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薰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 而万实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 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 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毕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黃,熟练的事物,都 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岀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 烧大烟一样有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末破烂的字典,或是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 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 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 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舂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 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瑰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夭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 可谓识趣之人 14.“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这里的“意味”指什么? 答案没有春天的生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秋林古气充满磅礴气象 秋是代表成熟,有古色苍茏之味,不单以葱翠争荣 15.为什么作者“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 答案那时喧气初消,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是一股薰热的温香;正像文 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16.“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请你举出三个例子,指明作者、出处,并加以分析
6 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薰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 而万实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 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 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毕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 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 烧大烟一样有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 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 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 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 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瑰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 可谓识趣之人。 14.“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这里的“意味”指什么? 答: 答案 没有春天的生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秋林古气充满磅礴气象。 秋是代表成熟,有古色苍茏之味,不单以葱翠争荣。 15.为什么作者“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 答: 答案 那时喧气初消,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是一股薰热的温香;正像文 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16.“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请你举出三个例子,指明作者、出处,并加以分析。 答:
谷案(1)杜甫《登髙》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萧杀,是凄凉”,孤独、苦痛 (2)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红叶, 是荒林”,离别的伤感。(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是萧杀,是凄凉,是荒林,是萋草”,羁旅愁思。 17.结合作者“秋天的况味”的某一感受,谈谈你对“秋”的认识。(60字左右) 答案要点: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感悟,如为什么爱秋,爱初秋:也可谈自己偏爱仲秋、深秋:还可引申, 谈如何不“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等。言之有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即可。 四、(2009年江门市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洪放 (1)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一株很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 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道被暮色淹没。所 有的事物都静了。我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看。花已经谢了。淡蓝色已经谢了。而我那时候,还正在悄悄地 成长 (2)成长中的人是容易忽略一些事物的。 (3)比如那朵花,不久就忘了 (4)但今天,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它的浮现,是因为我现在正面对着另一朵花。另 一朵也是淡蓝色的花。这是一种在南塘常常见到的花。朴素的,淡淡的,沉静的,美好的。南塘的土地刚刚经过 一场秋雨,有一些虫子已经消失。我听不见它们在黄昏时的叫声了。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枯寂 (5)朵花或许能点亮它的生动吧! (6)我看着花,它天真而真实地开放着。我看到它的叶片上甚至还有尘土。雨也没能将它洗净。它的花瓣是六 片的,对称着,仿佛三组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真的很想它们是小孩子的。我喜欢孩子的无邪与纯洁。但是,我 知道它们不是。在秋天的大地上,花朵都是中年了。甚或是老年。 (η)—如我,惨淡地走过如许的光阴。一回头,水流远了。南塘成了秋风,秋风成了人心,人心成了忧伤
7 答案 (1)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萧杀,是凄凉”,孤独、苦痛。 (2)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红叶, 是荒林”,离别的伤感。(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是萧杀,是凄凉,是荒林,是萋草”,羁旅愁思。 17.结合作者“秋天的况味”的某一感受,谈谈你对“秋”的认识。(60 字左右) 答: 答案 要点: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感悟,如为什么爱秋,爱初秋;也可谈自己偏爱仲秋、深秋;还可引申, 谈如何不“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等。言之有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即可。 四、(2009年江门市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洪 放 ⑴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一株很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 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所 有的事物都静了。我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看。花已经谢了。淡蓝色已经谢了。而我那时候,还正在悄悄地 成长…… ⑵成长中的人是容易忽略一些事物的。 ⑶比如那朵花,不久就忘了。 ⑷但今天,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它的浮现,是因为我现在正面对着另一朵花。另 一朵也是淡蓝色的花。这是一种在南塘常常见到的花。朴素的,淡淡的,沉静的,美好的。南塘的土地刚刚经过 一场秋雨,有一些虫子已经消失。我听不见它们在黄昏时的叫声了。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枯寂。 ⑸一朵花或许能点亮它的生动吧! ⑹我看着花,它天真而真实地开放着。我看到它的叶片上甚至还有尘土。雨也没能将它洗净。它的花瓣是六 片的,对称着,仿佛三组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真的很想它们是小孩子的。我喜欢孩子的无邪与纯洁。但是,我 知道它们不是。在秋天的大地上,花朵都是中年了。甚或是老年。 ⑺一如我,惨淡地走过如许的光阴。一回头,水流远了。南塘成了秋风,秋风成了人心,人心成了忧伤
(8而花呢?它开放着。它在它应该开放的黄昏开放着。它一定不是为我。就如同我一定不是为其他。一切的 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现在,我同这朵花一道,经过黄昏;经过远去的飞鸟,经过更远处的山峦;经过孤独的 吟唱,经过秋风里一根一根无由的白发… (9)花也是无由的。生长,开放,在这个黄昏,与我相遇,而不是在另外的黄昏。它是淡蓝的,而不是别的颜 它是七岁时的花。是那些掠过成长而被我们忽略了的光。 ⑩我的手想伸过去,甚至我想轻轻地抚摸它,握住它,亲吻它,热爱它。 η但是,我停了。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我只好停住。 南塘暮色四合,有谁在独自寻找?谁的脚步正叩响南塘的门楣?谁正在慢慢地回去,慢慢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和往 昔的美好? 2南塘的花。朴素,沉静。我看着。一朵花,一个人。一处风景 〔3我也是沉静的了。我也是朴素的了。至少现在。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我回到了七岁。回到了后园的大 茶树,回到了它的清香与苍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我摸到了秋风的痕迹,摸到了山水的痕迹,摸到了那些远 去了的不可能再回来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迹 Q4而花沉静着。 黄昏很深了。我已经不太能看清它的叶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现。 ⑩6这恰如在这个大而杂乱的人世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半明半暗的。如这黄昏中的花,它是怀着对大地的恩情, 来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怀着这人世的热爱,用宿命的笔,来写秋风的挽辞. 16.“我”两次看到一朵蓝色的花,感触有什么不同? 谷案(理解作品主要内容与主旨。能力层级:C) 第一次:“我”七岁,被花的美丽吸引,久久不肯离开,但很快就淡忘了,“我”当时只是欣赏花外表的美丽, 还没有对生命产生深刻的体验。 第二次:“我”已步入暮年,秋风中的花,引起“我”的伤感,但花朵的朴素、沉静、美好,使“我”摆脱 了伤感,悟出生命的规律,即使在生命的暮年,依然用从容、淡静,用热爱,点亮生命最后的时光 怎样理解“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在文中的含意? 谷案(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8 ⑻而花呢?它开放着。它在它应该开放的黄昏开放着。它一定不是为我。就如同我一定不是为其他。一切的 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现在,我同这朵花一道,经过黄昏;经过远去的飞鸟,经过更远处的山峦;经过孤独的 吟唱,经过秋风里一根一根无由的白发…… ⑼花也是无由的。生长,开放,在这个黄昏,与我相遇,而不是在另外的黄昏。它是淡蓝的,而不是别的颜 色。它是七岁时的花。是那些掠过成长而被我们忽略了的光。 ⑽我的手想伸过去,甚至我想轻轻地抚摸它,握住它,亲吻它,热爱它。 ⑾但是,我停了。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我只好停住。 南塘暮色四合,有谁在独自寻找?谁的脚步正叩响南塘的门楣?谁正在慢慢地回去,慢慢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和往 昔的美好? ⑿南塘的花。朴素,沉静。我看着。一朵花,一个人。一处风景。 ⒀我也是沉静的了。我也是朴素的了。至少现在。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我回到了七岁。回到了后园的大 茶树,回到了它的清香与苍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我摸到了秋风的痕迹,摸到了山水的痕迹,摸到了那些远 去了的不可能再回来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迹。 ⒁而花沉静着。 ⒂黄昏很深了。我已经不太能看清它的叶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现。 ⒃这恰如在这个大而杂乱的人世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半明半暗的。如这黄昏中的花,它是怀着对大地的恩情, 来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怀着这人世的热爱,用宿命的笔,来写秋风的挽辞…… 16.“我”两次看到一朵蓝色的花,感触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理解作品主要内容与主旨。能力层级:C) 第一次:“我”七岁,被花的美丽吸引,久久不肯离开,但很快就淡忘了,“我”当时只是欣赏花外表的美丽, 还没有对生命产生深刻的体验。 第二次:“我”已步入暮年,秋风中的花,引起“我”的伤感,但花朵的朴素、沉静、美好,使“我”摆脱 了伤感,悟出生命的规律,即使在生命的暮年,依然用从容、淡静,用热爱,点亮生命最后的时光。 17.怎样理解“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 (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生死的乐观豁达态度。意思是说生命的诞生、成长与死亡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或所 有的生命都是人世间匆匆的过客)。所以,面对生命的终结,以从容而淡定的态度安然走过 18.作者为什么要“和一朵花一起经过黄昏”?它使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与感悟? 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F) 因为这一朵花已和我一样进入暮年,使“我”产生了共同穿越生命的黄昏相知相惜之感,这一朵花使“我” 回想从前的岁月,触摸了逝去的人和事,感受纯真与真实。这一朵花使作者从关注一个渺小的生命进而关注 自身的生命,这一朵花使作者悟出生命的真谛,悟出了怀着对人世的热爱照亮生命的最后时光,才是生命最 美丽的绽放 五、(河南省洛阳市2008~2009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烧梦 李锐 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怡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会褪色 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回首 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日暮 里”,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 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四百公里外的 “东北”,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有什 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就好比是给 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举国皆同。鲁 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 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一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 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 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9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生死的乐观豁达态度。意思是说生命的诞生、成长与死亡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或所 有的生命都是人世间匆匆的过客)。所以,面对生命的终结,以从容而淡定的态度安然走过。 18.作者为什么要“和一朵花一起经过黄昏”?它使作者产生怎样的联想与感悟? 答案 (从不同的角度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F) 因为这一朵花已和我一样进入暮年,使“我”产生了共同穿越生命的黄昏相知相惜之感,这一朵花使“我” 回想从前的岁月,触摸了逝去的人和事,感受纯真与真实。这一朵花使作者从关注一个渺小的生命进而关注 自身的生命,这一朵花使作者悟出生命的真谛,悟出了怀着对人世的热爱照亮生命的最后时光,才是生命最 美丽的绽放。 五、(河南省洛阳市 2008~2009 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7 题。 烧 梦 李 锐 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会褪色 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回首 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日暮 里”,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 一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四百公里外的 “东北”,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有什 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就好比是给 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举国皆同。鲁 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 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一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 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 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沉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群的 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决定辍 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生的泄漏考题。 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 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凊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 ^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 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舂的梦想 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自 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我们 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在 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夭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改造“国民性” 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孑撒进黑夜。青舂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 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句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是什 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的黑暗里 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 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仙台 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了一片气势 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旧楼的墙壁都被茂
10 沉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群的 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决定辍 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生的泄漏考题。 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 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清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 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 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的梦想 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自 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我们 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在 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夭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改造“国民性” 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进黑夜。青春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 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句: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是什 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的黑暗里, 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 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仙台 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了一片气势 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旧楼的墙壁都被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