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01.021.3.2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5.0 学时:70 前期课程:无 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学基础》或《中医学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等 专业的基础课。本门课程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部分。其中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阐述中医 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如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学对疾病 的认识(如病因、发病、病机等)和中医的防治原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部分包括诊法和辨证两个方 面。诊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客观依据。辨证通过八纲、 气血津液和脏腑等辨证方法,对临床资料分析判断,辨识出疾病的本质。 Out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c course of non-medicine major,such as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 Specialty,Nursing Specialty,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This course includes fundament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TCM. Fundamental theory explores basic character of TCM,philosophical foundation,physiology(such as chapter of qi,blood and body fluid and chapter of zangfu-organs),pathology (such as etiology,onset of disease and pathogenesis),principl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Diagnostics of TCM contain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pattern identification.Diagnostic methods provide objective evidence for pattern identification through clinical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observation,auscultation/olfaction,inquiry and pulse feeling/palpation.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alyzes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reveals illness nature through many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通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明晰人体生理、病理特点、疾病发生 与发展变化规律、诊法与辨证方法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的同时,通过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求实创新等综合能力。 同时,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中国传 统文化有机融入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 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诊察疾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和中 医自信,提升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增强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心。 (二)教学策略设计 -24-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01.021.3.2 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5.0 学时:70 前期课程:无 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学基础》或《中医学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等 专业的基础课。本门课程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部分。其中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阐述中医 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如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学对疾病 的认识(如病因、发病、病机等)和中医的防治原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部分包括诊法和辨证两个方 面。诊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客观依据。辨证通过八纲、 气血津液和脏腑等辨证方法,对临床资料分析判断,辨识出疾病的本质。 Out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c course of non-medicine major, such as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Food Hygiene and Nutrition Specialty, Nursing Specialty, 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This course includes fundament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TCM. Fundamental theory explores basic character of TCM,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physiology (such as chapter of qi, blood and body fluid and chapter of zangfu-organs), pathology (such as etiology, onset of disease and pathogenesis), principl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Diagnostics of TCM contain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pattern identification. Diagnostic methods provide objective evidence for pattern identification through clinical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observation, auscultation/olfaction, inquiry and pulse feeling/palpati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alyzes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reveals illness nature through many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通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明晰人体生理、病理特点、疾病发生 与发展变化规律、诊法与辨证方法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的同时,通过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学习过程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求实创新等综合能力。 同时,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中国传 统文化有机融入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 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诊察疾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和中 医自信,提升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增强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心。 (二)教学策略设计 - 24 -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等非 医学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学生前期主要接受了现代科学 知识、现代思维方式的教育与训练,没有接触过任何和中医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 普遍试图从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中,寻找中医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其的对应关系:普遍忽视中医理 论体系形成中的文化或哲学影响因素。尚未树立中医思维,尚未接触中医诊疗方法。 基于仁心仁术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医文兼修兼养 本课程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能 力为重”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人文哲学、古代自然科学等内容有机融入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形成 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诊察方法贯穿于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的传授过程中。 使学生医文兼修兼养,深刻认识到医乃仁术、敬畏生命,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 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特有的思 维方式等有机融入问题中,“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展开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 究未知知识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恰当互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中医文化观和中医思维方式,进 而使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具体方案如下:选课学生按自愿原则, 5-6人/组成立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教师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定小组自学内容。每一 小组就此进行自学讨论,完成小组讨论记录并按时上交讨论记录。教师充分利用我校骨干教师激励计划 中的“坐班答疑”制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适时给予一定的辅导,以助学生充分利用团队资源、 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各种学习资源,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3基于多元的师生互动,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师可在教学前从中医专业研究生、己修读本课程的高年级学生中招募“教学TA”以辅助教学。 “TA”是教师与选课学生间的桥梁。通过“TA”,教师可更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需求,以便对教 学方案及时修正。“TA”的学习方法、学习感悟等还可影响与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师生之间的沟通除了面对面的传统沟通外,教师还可按实际情况,借助微信、QQ、课程中心、邮 件等多种途径,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及答疑等教学活动。 《中医学基础》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方式。“中基部分”成绩总分为50分, 过程性评价为自学讨论、课堂演讲,占30%,终结性评价为卷面闭卷笔试,占70%。“中诊部分”成绩 总分为50分,形成性评价占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占7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绪论 【目的要求】 能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人体自身、人与环境等角度进行概括。 明确中医证、辨证论治、病治异同等术语的概念及内 涵。【教学内容/知识要点】 中医学的涵义及学科性质。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25-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等非 医学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学生前期主要接受了现代科学 知识、现代思维方式的教育与训练,没有接触过任何和中医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 普遍试图从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中,寻找中医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其的对应关系;普遍忽视中医理 论体系形成中的文化或哲学影响因素。尚未树立中医思维,尚未接触中医诊疗方法。 基于仁心仁术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医文兼修兼养 本课程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能 力为重”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人文哲学、古代自然科学等内容有机融入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形成 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诊察方法贯穿于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的传授过程中。 使学生医文兼修兼养,深刻认识到医乃仁术、敬畏生命,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 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特有的思 维方式等有机融入问题中,“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展开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 究未知知识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恰当互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中医文化观和中医思维方式,进 而使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自学讨论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具体方案如下:选课学生按自愿原则, 5-6 人 / 组成立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教师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定小组自学内容。每一 小组就此进行自学讨论,完成小组讨论记录并按时上交讨论记录。教师充分利用我校骨干教师激励计划 中的“坐班答疑”制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适时给予一定的辅导,以助学生充分利用团队资源、 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各种学习资源,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3 基于多元的师生互动,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教师可在教学前从中医专业研究生、已修读本课程的高年级学生中招募“教学 TA”以辅助教学。 “TA”是教师与选课学生间的桥梁。通过“TA”,教师可更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需求,以便对教 学方案及时修正。“TA”的学习方法、学习感悟等还可影响与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师生之间的沟通除了面对面的传统沟通外,教师还可按实际情况,借助微信、QQ、课程中心、邮 件等多种途径,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及答疑等教学活动。 《中医学基础》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方式。“中基部分”成绩总分为 50 分, 过程性评价为自学讨论、课堂演讲,占 30%,终结性评价为卷面闭卷笔试,占 70%。“中诊部分”成绩 总分为 50 分,形成性评价占 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占 7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 绪论 【目的要求】 能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人体自身、人与环境等角度进行概括。 明确中医证、辨证论治、病治异同等术语的概念及内 涵。【教学内容 / 知识要点】 中医学的涵义及学科性质。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 25 -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阴阳的概念和特性。 2.学会运用阴阳属性来划分事物的方法。 3.分析归纳阴阳相互关系或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阴阳学说的原理和方法说明中医学的人体结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防治等内容。 【教学内容/知识要点】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 阴阳的基本内容/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 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指导疾病的诊断(分析四诊资料、概括疾病证候)和防治(指导养生防 病、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并结合PPT展 示。第二节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明确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知晓事物五行属性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对生克乘侮等五行学说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 领略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方面的应 用。【教学内容/知识要点】 五行的概念及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 (1)生理(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2)病理(母子相及、相乘、相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解释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2)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防 治。【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第二章气血津液 第一节气 【目的要求】 深刻理解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功能。 对气的运动形式有一定认 识。【教学内容】 -26-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阴阳的概念和特性。 2.学会运用阴阳属性来划分事物的方法。 3.分析归纳阴阳相互关系或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阴阳学说的原理和方法说明中医学的人体结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防治等内容。 【教学内容 / 知识要点】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 阴阳的基本内容 / 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 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指导疾病的诊断(分析四诊资料、概括疾病证候)和防治(指导养生防 病、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并结合 PPT 展 示。第二节 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明确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知晓事物五行属性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对生克乘侮等五行学说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 领略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方面的应 用。【教学内容 / 知识要点】 五行的概念及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 (1)生理(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2)病理(母子相及、相乘、相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解释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2)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防 治。【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第二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目的要求】 深刻理解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功能。 对气的运动形式有一定认 识。【教学内容】 - 26 -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包括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气的运动及与脏腑的关系, 气的功能,如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 示第二节血 【目的要求】 简识血的概念及生成。 深刻理解血的运行及主要功 能。【教学内容】 血的基本概念。 血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血的运行的影响因素。 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 础。【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 示第三节津液 【目的要求】 明晰津液的概念和代谢过程。 初步体会津液的主要功 能。【教学内容】 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参与血液化 生。【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气和血的关系,并体会其临床运用的原理。 简识气和津液的关系。 简识血和津液的关 系。【教学内容】 气与血的关系: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包括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互 化。【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第三章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藏象的概念,并渗透意象思维和司外揣内等思维方式。 -27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包括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气的运动及与脏腑的关系。 气的功能,如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 示第二节 血 【目的要求】 简识血的概念及生成。 深刻理解血的运行及主要功 能。【教学内容】 血的基本概念。 血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血的运行的影响因素。 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 础。【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 示第三节 津液 【目的要求】 明晰津液的概念和代谢过程。 初步体会津液的主要功 能。【教学内容】 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参与血液化 生。【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气和血的关系,并体会其临床运用的原理。 简识气和津液的关系。 简识血和津液的关 系。【教学内容】 气与血的关系: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包括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互 化。【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藏象的概念,并渗透意象思维和司外揣内等思维方式。 - 27 -
明确脏腑的分类及其共同功能。 简识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及藏象学说的特 点。【教学内容】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脏腑的分类及特性。 藏象学说的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PPT展示 第二节五脏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并记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简要介绍五脏的别称。 深刻理解并记忆五脏各自的系统联 系。【教学内容】 心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3)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肺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 (3)系统联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 脾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3)系统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肝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3)系统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肾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3)系统联系: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并结合PPT展示 第三节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关系 【目的要求】 认识中医六腑的功能: 把握奇恒之腑与各脏腑的关系: 通过脏腑关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 【教学内容】 -28-
明确脏腑的分类及其共同功能。 简识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及藏象学说的特 点。【教学内容】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脏腑的分类及特性。 藏象学说的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 PPT 展示 第二节 五脏 【目的要求】 深刻认识并记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简要介绍五脏的别称。 深刻理解并记忆五脏各自的系统联 系。【教学内容】 心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明。 (3)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肺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 (3)系统联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 ( 忧 )。 脾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3)系统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肝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3)系统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肾 (1)概述及别称。 (2)主要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3)系统联系: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并结合 PPT 展示 第三节 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关系 【目的要求】 认识中医六腑的功能; 把握奇恒之腑与各脏腑的关系; 通过脏腑关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 【教学内容】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