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偏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5)根据所得数据计算粘滞系数,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小钢球、电子秒表、温度计、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硅油。 实验三分光计的调节及三棱镜顶角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计的构造和性能,学会调节和使用分光计的方法 (2)掌握最基本的测量角度方法,测出三棱镜的顶角。 (二)实验内容 (1)调节分光计 (2)测定三棱镜顶角。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分光计及附件、汞灯(或钠光灯)、三棱镜。 实验四用牛顿环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了解光的干涉原理。 (2)掌握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搭建实验装置,调整光路。 (2)调节读数显微镜的目镜。 (3)测量牛顿环的直径。 (4)根据所得数据计算透镜曲率半径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读数显微镜、牛顿环仪、钠光灯、45半反射镜组、升降台、扩束镜及支架等。 实验五光栅特性研究并用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了解分光计的构造,学会调节和使用分光计。 (2)加深对光檑分光原理的理解,并学会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檑常数和光波波长。 (二)实验内容 (1)调节分光计 (2)调节光栅的位置。 (3)测定光栅常数 (4)测定光波波长。 (5)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实验结果
教学大纲 36 (5)根据所得数据计算粘滞系数。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小钢球、电子秒表、温度计、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硅油。 实验三 分光计的调节及三棱镜顶角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计的构造和性能,学会调节和使用分光计的方法。 (2)掌握最基本的测量角度方法,测出三棱镜的顶角。 (二)实验内容 (1)调节分光计。 (2)测定三棱镜顶角。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分光计及附件、汞灯(或钠光灯)、三棱镜。 实验四 用牛顿环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光的干涉现象,了解光的干涉原理。 (2)掌握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搭建实验装置,调整光路。 (2)调节读数显微镜的目镜。 (3)测量牛顿环的直径。 (4)根据所得数据计算透镜曲率半径。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读数显微镜、牛顿环仪、钠光灯、450半反射镜组、升降台、扩束镜及支架等。 实验五 光栅特性研究并用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了解分光计的构造,学会调节和使用分光计。 (2)加深对光栅分光原理的理解,并学会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栅常数和光波波长。 (二)实验内容 (1)调节分光计。 (2)调节光栅的位置。 (3)测定光栅常数。 (4)测定光波波长。 (5)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实验结果
具信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分光计及其附件、平面透射光栅、低压汞灯等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6小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力和运动 6 6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6 6 机械振动 6 6 机械波 4 4 波动光学 10 实验理论知识 1 弦振动研究 3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3 分光计的调节及三棱镜顶角的测定 3 用牛顿环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3 光栅特性研究并用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3 3 合计 32 48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要求 实验举型 1 实验理论知识(一) 必修 2 弦振动研究 3 必修 综合 3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3 必修 综合 分光计的调节及三棱 4 3 必修 综合 镜顶角的测定 用牛颅环测定诱镜的 必修 综合 曲率半径 光栅特性研究并用光 栅测定光波波长 必修 综合 注:实验要求包括必修、选修、其他:实验类型包括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物理量的单位制和量纲 1小时 驻波 1小时 多普勒效应 2小时
教学大纲 37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分光计及其附件、平面透射光栅、低压汞灯等。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验 16 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 6 小时。 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力和运动 6 6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6 6 机械振动 6 6 机械波 4 4 波动光学 10 10 实验理论知识 1 1 弦振动研究 3 3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3 3 分光计的调节及三棱镜顶角的测定 3 3 用牛顿环测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3 3 光栅特性研究并用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3 3 合计 32 16 48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1 实验理论知识(一) 1 必修 2 弦振动研究 3 必修 综合 3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 3 必修 综合 4 分光计的调节及三棱 镜顶角的测定 3 必修 综合 5 用牛顿环测定透镜的 曲率半径 3 必修 综合 6 光栅特性研究并用光 栅测定光波波长 3 必修 综合 注:实验要求包括必修、选修、其他;实验类型包括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自主学习内容 建议时间 物理量的单位制和量纲 1 小时 驻波 1 小时 多普勒效应 2 小时
人徐子大理?优 教学大纲 双折射与旋光现象 2小时 合计 6小时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占20%,自主学习训练占20%,实验2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以学生课后作业的评改和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等以书面和面对面等形 式进行反馈,预计进行6次左右教学反馈。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叶伟国主编,余国祥副主编.大学物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陈子栋,潘伟珍主编。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年2月 参考资料: 山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编,马文蔚改编.物理学(第五版)上册.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2)程守洙,江之水主编,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修订,普通物理学(第六版)上、 下册.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6年12月 3)]程国均编著.大学物理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马文蔚,周雨青编.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6 年11月 [5)]马文蔚,陈国庆,陈健,谈漱梅编.《物理学》(第五版)学习指导.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何马文蔚改编,殷实,沈才康,包刚编.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6年6月 八、说明 本课程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一般在16周时间内讲授完。由于实验需分批进行, 所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原则上是同步进行。 执笔人:叶伟国学科主任:梁奇锋教学院长:盛宝怀 院长:俞军
教学大纲 38 双折射与旋光现象 2 小时 合计 6 小时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平时成绩占 20%,自主学习训练占 20%,实验 2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40%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以学生课后作业的评改和自主学习训练或设计性作业等以书面和面对面等形 式进行反馈,预计进行 6 次左右教学反馈。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叶伟国主编,余国祥副主编. 大学物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陈子栋,潘伟珍主编.大学物理实验(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年 2 月 参考资料: [1] 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 编,马文蔚 改编.物理学(第五版)上册.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年 4 月 [2] 程守洙,江之水 主编,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 修订.普通物理学(第六版)上、 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12 月 [3] 程国均 编著.大学物理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8 月 [4] 马文蔚,周雨青 编.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11 月 [5] 马文蔚,陈国庆,陈 健,谈漱梅 编.《物理学》(第五版)学习指导.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7 月 [6] 马文蔚 改编,殷 实,沈才康,包 刚 编.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6 年 6 月 八、说明 本课程理论 32 学时,实验 16 学时,一般在 16 周时间内讲授完。由于实验需分批进行, 所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原则上是同步进行。 执笔人:叶伟国 学科主任:梁奇锋 教学院长:盛宝怀 院长:俞 军
具信子大理?院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101001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1)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化学、应用化学、药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及高分子材料学科 修读学期:第3学期 一、教学任务 说明该课程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发展方面应承载的任务 与发挥的影响。有机化学1课程是化学专业、应用化学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使学 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 用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 二、敦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生 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有机化学和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 异构现象、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 共报谱等波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解析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简单的谱图。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 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理解有些有机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现象。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 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2.专业能力方面。 能应用近代理论解释典型的反应历程,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与性能上的内在联系和差异,能够设计合适的路线合成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以及天然 产物的片段。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求知好 问,形成良好的学风,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打下基础。教学过 程中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现代科技对处理课题的观点、方法和手段: 学生应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逐渐改变依赖课堂教学、依赖教师灌输或指定作 业的习惯,自己能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教学大纲 39 《有机化学 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101001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1) 学 分:3 学 时:48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化学、应用化学、药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及高分子材料学科 修读学期:第 3 学期 一、教学任务 说明该课程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发展方面应承载的任务 与发挥的影响。有机化学 1 课程是化学专业、应用化学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使学 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运 用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生 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有机化学和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 异构现象、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 共振谱等波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解析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简单的谱图。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 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理解有些有机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现象。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 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2.专业能力方面。 能应用近代理论解释典型的反应历程,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与性能上的内在联系和差异,能够设计合适的路线合成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以及天然 产物的片段。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求知好 问,形成良好的学风,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打下基础。教学过 程中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现代科技对处理课题的观点、方法和手段; 学生应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逐渐改变依赖课堂教学、依赖教师灌输或指定作 业的习惯,自己能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人徐子大理?优 教学大纲 三、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本门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积极研究、设计、 规划。按知识单元认真选取教学内容,而不应照搬某教材的章节名称。应列出各教学环节的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明确,“重点”写明学生学习时需重点掌握的内容:“难点”写 明学生在学习时较难掌握的内容。 课程教学要求要明确、具体,层次清楚。每一章课程教学内容后都要有该章课程教学的 基本要求,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熟悉什么,掌握什么。 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各门理论课程都应有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大 纲中要明确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它的发生和发展。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和有机化学与相关专业的关系。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结构理论、原子轨道、分子轨道、化学键、价层电子对互斥 理论等现代价键理论。 (3)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教学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和学科研究前沿。 (2)熟悉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和原子轨道 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特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理论。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微观结构。 (二)烷烃 1.教学内容 (1)烷烃的异构、系统命名法和烷烃结构。 (2)乙烷、丁烷的构象。 (3)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机理。 2.教学要求 (1)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烷烃的反应。 (2)熟悉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物理性质。 (3)了解乙烷、丁烷的构象和有机反应的能线图
教学大纲 40 三、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本门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积极研究、设计、 规划。按知识单元认真选取教学内容,而不应照搬某教材的章节名称。应列出各教学环节的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明确,“重点”写明学生学习时需重点掌握的内容;“难点”写 明学生在学习时较难掌握的内容。 课程教学要求要明确、具体,层次清楚。每一章课程教学内容后都要有该章课程教学的 基本要求,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熟悉什么,掌握什么。 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各门理论课程都应有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大 纲中要明确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 绪论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它的发生和发展。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和有机化学与相关专业的关系。 (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结构理论、原子轨道、分子轨道、化学键、价层电子对互斥 理论等现代价键理论。 (3)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教学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和学科研究前沿。 (2)熟悉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和原子轨道 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结构特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理论。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微观结构。 (二)烷烃 1.教学内容 (1)烷烃的异构、系统命名法和烷烃结构。 (2)乙烷、丁烷的构象。 (3)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机理。 2.教学要求 (1)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烷烃的反应。 (2)熟悉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物理性质。 (3)了解乙烷、丁烷的构象和有机反应的能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