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化学专业(师范类) 《无机化学-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1》 课程 0711330504 代码 石通识必修口通识选修☑专业必修 课程类型 口专业选修口教师教育必修口教师教育选修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学分 3 课程负责人 赖文忠 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 单独开设《无机化学实 验》 先修课程与先修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级无机化学:等 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师范类) 参考教材 福建师大等院校.《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北京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21武汉大学等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主要参考书3]大连理 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M北京 籍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福建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9. 「51由半文无机化学和北京,高第教音出版社,2002 本课程已经建立 网络课程,同学们依据学校提供的帐号与密码登 线上学习资 录课程网站,可查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 课程PPT、教学视 源 频、电子教材、音频、阅读资料、网络文献链接网址等教学资源。 2.中国大学MO0C平台《无机化学》 木理程是化学专业(师带类)的第一门专业修核心里程。通里程 学习教 学生理解掌握 近代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热力学 化 课程描述 学动力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配位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 (含性质、地生运用上述理论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反应、 位和任务) 制备、结构和用途:培养学生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 算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结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培 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1:掌握理解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课程学习教 会学生理解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 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配位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支撑毕业要 课程学习目求B1) 标及其与毕课程目标2: 培养学生具 有对 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 业要求的对力、自学能力及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能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 应关系 (支撑毕业要求B2) 课程目标3:领会化学教师在立德树人上的工作意义,能够对无机化学基础 理论与实践产生研究兴趣,持续保持对化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促进教 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发展: (支撑毕业要求A2)
三明学院化学专业(师范类) 《无机化学-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1》 课程 代码 0711330504 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 通识选修 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 教师教育必修 教师教育选修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学分 3 课程负责人 赖文忠 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 单独开设《无机化学实 验》 先修课程与 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中国大学 MOOC 平台《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级无机化学;等 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师范类) A 参考教材 福建师大等院校.《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B 主要参考书 籍 [1]北京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2]武汉大学,等.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福建师范大学等.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9. [5]申泮文.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C 线上学习资 源 1.本课程已经建立超星平台网络课程,同学们依据学校提供的帐号与密码登 录课程网站,可查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考核方法、课程 PPT、教学视 频、电子教材、音频、阅读资料、网络文献链接网址等教学资源。 2.中国大学 MOOC 平台《无机化学》 D 课程描述 (含性质、地 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师范类)的第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通过课程 学习教会学生理解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 学动力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配位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 生运用上述理论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反应、 制备、结构和用途;培养学生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 算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结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培 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 E 课程学习目 标及其与毕 业要求的对 应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如下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 1: 掌握理解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课程学习教 会学生理解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 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配位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支撑毕业要 求 B1) 课程目标 2:培养学生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 力、自学能力及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能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 B2) 课程目标 3:领会化学教师在立德树人上的工作意义,能够对无机化学基础 理论与实践产生研究兴趣,持续保持对化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促进教 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发展;(支撑毕业要求 A2)
课程目标4:知晓无机化学发展史和发展趋势、发展动态以及与生产实践和 社会生活的联系,形成具有综合育人学科特性的专业知识:(支撑毕业要 求B2) 课程目标5:结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无机化学实验的专业技能和 实验操作动手能力,能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基础科学研究、应 用开发中的无机化学问题,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D1:D2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毕业要求 具有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 课程目标 认识化学学科的核心,要素,了解无却 化学课程的特点,具备 一定的整合化学专 学科素养(B1) 理论知识的能力 具有利用无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分 课程目标2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学化学教 教学能力(B2) 学奠定坚实基出 课程目标 教育情怀(A2) 会发展的意识和愿望 课程目标4 通过学习、交流等了解国内外的教育理念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动态 教学能力(B2) 课程目标5 具有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和自主 学会反思(D1 分析解决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沟通合作(D2) 章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 支撑课程 学时 目标 分配 第0章绪论 知道:化学、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支撑课程 领△ 无机化学发展简 发展趋 目标1、2、 无机 2 应用: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课程思政教育)34、5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知道: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 性、:鲍林近似能级图: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论学习内△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容 应用:玻尔理论解释氢原子光谱:运用鲍林轨道填充顺 支撑课程 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常见元素的电月标小2 6 子构型:元素周期表54号之前元素的符号、中文名称 3、4、5 分析:屏蔽效应对轨道能级的影响 综合: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评价: 玻尔理论的贡献及学生思政教育 第2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支撑课程 知道:化学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现代价键理论、价层目标1、2、 7 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3.4.5
课程目标 4:知晓无机化学发展史和发展趋势、发展动态以及与生产实践和 社会生活的联系,形成具有综合育人学科特性的专业知识;(支撑毕业要 求 B2) 课程目标 5:结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无机化学实验的专业技能和 实验操作动手能力,能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基础科学研究、应 用开发中的无机化学问题,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D1;D2)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1 具有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 论 ,认识化学学科的核心要素,了解无机 化学课程的特点,具备一定的整合化学专 业理论知识的能力 学科素养(B1) 课程目标 2 具有利用无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学化学教 学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能力(B2) 课程目标 3 认同化学教师在立德树人上的工作意义, 具有终身学习以适应化学学科的发展及社 会发展的意识和愿望 教育情怀(A2) 课程目标 4 通过学习、交流等了解国内外的教育理念、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动态 教学能力(B2) 课程目标 5 具有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和自主 分析解决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学会反思(D1) 沟通合作(D2) F 理论学习内 容 章节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 支撑课程 目标 学时 分配 第 0 章 绪论 知道:化学、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领会:无机化学发展简史、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 应用: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课程思政教育)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2 第 1 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知道: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 性、;鲍林近似能级图;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领会: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应用:玻尔理论解释氢原子光谱;运用鲍林轨道填充顺 序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若干常见元素的电 子构型;元素周期表 54 号之前元素的符号、中文名称 分析:屏蔽效应对轨道能级的影响 综合: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评价:玻尔理论的贡献及学生思政教育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6 第2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知道:化学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现代价键理论、价层 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7
领会:离子键理论要点、金属键理论、离域π键、分子 间作用力 应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共价分子的几何构型:分子轨 道理论解释简单 原子分子的形成和性质:应用价层电 子对互斥理论推断共价分子几何构型 分析: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晶格能)、不同 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 综合,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母影时 评价:现代价健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差别 第3章晶体结构 知道:晶体的宏观、微观特征:离子晶体和离子极化:: 领会: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应用: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固体无机物的颜色、溶解性、支撑课程 执绉定性 目标1、2、 3 分析: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特别是质点间相互作用力、4、5 的状况 综合: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评价:离子极化理论的应用 第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知道:热力学第 定律 ,焓和焓变的概念,吉布斯自由 能和熵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 领会:热力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应用: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会从物质的热力学函 支撞课程 数表中查△H、△G°和S,并用于计算在标准状态下 反应的焓变化 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熵变 目标1、2、 A 分析:用吉布斯自由能变、熵增原理判断化学反应方向3、4、5 综合:盖斯定律的应用、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 反应的方向 评价: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三 定律 第5章化学动力学初步 知道: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领会: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反 应级数、速率常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支撑课程 应用: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有关目标1、2、 4 计算 B、4、5 分析:速度方程的实验测定及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 综合: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确定及有关计算 评价:反应速度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 第6章化学平衡常数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气体扩散定律 化学平衡移动及有关计算 皮撑课程 领会: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目标1、2、 4 3、4、5 应用: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领会:离子键理论要点、金属键理论、离域 π 键、分子 间作用力 应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共价分子的几何构型;分子轨 道理论解释简单双原子分子的形成和性质;应用价层电 子对互斥理论推断共价分子几何构型 分析:离子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晶格能)、不同 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 综合: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评价:现代价健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的差别 第3章 晶体结构 知道:晶体的宏观、微观特征;离子晶体和离子极化;; 领会: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应用: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固体无机物的颜色、溶解性、 热稳定性。 分析: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特别是质点间相互作用力 的状况 综合: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评价:离子极化理论的应用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3 第4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和焓变的概念,吉布斯自由 能和熵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 领会:热力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应用: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会从物质的热力学函 数表中查△fH o、△fG o 和 S o,并用于计算在标准状态下 反应的焓变化、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熵变化。 分析:用吉布斯自由能变、熵增原理判断化学反应方向 综合:盖斯定律的应用、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 反应的方向 评价: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三 定律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4 第5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 知道: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领会: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反 应级数、速率常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应用: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有关 计算 分析:速度方程的实验测定及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 综合:基元反应、速率方程确定及有关计算 评价:反应速度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4 第6章 化学平衡常数 知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气体扩散定律; 化学平衡移动及有关计算 领会: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 素 应用: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4
综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评价:勒夏特列原理的启示 第7章酸碱解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知道: 酸碱理论 溶液的 性及pH值、弱酸弱碱的 解离平衡、缓冲溶液缓冲作用原理、沉淀溶解平衡 领会:酸碱反应的实质、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缓冲溶液 组成、溶度积规则 支撑课程 应用: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沉目标1、2、 6 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 B、4、5 分析: ·元弱酸弱碱及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难溶 性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综合: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 评价:酸碱理论的发展及思政育人元素挖掘 g音由化之知 知道: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面 平、原电池及表示方法、标准电极电势及电极电势表、 能斯特方程及计算、元素电势图及有关计算 领会: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标准电 极电势及电极电势表、能斯特方程及元素电势图:化学 支撑课程 应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 反目标1、2、 6 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3、4、5 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分析:离子浓度改变对电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综合: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 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评价:能斯特方程应用的意义 合计 42 支撞课程 学时 G 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及开设要求 目标 分配 实验 (实训 详见《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内容 合计 H 支撑课程时长 实践内容(含 实践主要内容和要求 目标 分配 教育实习、见 习、研习,专 业实习、毕 论文或毕形 设计等) 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应用自编的多媒体课件,加上一些CD动 改善理论课的枯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授课效果 教学方法与 开通网络课堂,达到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的目的。同时重视师生互 教学方式 与小组活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和论文写作等活动,将课堂教学变为 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主要方式:
综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评价:勒夏特列原理的启示 第7章 酸碱解离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知道:酸碱理论、溶液的酸碱性及 pH 值、弱酸弱碱的 解离平衡、缓冲溶液缓冲作用原理、沉淀溶解平衡 领会:酸碱反应的实质、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缓冲溶液 组成、溶度积规则 应用: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沉 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 分析:一元弱酸弱碱及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难溶 性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综合: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 评价:酸碱理论的发展及思政育人元素挖掘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6 第8章 电化学初步 知道: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 平、原电池及表示方法、标准电极电势及电极电势表、 能斯特方程及计算、元素电势图及有关计算 领会: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标准电 极电势及电极电势表、能斯特方程及元素电势图;化学 电源和电解原理 应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反 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 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分析:离子浓度改变对电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综合: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 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评价:能斯特方程应用的意义 支撑课程 目标 1、2、 3、4、5 6 合计 42 G 实验(实训) 内容 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及开设要求 支撑课程 目标 学时 分配 详见《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合计 H 实践内容(含 教育实习、见 习、研习,专 业实习、毕业 论文或毕业 设计等) 实践主要内容和要求 支撑课程 目标 时长 分配 I 教学方法与 教学方式 7. 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应用自编的多媒体课件,加上一些 CD 动 画,改善理论课的枯燥和沉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授课效果。 8. 开通网络课堂,达到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的目的。同时重视师生互动 与小组活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和论文写作等活动,将课堂教学变为 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9. 主要方式:
☑讲授☑网络学习☑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 ☑分组合作学习口专题学习口实作学习口发表学习 口实习口参观访问口其它: (如口头训练等) (如时间、地点安排与“一课双师”等教师配备需求等) 教学条件 时间: 每周3节 需求 2地点:多媒体教室 3.一课双师:无 考核方式 课程 课程目标 作业实验期中小组期末 分目 考核内容 评分评分 考试活动考试 占比占比 评分评分评分 达成 (%)% (%)%)% 课程目标对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 8 8 1(40%)知识的掌握 4 20 课程目标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 6 2(30%) 份析和计算的能力 6 315 课程目标及 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产 其考核内容 生研究兴趣,持续保持对化学 考核方式及课程目标散育事业的热爱 不断促进教 5 评分占比 3(10%)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发展, 终身学习以适应化学学科的发 知晓无机化学发展中和发展增 果程目标势 发展动态以及与生产实践 4(10%)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形成具有 2 1 5 综合有人学利特性的专业知识 能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分析和 课程目标解决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开发 5 5(10% 中的无机化学问题,有 一定的 2 团队合作能力 总分 20 201050 1自主学习。建议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并通过网络 、图书馆自主查阅课程中 涉及的学习资源,独立规划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 动性。 学习建议2.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尝试理论课结合专题报告的教 学方式,开展相关的无机化学进展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 解国内外最新无机化学研究进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M 评分量表 《无机化学1》课程目标评分量表见附表
讲授 网络学习 讨论或座谈 问题导向学 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发表学习 实习 参观访问 其它: (如口头训练等) J 教学条件 需求 (如时间、地点安排与“一课双师”等教师配备需求等) 1.时间:每周 3 节 2.地点:多媒体教室 3.一课双师:无 K 课程目标及 其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及 评分占比 课程目标 及评分占 比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 分目 标的 达成 度 作业 评分 占比 (%) 实验 评分 占比 (%) 期中 考试 评分 占比 (%) 小组 活动 评分 占比 (%) 期末 考试 评分 占比 (%) 课程目标 1(40%) 对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知识的掌握 8 8 4 20 - 课程目标 2(30%) 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 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6 6 3 15 - 课程目标 3(10%) 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与实践产 生研究兴趣,持续保持对化学 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促进教 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发展, 终身学习以适应化学学科的发 展 2 2 1 5 - 课程目标 4(10%) 知晓无机化学发展史和发展趋 势、发展动态以及与生产实践 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形成具有 综合育人学科特性的专业知识 2 2 1 5 - 课程目标 5(10%) 能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分析和 解决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开发 中的无机化学问题,有一定的 团队合作能力 2 2 1 5 - 总分 20 20 10 50 - L 学习建议 1.自主学习。建议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并通过网络、图书馆自主查阅课程中 涉及的学习资源,独立规划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 动性。 2.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尝试理论课结合专题报告的教 学方式,开展相关的无机化学进展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解国内外最新无机化学研究进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M 评分量表 《无机化学-1》课程目标评分量表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