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2时,D-B=6(cm) 5%水平显著; g-4=5(cm) 5%水平显著; 4-e=4(cm) 不显著。 当p=3时, ,-4=11(cm) 1%水平上显著; -c=9(cm) 1%水平上显著。 当p=4时, p-e=15(cm) 1%水平上显著。 结论:表6.2资料的4个处理的苗高,除处理A与C差异 不显著外,其余处理间均达显著差异,本例结果与上面介绍 的q测验法相同,但q法的LSR要比新复极差法的LSR大
当p=2时, =6(cm) 5%水平显著; =5(cm) 5%水平显著; =4(cm) 不显著。 当p=3时, =11(cm) 1%水平上显著; =9(cm) 1%水平上显著。 当p=4时, =15(cm) 1%水平上显著。 D B y − y B A y − y A C y − y D A y − y B C y − y D C y − y 结论:表6.2资料的4个处理的苗高,除处理A与C差异 不显著外,其余处理间均达显著差异,本例结果与上面介绍 的q测验法相同,但q法的 LSR 要比新复极差法的 LSR 大
四、多重比较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列梯形表法 (二)划线法 (三)标记字母法
四、多重比较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 列梯形表法 (二) 划线法 (三) 标记字母法
(一)列梯形表法 将全部平均数从大到小顺次排列,然后算出各平 均数间的差数。凡达到=0.05水平的差数在右上角 标一个“*”号,凡达到=0.01水平的差数在右上角 标两个“*”号,凡未达到=0.05水平的差数则不予标 记。若以列梯形表法表示,则成表6.6
将全部平均数从大到小顺次排列,然后算出各平 均数间的差数。凡达到 =0.05水平的差数在右上角 标一个“*”号,凡达到 =0.01水平的差数在右上角 标两个“*”号,凡未达到 =0.05水平的差数则不予标 记。若以列梯形表法表示,则成表6.6。 (一) 列梯形表法
表6.6表6.2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新复极差测验) 差 异 处理 平均数(少) 乃-14 y,-18 乃-23 D 29 15* 11* 6* B 23 9* 5* A 18 4 C 14 优点:十分直观, 缺,点:占篇幅较大,特别是处理平均数较多时
处理 平均数( ) 差 异 - 14 - 18 -23 D 29 15** 11** 6 * B 23 9 ** 5 * A 18 4 C 14 表6.6 表6.2资料的差异显著性(新复极差测验) i y i y i y i y 优点:十分直观, 缺点:占篇幅较大,特别是处理平均数较多时
(二)划线法 将平均数按大小顺序排列,以第1个平均数为标准与以后 各平均数比较,在平均数下方把差异不显著的平均数用横线 连接起来,依次以第2,.,k一1个平均数为标准按上述方 法进行。这种方法称划线法。下面就是表6.2资料用划线法标 出0.01水平下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结果(q法)。 29cm(D) 23cm(B) 18cm(A) 14cm(C) 优点:直观、简单方便,所占篇幅也较少
(二) 划线法 将平均数按大小顺序排列,以第1个平均数为标准与以后 各平均数比较,在平均数下方把差异不显著的平均数用横线 连接起来,依次以第2,.,k-1个平均数为标准按上述方 法进行。这种方法称划线法。下面就是表6.2资料用划线法标 出0.01水平下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结果(q法)。 29cm(D) 23cm(B) 18cm(A) 14cm(C) 优点:直观、简单方便,所占篇幅也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