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部分的主要知识内容 能部分具备学习其它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微积分知识在物理问 题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实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本大纲选定力学、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为教学内容,通过力学模块 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处理力学问题的 些基本方法。通过机械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振动和波的基本规律 以及光特生的基本知识。通过相应物理实验的操作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相应物理学原理的理 解,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初步能力。 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知识尤其专业知识 的能力,提高听课效果:同时也能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 三、教学内容 1,力和运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绪论,运动的描述及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举例,圆周运动、平面极 坐标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重点: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难点: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运动学问题、自然坐标系下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的基本特点,质点模型的建立:掌捉描述质点运动的基 本规律:掌握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 以及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熟悉自然坐标系和平面极坐标系:掌握简单变力作用
教学大纲 33 《大学物理 F》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40926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F 学 分:2.5 学 时:32+16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授课对象:药学等专业本科生 教学单位:数理信息学院物理学科 修读学期:第 2 学期 一、教学任务 本课程讲授物理学中力学、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部分的基本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 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力学、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部分的主要知识内容, 能部分具备学习其它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微积分知识在物理问 题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实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本大纲选定力学、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为教学内容,通过力学模块 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力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处理力学问题的一 些基本方法。通过机械振动和波及波动光学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振动和波的基本规律 以及光特生的基本知识。通过相应物理实验的操作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相应物理学原理的理 解,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初步能力。 2.专业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知识尤其专业知识 的能力,提高听课效果;同时也能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美感。 三、教学内容 1.力和运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绪论,运动的描述及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举例,圆周运动、平面极 坐标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重点:位置矢量和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难点: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运动学问题、自然坐标系下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的基本特点,质点模型的建立;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 本规律;掌握用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的方法求解两类运动学问题;掌握圆周运动的规律, 以及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熟悉自然坐标系和平面极坐标系;掌握简单变力作用
具偏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下的质点运动规律,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物理量的单位制和量纲部分内容 2.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动量和冲量、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万有 引力、重力、弹性力的做功特点及势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重点: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保守力做功特点及其势能,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 定律 难点:冲量及其计算,变力做功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动量和冲量的概念,掌握功和能的计算,掌握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的特点,熟悉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与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 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运动规律 3.机械振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简诰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诰振动的特征量,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 图示法,简谐振动的能量,同频率、同方向简谐运动的合成以及拍现象 重点: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诺振动的旋转矢量图示法和同频率、同方向简谐运动 的合成。 难点: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示法,简谐运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简谐振动的定义、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特征量以及简谐振动 的能量,掌握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方法,了解振动方向一致、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合成, 掌握拍现象。 4.机械波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波动过程的描述,平面简诺波的波函数以及 波的能量: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叠加原理及波的干涉。 重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动过程中的能量传播特征,波干涉的加强、减弱条件, 难点:相位及相位传播的概念,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建立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简谐波的一般概念及波动方程,了解波函数及波形曲线的意义, 掌握相位及相位传播的概念,了解平面简谐波的能量特征,了解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了 解波的叠加的一般概念,了解波的干涉现象和相干条件,掌握波干涉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驻波的形成以及规律,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 5.波动光学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光的相干性,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劳埃德镜及半波损失的概念,相 位差和光程的概念,厚度均匀薄膜的干涉、劈尖干涉、牛顿环: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 涅尔原理,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和圆孔衍射,光栅衍射:光的偏振。 重点:光程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薄膜干涉,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光的偏振
教学大纲 34 下的质点运动规律。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物理量的单位制和量纲部分内容。 2.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动量和冲量、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万有 引力、重力、弹性力的做功特点及势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重点: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保守力做功特点及其势能,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 定律。 难点:冲量及其计算,变力做功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动量和冲量的概念,掌握功和能的计算,掌握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的特点,熟悉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与质点系的动能定理、质 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了解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运动规律。 3.机械振动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特征量,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 图示法,简谐振动的能量,同频率、同方向简谐运动的合成以及拍现象。 重点: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示法和同频率、同方向简谐运动 的合成。 难点: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示法,简谐运动的合成。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简谐振动的定义、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特征量以及简谐振动 的能量,掌握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方法,了解振动方向一致、同频率的简谐运动的合成, 掌握拍现象。 4.机械波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波动过程的描述,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以及 波的能量;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叠加原理及波的干涉。 重点: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波动过程中的能量传播特征,波干涉的加强、减弱条件。 难点:相位及相位传播的概念,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建立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简谐波的一般概念及波动方程,了解波函数及波形曲线的意义, 掌握相位及相位传播的概念,了解平面简谐波的能量特征,了解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了 解波的叠加的一般概念,了解波的干涉现象和相干条件,掌握波干涉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驻波的形成以及规律,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 5.波动光学 教学内容:课堂讲授光的相干性,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劳埃德镜及半波损失的概念,相 位差和光程的概念,厚度均匀薄膜的干涉、劈尖干涉、牛顿环;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 涅尔原理,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和圆孔衍射,光栅衍射;光的偏振。 重点:光程差,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薄膜干涉,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光的偏振
具信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难点:光程差的计算,劈尖干涉、牛顿环,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光栅衍射的缺级现象。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掌握光的相干条件和获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 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掌握光程和光程差的计算方法:掌握等厚干 涉的规律及干涉条纹的计算: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的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掌 握用半波带法分析夫琅禾费单缝衍射,了解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以及衍射对光学仪器分辨率的 影响,掌握光橱方程的意义及光栅衍射条纹的特点:了解自然光与偏振光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光的偏振现象,熟悉光的几种偏振状态和获得及检验偏振光的方法,掌握马吕斯定律及 其应用,熟悉光在反射、折射时偏振现象,掌握布儒斯特定律。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光的双折射与旋光现象。 6.实践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实验理论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Ⅱ实验操作 实验一弦振动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形成的条件。 (2)测量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情况下的共振频率 (3)测量弦线的线密度 (4测量弦振动时的传播速度 (二)实验内容 (1)张力、线密度一定时,测不同弦长的共振频率,并观察驻波现象和驻波波形。 (2)在弦长和线密度一定时,测量不同张力的共振频率。 (3)张力和弦长一定,改变线密度,测量共振频率和弦线的线密度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弦振动研究实验仪、弦振动实验信号源、双踪示波器。 实验二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液体的内磨擦现象,学会用落球法测量液体的粘滞系数 (2)堂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正确合理地分析误差 (二)实验内容 (1)调整粘滞系数测定仪。 (2)选用合适的小球,并用螺旋测微器测出小球的直径。 (3)测量小球匀速下落的速度。 (4)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筒内径
教学大纲 35 难点:光程差的计算,劈尖干涉、牛顿环,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光栅衍射的缺级现象。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掌握光的相干条件和获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 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掌握光程和光程差的计算方法;掌握等厚干 涉的规律及干涉条纹的计算;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的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掌 握用半波带法分析夫琅禾费单缝衍射,了解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以及衍射对光学仪器分辨率的 影响,掌握光栅方程的意义及光栅衍射条纹的特点;了解自然光与偏振光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光的偏振现象,熟悉光的几种偏振状态和获得及检验偏振光的方法,掌握马吕斯定律及 其应用,熟悉光在反射、折射时偏振现象,掌握布儒斯特定律。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光的双折射与旋光现象。 6.实践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Ⅰ 实验理论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Ⅱ 实验操作 实验一 弦振动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形成的条件。 (2)测量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情况下的共振频率。 (3)测量弦线的线密度。 (4)测量弦振动时的传播速度。 (二) 实验内容 (1)张力、线密度一定时,测不同弦长的共振频率,并观察驻波现象和驻波波形。 (2)在弦长和线密度一定时,测量不同张力的共振频率。 (3)张力和弦长一定,改变线密度,测量共振频率和弦线的线密度。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弦振动研究实验仪、弦振动实验信号源、双踪示波器。 实验二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液体的内磨擦现象,学会用落球法测量液体的粘滞系数。 (2)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正确合理地分析误差。 (二)实验内容 (1)调整粘滞系数测定仪。 (2)选用合适的小球,并用螺旋测微器测出小球的直径。 (3)测量小球匀速下落的速度。 (4)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筒内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