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 荐轩辕。 灵台:(书面语)心灵。无计:无法。神矢:指古罗马 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箭。全句是把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 做恋人。故园:故乡。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 夫流星兮”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 兮”句。荃,香草名,这里指民众。察,体察。荐:献, 进献祭品。轩辕:黄帝。这里象征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和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 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 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 给我的祖国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 荐轩辕。 灵台:(书面语)心灵。无计:无法。 神矢:指古罗马 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箭。全句是把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 做恋人。 故园:故乡。 寒星:宋玉《九辩》: “愿寄言 夫流星兮”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 兮”句。荃,香草名,这里指民众。察,体察。 荐:献, 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这里象征着古老的中华大地和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 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 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 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 给我的祖国
阅读课文提示及 注释,了解文章 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阅读课文提示及 注释,了解文章 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识记:理解注解及“读一读、写一写”的字 词 2、理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 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似褒实贬的讽 刺手法。本文的叙述线索。(难点) 3、品味:人物描写。作者感情(对老师的尊敬 和感激之情)。(重点) 4、运用:刻画人物抓住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注解及“读一读、写一写”的字 词。 2、理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 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似褒实贬的讽 刺手法。本文的叙述线索。 (难点) 3、品味:人物描写。作者感情(对老师的尊敬 和感激之情)。 (重点) 4、运用:刻画人物抓住主要特征
背景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 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 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 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 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 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 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 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及格,就被 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 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 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 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 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 章,从事文学活动
背景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 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 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 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 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 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 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 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及格,就被 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 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 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 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 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 章,从事文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