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预测卷(一) 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 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 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分说明: 1主观题部分,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 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主观题答案表述不准确、不顺畅的酌情扣分 3.附加题从严给分 、(24分)(本题共5小题,每句1分,每句错、漏、多一字扣05分,扣完该句分为止)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求之不得,嘉寐思服。(《诗经·关雎》)(1分) (2)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描写了刈麦时农民在烈日下田间辛苦 劳作的情景。(2分) (3)悬泉瀑布,飞激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2分)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1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分) 黄梅时节家家丽,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敵棋子落灯花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共4分,每空1分) (1)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 yin bi(荫蔽)? (2)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 wel Jle(慰)的幻梦 (3)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feng xue zai tu(风雪载途)的寒冬 (4)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 chong ddo fu zhe(重蹈覆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他讲着,掀动浓厚的眉毛,睁开圆大的眼睛,射出犀利的光芒。 C.七月流火的盛夏,没有一丝凉风,闷热难当,然而运动场上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运动员们练得热 火朝天。 D.王俊凯在《经典咏流传》中唱的《明日歌》家喻户晓,北京理工大学的校长也曾在毕业典礼中提到 3C(七月流火: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不可以用来形容天气炎热)(3分)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页共21页
第 1 页 共 21 页 2018 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预测卷(一) 说明:1.全卷共 6 页,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为 12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 座位号。用 2B 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 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 但全卷最 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分说明: 1.主观题部分,考生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 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主观题答案表述不准确、不顺畅的酌情扣分。 3.附加题从严给分。 一、(24 分)(本题共 5 小题,每句 1 分,每句错、漏、多一字扣 0.5 分,扣完该句分为止)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经·关雎》)(1 分) (2)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描写了刈麦时农民在烈日下田间辛苦 劳作的情景。(2 分)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2 分)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1 分) (5)默写赵师秀的《约客》。(4 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共 4 分,每空 1 分) (1)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 yīn bì(荫蔽)? (2)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 wèi jiè(慰藉)的幻梦。 (3)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fēng xuě zài tú(风雪载途)的寒冬。 (4)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 chóng dǎo fù zhé(重蹈覆辙)。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B. 他讲着,掀动浓厚的眉毛,睁开圆大的眼睛,射出犀利..的光芒。 C. 七月流火 ....的盛夏,没有一丝凉风,闷热难当,然而运动场上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运动员们练得热 火朝天。 D. 王俊凯在《经典咏流传》中唱的《明日歌》家喻户晓 ....,北京理工大学的校长也曾在毕业典礼中提到。 3. C(七月流火: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不可以用来形容天气炎热)(3 分)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共产党员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删去 通过”或“使”) B.我们班的“学霸”不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而且学习很好。(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 困难的同学”与“学习很好”互换位置) C.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在毕业去向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 模式。(将“模式”改为“趋势”) D.微商之所以会热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习惯性地刷朋友圈,它便能随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删 去“因为”) 4D(句式杂粽,删去“之所以”“因为”,或删去“的重要原因”)(3分)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2018年2月25日,中国在平昌冬奧会闭幕式上接过了奧运会旗帜,就此正式开启了第24届冬奥会的 奧运周期。4年之后的下届冬奧会将在中国的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在闭幕式上,中国献上了“北京8分钟” 的精彩表演,它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创新融合在一起。这场表演的主角是两只“熊猫信使”,它们和多名 艺术家一起在闭幕式上为世人奉献了美妙的演岀。与此同时,24块移动屏幕展现了中国的美好形象、科技 成果、传统舞蹈、知名企业以及2022年冬奧会标志。中国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向世界展示了现代而创 新的形象,并为成功举办2022年冬奥会助力。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5字。(2分) “北京8分钟”惊艳世界,开启冬奥会新周期。(2分)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国泰民兴四海舞平昌同圆梦想冬奥奔北京 冬奥舞平昌,国泰民兴四海奔北京,同圆梦想。(2分) 二、(46分 (一)(10分)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核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鷗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共3分 第2页共21页
第 2 页 共 21 页 A. 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共产党员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删去 “通过”或“使”) B. 我们班的“学霸”不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而且学习很好。(将“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 困难的同学”与“学习很好”互换位置) C. 大学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而在毕业去向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网络化、娱乐化的三大 模式。(将“模式”改为“趋势”) D. 微商之所以会热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家习惯性地刷朋友圈,它便能随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删 去“因为”) 4. D(句式杂糅,删去“之所以”“因为”,或删去“的重要原因”)(3 分)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 分) 2018 年 2 月 25 日,中国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接过了奥运会旗帜,就此正式开启了第 24 届冬奥会的 奥运周期。4 年之后的下届冬奥会将在中国的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在闭幕式上,中国献上了“北京 8 分钟” 的精彩表演,它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创新融合在一起。这场表演的主角是两只“熊猫信使”,它们和多名 艺术家一起在闭幕式上为世人奉献了美妙的演出。与此同时,24 块移动屏幕展现了中国的美好形象、科技 成果、传统舞蹈、知名企业以及 2022 年冬奥会标志。中国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向世界展示了现代而创 新的形象,并为成功举办 2022 年冬奥会助力。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 25 字。(2 分) “北京 8 分钟”惊艳世界,开启冬奥会新周期。(2 分)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 分) 国泰民兴 四海 舞平昌 同圆梦想 冬奥 奔北京 冬奥舞平昌,国泰民兴;四海奔北京,同圆梦想。(2 分) 二、(46 分) (一)(10 分)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 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共 3 分,每空 1 分)
(1)南极潇湘(尽,直达) (2)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成璧。 (1)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囚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分)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应友人滕子京之请而作,既表明了作者对滕子京政绩的肯定与期望,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 仁人同道的自勉。 B.本文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读来声调铿锵,富有节奏, 给人以美的享受。 C.第③④段在写法上很相似,都是先抒情后写景,用对比手法使“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览物之情形 成强烈的反差。 D.“进亦忧,退亦忧”照应前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了作者忧国忧 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抱负 C(先写景后抒情)(3分) (二)(9分) 诸葛亮论赏罚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 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虛施罚不可妄加,赏虛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政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谓赏善罚恶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赏赐知其所施/施八尺屏障 C.赏虚施则劳臣怨/劳其筋骨 D.罚妄加则直士恨/大王加惠 9D(A说的是/认为:B施加/设置,安放:C有功劳的/使……劳累:D施加)(3分)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 10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3分) 11.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治国方面有哪些特点呢?(3分) 11诸葛亮非常重视赏罚的作用,强调赏罚不仅需分明,还需公平、公正。(3分) 参考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 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获得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 而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 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如果随便地惩罚,那 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第3页共21页
第 3 页 共 21 页 (1)南极.潇湘(尽,直达 ) (2)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 (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成璧。 (1)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 分)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 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本文是应友人滕子京之请而作,既表明了作者对滕子京政绩的肯定与期望,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 仁人同道的自勉。 B. 本文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读来声调铿锵,富有节奏, 给人以美的享受。 C. 第③④段在写法上很相似,都是先抒情后写景,用对比手法使“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览物之情形 成强烈的反差。 D. “进亦忧,退亦忧”照应前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了作者忧国忧 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抱负。 C(先写景后抒情)(3 分) (二)(9 分) 诸葛亮论赏罚 赏罚之政①,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 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政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谓.赏善罚恶也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赏赐知其所施. / 施.八尺屏障 C. 赏虚施则劳.臣怨 / 劳.其筋骨 D. 罚妄加.则直士恨 / 大王加.惠 9.D(A.说的是 / 认为;B.施加 / 设置,安放;C.有功劳的 / 使……劳累;D.施加)(3 分) 10.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 罚 不 可 妄 加 10.刑罚知其所加 / 则邪恶知其所畏 / 故赏不可虚施 / 罚不可妄加(3 分) 11.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治国方面有哪些特点呢?(3 分) 11.诸葛亮非常重视赏罚的作用,强调赏罚不仅需分明,还需公平、公正。(3 分) 【参考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 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获得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 而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所要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 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如果随便地惩罚,那 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三)(10分)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 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 动权。苏东坡说得妤:“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那么,什 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 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 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 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 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淸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 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 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辨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 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 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做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 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 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 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威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 盐场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捭。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 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 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 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⑤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不必事先打招 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 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別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 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 水到渠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是一种“遇见”是比喻的说法,意在告诉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 考判断,读书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4页共21页
第 4 页 共 21 页 (三)(10 分) 读书是一种“遇见” 赵 畅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 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 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那么,什 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 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 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 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 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 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 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辨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 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 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做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 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 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 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 盐场一直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 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 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 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⑤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 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 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 水到渠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0 月 9 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读书是一种“遇见”是比喻的说法,意在告诉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 考判断,读书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B.第⑤段画线句子引用杨绛的观点启发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做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 书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说理,事例典型,论据充分,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第①段点明论点,第②③④段分析说理,结尾段引用杨绛的观点来总结 升华读书是一种“遇见”的内涵。 12B(引用杨绛的观点是强调本文的中心观点,即读书是一种遇见( 13.下列的材料可以作为第②段补充论据的一项是()(3分) 3分) A.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B.郑板桥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C.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 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13D(别林斯基的观点符令第⑦段的中心观点,可以作为补充论据来论诬本段论点,即选择经典的书读 不读平庸的甚至庸俗的书)(3分) 14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如何读书。(4分) 14示例: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读书时间非常宝贵。读书不仅要选择复习备考的资料,还要挤出时间按优 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 《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傅雷家书》等,不读那些平庸碁至格调不髙的书籍,避免浪费时间和粔 (四)(17分) 良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 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贲任。 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 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晩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 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虛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 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 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 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 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 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 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 是我们兄弟俩薇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保险起见让我“顶 第5页共21页
第 5 页 共 21 页 B. 第⑤段画线句子引用杨绛的观点启发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做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 书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C.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说理,事例典型,论据充分,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第①段点明论点,第②③④段分析说理,结尾段引用杨绛的观点来总结 升华读书是一种“遇见”的内涵。 12.B (引用杨绛的观点是强调本文的中心观点,即读书是一种遇见)(3 分) 13.下列的材料可以作为第②段补充论据的一项是( )(3 分) A.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B. 郑板桥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C.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 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13.D(别林斯基的观点符合第②段的中心观点,可以作为补充论据来论证本段论点,即选择经典的书读, 不读平庸的甚至庸俗的书)(3 分) 14.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如何读书。(4 分) 14.示例: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读书时间非常宝贵。读书不仅要选择复习备考的资料,还要挤出时间按优 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2 分),如《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傅雷家书》等,不读那些平庸甚至格调不高的书籍,避免浪费时间和精 力(2 分)。 (四)(17 分) 良 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 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 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 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 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 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 岁那年他病退回家, 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 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 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 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 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 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保险起见让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