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络系统的内容。 说明经络的生理功 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络脉 连属部 第二节经络的循行分布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体表分布、体内分 布。(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奇经八脉 (1)名称 (2)循行分布特点 (3)各自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基本功能 (1)联络沟通作用 (2)通行气血作用 (3)感传作用 (4)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 系(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3)与肝、肾、女子胞、脑、髓等脏腑关系密 切【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阐述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详述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详述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分析并说明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分析并说明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详述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 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六淫概述:六淫的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关系,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9-
理解经络系统的内容。 说明经络的生理功 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络脉 连属部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体表分布、体内分 布。(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奇经八脉 (1)名称 (2)循行分布特点 (3)各自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基本功能 (1)联络沟通作用 (2)通行气血作用 (3)感传作用 (4)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 系(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3)与肝、肾、女子胞、脑、髓等脏腑关系密 切【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 病因 【目的要求】 阐述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详述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详述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分析并说明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分析并说明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详述痰饮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其致病特 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概述:六淫的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关系,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19 -
六淫 (1)风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热(火)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疫气 (1)疫气的致病特点。 (2)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无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种类偏嗜、偏寒偏热、五味偏嗜、偏嗜饮酒。 劳逸过度 (1)过劳:劳力、劳神、房劳过度。 (2)过逸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概述: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水湿痰饮 (1)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2)水湿痰饮的形成因素 (3)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壅阻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易扰乱神明: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瘀血 (1)瘀血的基本概念 (2)瘀血的形成因素:外伤致瘀、气虚致瘀、气滞滞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3)瘀血的致病特点:病机特点、症状特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病机 【目的要求】 解释邪正的概念。 说明发病的概念,邪气、正气的概念及发病基本原理。 阐述握病机的概念。 分析并阐述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详述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解释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20-
六淫 (1)风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6)热 ( 火 ) 邪: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疫气 (1)疫气的致病特点。 (2)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饮食无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种类偏嗜、偏寒偏热、五味偏嗜、偏嗜饮酒。 劳逸过度 (1)过劳:劳力、劳神、房劳过度。 (2)过逸 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概述: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水湿痰饮 (1)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2)水湿痰饮的形成因素 (3)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壅阻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易扰乱神明;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瘀血 (1)瘀血的基本概念 (2)瘀血的形成因素:外伤致瘀、气虚致瘀、气滞滞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3)瘀血的致病特点:病机特点、症状特点。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七章 病机 【目的要求】 解释邪正的概念。 说明发病的概念,邪气、正气的概念及发病基本原理。 阐述握病机的概念。 分析并阐述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详述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 解释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 20 -
第一节发病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外环境: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与发病。 (2)内环境:体质、精神因素与发病。 发病形式 第二节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盛正虚、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 (2)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 (3)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阴阳转化:由阳转阴、由阴转阳。 (5)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6)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气血津液失常 (1)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2)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出血)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水液停聚。 (4)气血津液关系失常: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血两虚、气随血脱、血随气逆、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亏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说明养生的基本原则。 阐述养生的主要方法。 阐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分析并阐述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详述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详述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详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 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养生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主要方法 -21-
第一节 发病原理 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外环境: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与发病。 (2)内环境:体质、精神因素与发病。 发病形式 第二节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盛正虚、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阳偏盛、阴偏盛。 (2)阴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 (3)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阴阳转化:由阳转阴、由阴转阳。 (5)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6)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气血津液失常 (1)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 (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 (2)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 ( 血瘀、出血 )。 (3)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水液停聚。 (4)气血津液关系失常: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血两虚、气随血脱、血随气逆、水停 气阻、气随津脱、津亏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八章 养生与治则 【目的要求】 说明养生的基本原则。 阐述养生的主要方法。 阐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方法 理解治则的概念及其与治法的关系。 分析并阐述扶正祛邪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详述标本先后的概念及其应用原则。 详述正治、反治的概念及其常用治法。 详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概念及其应用原 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养生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的主要方法 - 21 -
第二节治则 概述: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及联系。 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兼治 正治反治 (1)正治:概念、内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概念、内容(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扶正祛邪 (1)运用原则 (2)运用方法: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 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2)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补虚、阴阳互济之补虚、阴阳并补。 调理脏腑 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绪论 6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6 2 气血津液 6 藏象 12 2 经络 4 病因 8 病机 6 2 养生与治则 2 合计 50 6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何建成.中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6月第二版 【学生参考书目】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8月第四版 何裕民.中医学导论M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胡冬裴.中医基础理论数字化中英文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 -22-
第二节 治则 概述: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及联系。 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标 (2)缓则治本 (3)标本兼冶 正治反治 (1)正治:概念、内容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 (2)反治:概念、内容 (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扶正祛邪 (1)运用原则 (2)运用方法:单独使用、合并使用、先后使用。 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2)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补虚、阴阳互济之补虚、阴阳并补。 调理脏腑 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绪 论 6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6 2 气血津液 6 藏 象 12 2 经 络 4 病 因 8 病 机 6 2 养生与治则 2 合计 50 6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何建成 . 中医学基础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年 6 月第二版 【学生参考书目】 郑洪新 .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四版)[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8 月第四版 何裕民 . 中医学导论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一版 李其忠 . 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一版 胡冬裴 . 中医基础理论数字化中英文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 - 22 -
校规划教材在线教学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2015年3月第2次印 刷 -23-
校规划教材在线教学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年 8 月第一版,2015 年 3 月第 2 次印 刷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