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腑 胆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3)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小肠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大肠 (1)形态 (2)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 膀胱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三焦 (1)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2)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 (二)奇恒之腑 脑 (1)脑的主要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持感觉运动。 (2)脑与五脏的关系 女子胞 (1)主要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2)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 腑与腑的关 系【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老师辅导:组内沟通,师生沟通,组间展示。 第四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目的要求】 1.明晰六淫和六气的概念及其关系。 2.明确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深刻认识并记忆各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 点。【教学内容】 -29-
(一)六腑 胆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3)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小肠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大肠 (1)形态 (2)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 膀胱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三焦 (1)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2)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 (二)奇恒之腑 脑 (1)脑的主要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持感觉运动。 (2)脑与五脏的关系 女子胞 (1)主要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2)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 腑与腑的关 系【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老师辅导;组内沟通,师生沟通,组间展示。 第四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目的要求】 1.明晰六淫和六气的概念及其关系。 2.明确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深刻认识并记忆各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 点。【教学内容】 - 29 -
病因的概念、分类及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4)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5)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6)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第二节内伤病因 【目的要求】 系统认识并辨析七情的基本概念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划分饮食失宜的类型。 归纳总结过劳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七情内伤概念及其形成因素,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饮食失宜的种类及特点。 劳逸过度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第三节病理产物性的致病因 素【目的要求】 明晰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 知晓痰饮、瘀血的形成因素及病症特点。 【教学内容】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的概念。 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因素和致病特点。 瘀血的概念、形成因素和病症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第五章发病 【目的要求】 明确邪气与正气的概念。 探析发病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正气和邪气的概念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 据(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 病。【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30-
病因的概念、分类及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4)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5)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6)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目的要求】 系统认识并辨析七情的基本概念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划分饮食失宜的类型。 归纳总结过劳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七情内伤概念及其形成因素,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饮食失宜的种类及特点。 劳逸过度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的致病因 素【目的要求】 明晰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 知晓痰饮、瘀血的形成因素及病症特点。 【教学内容】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的概念。 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因素和致病特点。 瘀血的概念、形成因素和病症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第五章 发病 【目的要求】 明确邪气与正气的概念。 探析发病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正气和邪气的概念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 据(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 病。【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 30 -
第六章病机 【目的要求】 简识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体会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相关概念及病机特 点。【教学内容】 基本病机的概念 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盛正虚、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病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3、气血津液失常病机:气的失常、血的失常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第七章治则 【目的要求】 对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及联系有所领悟。 学会辨析各种治则的运用原则或方 式。【教学内容】 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及联系。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原 则(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兼治 正治与反治的涵义 (1)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扶正祛邪的治则 (1)运用原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运用方法: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中医诊断部分 绪论 【目的要求】 让学生明确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等概念的含义。 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症、病、证、辨证、辨病、病案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和辨证两部分。 -31-
第六章 病机 【目的要求】 简识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体会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相关概念及病机特 点。【教学内容】 基本病机的概念 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盛正虚、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病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3、气血津液失常病机:气的失常、血的失常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第七章 治则 【目的要求】 对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及联系有所领悟。 学会辨析各种治则的运用原则或方 式。【教学内容】 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及联系。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原 则(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兼冶 正治与反治的涵义 (1)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扶正祛邪的治则 (1)运用原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运用方法: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中医诊断部分 绪论 【目的要求】 让学生明确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等概念的含义。 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症、病、证、辨证、辨病、病案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和辨证两部分。 - 31 -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内容自学。 第一章望诊 【目的要求】 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望神的概念,神的分类与判断。 能够辨别并熟记常色、病色的特征和五色主病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对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做基本的了解。 熟练应用望舌的方法,深刻记忆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解析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 【教学内容】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五色所主的病(症)证。 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并分辨临床意义 望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肢体、皮肤、二阴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常见舌形、舌 态的表现、临床意义。 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 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第二章闻诊 【目的要求】 对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做细致的掌握。 对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做出相应的把控。 对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做出辨析。 【教学内容】 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 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内容自学。 第三章问诊 【目的要求】 理解主诉的概念,并能正确的归纳主诉 辨识、记忆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对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全面的认识。 明确问诊的意义。 -3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内容自学。 第一章 望诊 【目的要求】 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望神的概念,神的分类与判断。 能够辨别并熟记常色、病色的特征和五色主病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对望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做基本的了解。 熟练应用望舌的方法,深刻记忆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解析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 【教学内容】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五色所主的病 ( 症 ) 证。 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并分辨临床意义 望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肢体、皮肤、二阴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的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常见舌形、舌 态的表现、临床意义。 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 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第二章 闻诊 【目的要求】 对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做细致的掌握。 对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做出相应的把控。 对正常声音的特点,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做出辨析。 【教学内容】 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 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内容自学。 第三章 问诊 【目的要求】 理解主诉的概念,并能正确的归纳主诉; 辨识、记忆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对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全面的认识。 明确问诊的意义。 - 32 -
【教学内容】 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 带等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第四章切诊 【目的要求】 学习并熟练运用寸口诊脉的方法: 熟记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 深入理解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 【教学内容】 脉诊的原理、意义。 诊脉部位:寸口诊法。 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脉象要素。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第五章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熟识并记忆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迅速鉴别区分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 证。【教学内容】 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 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辅以案例分析,结合思维导图,设计小组 讨论等。 第六章气血津液辨证 【目的要求】 1.深入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含义,各自包括的证候。 理解并记忆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痰、饮、水停、津液亏虚等证的含义与证候表 现。3.对气血津液辨证各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做一定的了解。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 【教学内容】 -33-
【教学内容】 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 带等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第四章 切诊 【目的要求】 学习并熟练运用寸口诊脉的方法; 熟记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 深入理解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 【教学内容】 脉诊的原理、意义。 诊脉部位:寸口诊法。 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脉象要素。 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部分内容自学。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熟识并记忆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迅速鉴别区分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 证。【教学内容】 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 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辅以案例分析,结合思维导图,设计小组 讨论等。 第六章 气血津液辨证 【目的要求】 1.深入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含义,各自包括的证候。 理解并记忆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痰、饮、水停、津液亏虚等证的含义与证候表 现。3.对气血津液辨证各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做一定的了解。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 【教学内容】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