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授课对象为生物医学工程(中医信息与工程方向)、中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它 是大学期间第一门中医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之前没有学过任何中医相关知识。对这些学生而言,中医 基础理论的内容大多古老、深奥而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知识,培养其中医思维。并为后续的中医诊 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等课程的讲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健康需求,激发专业兴趣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由绪论部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的生理认识、中医学对人的病理认识、 中医的养生与防病等模块组成,在几大模块中,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一是绪论部分。绪论是《中基》的概论部分,涉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等内容。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门的大学生,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巩固专业思想也是 入门课教师必须重视的。通过适当分析现代人的需求引导学生关注人生中最重要的健康问题,再结合现 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强烈需求这一背景,通过大量的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医学的真正目的,并列举大 量事实阐明中医学在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启迪学生。 二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这部分涉及阴阳、五行,常常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适当增加源流的探 索,启发学生对中医理论本质内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注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本身就有很大的趣味性。如此,在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对中医理论的认可 度。 三是中医对人的生理认识,这部分内容丰富而具体,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 四是中医对人的病理认识,这部分与临床的联系很紧密。鉴于病理认识是建立在对生理认识的基础 上,教学中需启迪学生思路,让他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生理知识来了解病理变化。 五是中医养生与防病,这部分也是中医优势和特色显著的地方(如养生、治未病与亚健康等)。可 适当通过展现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专 业思想、培养中医思维大有益处。 以人为本,促进自主学习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特点,“以 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 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培养中医思维:同时通过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多角度,多 方式,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现由 “教”到“学”的转变。 基于此,课程的大多数章节使用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 式教学法”。以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传承中华美德 在课程设计中,需注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 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由于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 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因此,在课程讲解中,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 透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可通过医德医风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敬业、诚 信及友善等。 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形成性评价占比30%,终结性评价占比 70%。形成性评价以课堂提问、考勤及讨论等进行记分。终结性评价为卷面闭卷笔试,采用考卷作答。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授课对象为生物医学工程(中医信息与工程方向)、中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它 是大学期间第一门中医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之前没有学过任何中医相关知识。对这些学生而言,中医 基础理论的内容大多古老、深奥而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知识,培养其中医思维。并为后续的中医诊 断、中药、方剂、中医内科等课程的讲授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健康需求,激发专业兴趣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由绪论部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的生理认识、中医学对人的病理认识、 中医的养生与防病等模块组成,在几大模块中,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一是绪论部分。绪论是《中基》的概论部分,涉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等内容。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门的大学生,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巩固专业思想也是 入门课教师必须重视的。通过适当分析现代人的需求引导学生关注人生中最重要的健康问题,再结合现 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强烈需求这一背景,通过大量的案例,与学生一起探讨医学的真正目的,并列举大 量事实阐明中医学在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启迪学生。 二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这部分涉及阴阳、五行,常常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适当增加源流的探 索,启发学生对中医理论本质内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注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这些知识本身就有很大的趣味性。如此,在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对中医理论的认可 度。 三是中医对人的生理认识,这部分内容丰富而具体,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穿插使用。 四是中医对人的病理认识,这部分与临床的联系很紧密。鉴于病理认识是建立在对生理认识的基础 上,教学中需启迪学生思路,让他们结合前面所学的生理知识来了解病理变化。 五是中医养生与防病,这部分也是中医优势和特色显著的地方 ( 如养生、治未病与亚健康等 ) 。可 适当通过展现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专 业思想、培养中医思维大有益处。 以人为本,促进自主学习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特点,“以 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 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培养中医思维;同时通过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多角度,多 方式,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现由 “教”到“学”的转变。 基于此,课程的大多数章节使用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 式教学法”。以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传承中华美德 在课程设计中,需注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 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由于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 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因此,在课程讲解中,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 透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可通过医德医风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敬业、诚 信及友善等。 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形成性评价占比 30%,终结性评价占比 70%。形成性评价以课堂提问、考勤及讨论等进行记分。终结性评价为卷面闭卷笔试,采用考卷作答。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 14 -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知晓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充分了解本课程学习方法 及要求、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1.通晓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概况与条件。 2.知晓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1)概况 (2)中国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阐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解释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 况。【教学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 分4.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15-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知晓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充分了解本课程学习方法 及要求、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1.通晓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概况与条件。 2.知晓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1)概况 (2)中国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阐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解释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 况。【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 分 4.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的特性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 - 15 -
(2)母子相及、相乘、相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解释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构建天人一体的藏象系统、阐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说明脏 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说明五脏病变的发生、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病位诊断、推测疾病的传变和预后转归、预后转归。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防治: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指导脏腑用药。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解释气血津液的概念 理解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解释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分析并阐述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解释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说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 气的概念 气的运动:气机的含义、运动形式及与脏腑的关系。 气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 能。第二节血 血的概念 血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血的运行:运行方式及影响因素。 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津液 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参与血液化生。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互化。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藏象 【目的要求】 -16-
(2)母子相及、相乘、相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解释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构建天人一体的藏象系统、阐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说明脏 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说明五脏病变的发生、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病位诊断、推测疾病的传变和预后转归、预后转归。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防治:控制疾病传变、确定治则治法、指导脏腑用药。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解释气血津液的概念 理解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解释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分析并阐述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解释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说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 气的概念 气的运动:气机的含义、运动形式及与脏腑的关系。 气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 能。第二节 血 血的概念 血的生成:生成的物质基础及相关脏腑。 血的运行:运行方式及影响因素。 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津液 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参与血液化生。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互化。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 藏象 【目的要求】 - 16 -
理解藏象的概念。 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 分析并详述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分析并祥述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说明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 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述 第二节五脏 心 概述:心的部位、形态、别称。 (1)心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 明。(2)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 通明。 (3)心的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与夏气相通应。 肺 概述:肺的部位、形态、别称。 (1)肺的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 (2)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3)肺的系统联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秋气相通应。 脾 概述:脾的部位、形态、别称。 (1)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2)脾的生理特性:以升为健:喜燥恶湿。 (3)脾的系统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 概述:肝的部位、形态、别称。 (1)肝的主要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肝的生理特性:肝性生升: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 (3)肝的系统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春气相通应。 肾 概述:肾的部位、形态、别称。 (1)肾的主要功能: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3)肾的系统联系: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与冬气相通 应。第三节六腑 概述六腑的概念、共同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胆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3)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小肠 -17-
理解藏象的概念。 阐述藏象学说的特点。 分析并详述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分析并祥述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说明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 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述 第二节 五脏 心 概述:心的部位、形态、别称。 (1)心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 明。(2)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 通明。 (3)心的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与夏气相通应。 肺 概述:肺的部位、形态、别称。 (1)肺的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 (2)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3)肺的系统联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 ( 忧 ) ;与秋气相通应。 脾 概述:脾的部位、形态、别称。 (1)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2)脾的生理特性:以升为健;喜燥恶湿。 (3)脾的系统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 概述:肝的部位、形态、别称。 (1)肝的主要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肝的生理特性:肝性生升;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 (3)肝的系统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春气相通应。 肾 概述:肾的部位、形态、别称。 (1)肾的主要功能: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3)肾的系统联系: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与冬气相通 应。第三节 六腑 概述六腑的概念、共同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胆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 (3)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小肠 - 17 -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大肠 (1)形态 (2)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 膀胱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三焦 (1)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2)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概述奇恒之腑的概念、归类依据。 脑 (1)脑的主要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持感觉运动。 (2)脑与五脏的关系 髓 (1)充养脑髓 (2)充养骨骼 (3)化生血液 骨 (1)主司运动 (2)支撑形体 (3)保护内脏 脉 (1)运行血液 (2)防止出血 女子胞 (1)主要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2)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 腑与腑的关 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经络 【目的要求】 阐述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18-
(1)形态 (2)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大肠 (1)形态 (2)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主津。 膀胱 (1)形态 (2)生理功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三焦 (1)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2)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概述奇恒之腑的概念、归类依据。 脑 (1)脑的主要功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持感觉运动。 (2)脑与五脏的关系 髓 (1)充养脑髓 (2)充养骨骼 (3)化生血液 骨 (1)主司运动 (2)支撑形体 (3)保护内脏 脉 (1)运行血液 (2)防止出血 女子胞 (1)主要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2)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 腑与腑的关 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 经络 【目的要求】 阐述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