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 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 美德。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传主性格特点中“诚”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査 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谢希德的“诚”,你对他 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一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 有据即可。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l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 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 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电线和 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 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 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 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 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 的。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 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 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 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 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 分子是有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 个氢原子组成的一一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 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 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 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 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 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 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 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 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 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 得不推迟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人们建造了原子 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 的疾病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 美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性格特点中“诚”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精神品质。谢希德的“诚”,你对他 的理解,不能离开文本,从一个方面肯定,然后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 有据即可。 (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 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 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 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电线和 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 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 9 个月的时间, 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 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 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 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 立方米重水要比 1 立方米普通水重 105.6 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 的。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 0℃结冰,在 100℃沸腾。然而,重 水却在 3.8℃结冰,在 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 4℃时最大,重水的密 度在 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 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 20%。许 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 分子是有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 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 50 吨水里大约只含有 7.5 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 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 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 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 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 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 1 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 3 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 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 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 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 得不推迟。 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人们建造了原子 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 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 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 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 反应产生的能力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一在洪 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 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分) 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 心。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重点内容与上下文内容上的联系和在结构上的作用。本 文开头写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工厂却受到英、德两国的特别重视,说明了重水的 重要性;用故事的形式开头,吸引读者,自然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一一重水。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分)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 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 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并概括文意。文章⑤~⑧段介绍重水的用 途,概括出各段中心即可得到答案。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 特性和功用。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 多,然而重水却很少”。③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 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④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 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 平实(朴素)、严谨、生动在文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示例一:合适。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 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 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 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 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 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 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通过探究文章标题是否合适,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题目是 否合适,就要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题目中的“古怪”一词是否在文中有所体 现应是探究的重点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 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 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 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 反应产生的能力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洪 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 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9.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 分) 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 心。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重点内容与上下文内容上的联系和在结构上的作用。本 文开头写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工厂却受到英、德两国的特别重视,说明了重水的 重要性;用故事的形式开头,吸引读者,自然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重水。 20.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 分)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 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 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并概括文意。文章⑤~⑧段介绍重水的用 途,概括出各段中心即可得到答案。 21.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 特性和功用。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 多,然而重水却很少”。③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 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④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 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 平实(朴素)、严谨、生动在文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答案:示例一:合适。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 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 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 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不合适。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 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 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 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过探究文章标题是否合适,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题目是 否合适,就要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题目中的“古怪”一词是否在文中有所体 现应是探究的重点
(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 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 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 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 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一一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一一因此,容易 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 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一一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 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 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 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 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 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 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 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 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 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 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其趣, 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 《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 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 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 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 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 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 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 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012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9—21 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 25 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 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 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 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 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 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 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 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 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 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 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 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 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 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 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 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 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其趣, 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 20 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 《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 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 20 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 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 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 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 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 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 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 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 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 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 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 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 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 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 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 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 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分)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 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 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 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 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 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 解这一观点?(4分) 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 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 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 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 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 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 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 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 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 “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 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012辽宁卷,第三(12)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 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 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 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 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 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 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 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 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 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载《解放日报》2009 年 9 月 11 日第 l7、18 版,有删改)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5 分) 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 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 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 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 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 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 解这一观点?(4 分) 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 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 降低了学术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题在采访之初即 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 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 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 分) 答案: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 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 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 “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 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2012 辽宁卷,第三(12)题,2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 17 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克罗齐造成了成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 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一一《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 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 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 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克罗齐造成了成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 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 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 年 6 月至 1921 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 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 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 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 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外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