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 为有效供给腾出空间。这种调节方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经济新 常态 三是金融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去 杠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经济运行理论政策创新,有两个 方面的重要体现。一是针对“脱实向虚”,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二是针对企业的 高杠杆”和由此产生的高利息负担,改革投融资体制,使企业投融资结构更多地由 银行的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如股权融资,从而在投融资体制结构上建立企业自 我积累自我约束的机制。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为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 行提供更多工具。 四是供给侧的激励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重大原则。需求侧改革突出市场选择;而供给侧改革突出的则是经济激励,增 强发展动力。尤其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激励,突出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为企业降低税 费、利息和社会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财产, 目的是释放企业活力 从经济体制改革角度分别研究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运行,反映中国探索经济运行 理论政策的不断深入,将其成果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也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上整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包括 基本理论和重要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它的使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魂,在实践深 化和理论总结的不断进步中,构建学理化的经济学术体系,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梁华责任编审:许建康〕
为有效供给腾出空间。这种调节方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经济新 常态。 三是金融创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 “去 杠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经济运行理论政策创新,有两个 方面的重要体现。一是针对 “脱实向虚”,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二是针对企业的 “高杠杆”和由此产生的高利息负担,改革投融资体制,使企业投融资结构更多地由 银行的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如股权融资,从而在投融资体制结构上建立企业自 我积累自我约束的机制。发展多层次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为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 行提供更多工具。 四是供给侧的激励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重大原则。需求侧改革突出市场选择;而供给侧改革突出的则是经济激励,增 强发展动力。尤其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激励,突出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为企业降低税、 费、利息和社会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财产, 目的是释放企业活力。 从经济体制改革角度分别研究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运行,反映中国探索经济运行 理论政策的不断深入,将其成果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也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上整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包括 基本理论和重要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它的使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魂,在实践深 化和理论总结的不断进步中,构建学理化的经济学术体系,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梁 华 责任编审:许建康〕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新思维 金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 量发展阶段”。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对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判断,不仅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指出这个新时 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崭新使命,而且提出了重要和紧迫的理论需求——一为新时 代的伟大实践提供新的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转化为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经济发展质量的 关切日益超越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关切。在新形势下,经济学需要为观察、研究和推 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笔者曾研究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 济学基本理论问题,③本文进一步讨论,应以怎样的经济学新思维,应对新形势新 问题,以更好地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关于经济行为和发展动能的新思维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似乎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其实不然。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认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本质差别,马克思的唯物 史观以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加以区分。人类经济活动最初的动因是以简单而直接的 方式,获取有助于自身生存和种群繁衍的生活必需物品。从采集、狩猎、捕捞到种 植、饲养,以至进行各种形式的手工制造劳动,把原先“无用”之自然转化(加工) 为可供消费使用之产出品,通过物质生活的生产,首先解决人类生存最必需的吃穿 住问题。这样的经济活动尽管符合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本真目的,即获取供生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年,第30页。 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文献研 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39页) ③如可参见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新思维 金 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 量发展阶段”。①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一对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判断,不仅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指出这个新时 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崭新使命,而且提出了重要和紧迫的理论需求———为新时 代的伟大实践提供新的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 转化为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经济发展质量的 关切日益超越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关切。在新形势下,经济学需要为观察、研究和推 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笔者曾研究了关于 “高质量发展”的经 济学基本理论问题,③ 本文进一步讨论,应以怎样的经济学新思维,应对新形势新 问题,以更好地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关于经济行为和发展动能的新思维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这似乎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其实不然。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认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本质差别,马克思的唯物 史观以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加以区分。人类经济活动最初的动因是以简单而直接的 方式,获取有助于自身生存和种群繁衍的生活必需物品。从采集、狩猎、捕捞到种 植、饲养,以至进行各种形式的手工制造劳动,把原先 “无用”之自然转化 (加工) 为可供消费使用之产出品,通过物质生活的生产,首先解决人类生存最必需的吃穿 住问题。这样的经济活动尽管符合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本真目的,即获取供生 ·3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 ① ② ③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年,第30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文献研 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39页) 如可参见金碚:《关于 “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活消费的有用之物,但其经济动能却是十分有限的,生产效率也很低下。在生产活 动能力范围十分狭隘的自然经济历史条件下,个人无法脱离共同体而独立生存,人 类自主活动的发展尚处于马克思所说三大形态最初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① 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进步,人类发现,相互进行有用物品之间的交换(W W),可以提高有用物品的可得性和劳动成效,因为这使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在劳动 分工和交换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W-G W),成为被广泛采用的市场交换关系。②这里用马克思采用的符号表达,W代表 商品(有用品),G代表货币。此时,经济活动的动因仍然具有朴素理性主导的特 征,即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者之间各自剩余产品的交换仍以换取有用品进行 生活消费为动机,以便直接满足物质生活生产自身的需要。但如马克思所论述的 W—G—W简单商品流通的普遍发展,会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质变,转向G-W G′资本流通方式的动力机制,原先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行为方式和经济运行机 制,转变为以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G)为目的的行为方式和经济 运行机制,以这样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马 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③同时又是“以 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④“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⑤这 样,经济活动的朴素理性机制,就转变为以工具理性⑥为主导的动力机制,经济活 动的直接行为目标不再是其本真目的,而是无休止地追求工具目标G′,即资本价值 的不断增殖,表现为对货币资本增殖积累孜孜不懈的追求。于是,经济活动手段和 目的之间的关系反转了。同时,劳动“表现为手段”,“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⑦ 显然,与以前的朴素理性相比,以工具理性主导的经济机制具有强大得多的动 力。因为前者的行为目标量(满足对有用物的需要)是有限的,使用价值也不宜长 期储存,而后者的目标值(货币量)则可以无限积累。这就导致了一个影响极为深 远的社会历史后果:经济活动行为目标的转变,使得“贪婪”之心登上了人类发展 舞台,并成为其核心“动能”的心理原由(亚当·斯密称之为“人类本性的欺 ①马克思论述了人类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形式),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 和“个人全面发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07—108页 ②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简单商品交换关系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但不居主导地位。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9页。 ⑤《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7页 ⑥工具理性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概念,源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 概念。韦伯将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称为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后者指行 为由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只追求手段效果的最大化,无视目的的合理性。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9页。 38
活消费的有用之物,但其经济动能却是十分有限的,生产效率也很低下。在生产活 动能力范围十分狭隘的自然经济历史条件下,个人无法脱离共同体而独立生存,人 类自主活动的发展尚处于马克思所说三大形态最初的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① 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进步,人类发现,相互进行有用物品之间的交换 (W— W),可以提高有用物品的可得性和劳动成效,因为这使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在劳动 分工和交换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 (W—G— W),成为被广泛采用的市场交换关系。② 这里用马克思采用的符号表达,W 代表 商品 (有用品),G 代表货币。此时,经济活动的动因仍然具有朴素理性主导的特 征,即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者之间各自剩余产品的交换仍以换取有用品进行 生活消费为动机,以便直接满足物质生活生产自身的需要。但如马克思所论述的, W—G—W 简单商品流通的普遍发展,会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质变,转向 G—W— G'资本流通方式的动力机制,原先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行为方式和经济运行机 制,转变为以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 (G')为目的的行为方式和经济 运行机制,以这样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马 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 “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③ 同时又是 “以 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④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⑤ 这 样,经济活动的朴素理性机制,就转变为以工具理性⑥为主导的动力机制,经济活 动的直接行为目标不再是其本真目的,而是无休止地追求工具目标 G',即资本价值 的不断增殖,表现为对货币资本增殖积累孜孜不懈的追求。于是,经济活动手段和 目的之间的关系反转了。同时,劳动 “表现为手段”,“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⑦ 显然,与以前的朴素理性相比,以工具理性主导的经济机制具有强大得多的动 力。因为前者的行为目标量 (满足对有用物的需要)是有限的,使用价值也不宜长 期储存,而后者的目标值 (货币量)则可以无限积累。这就导致了一个影响极为深 远的社会历史后果:经济活动行为目标的转变,使得 “贪婪”之心登上了人类发展 舞台,并成为 其 核 心 “动 能” 的 心 理 原 由 (亚 当 · 斯 密 称 之 为 “人 类 本 性 的 欺 ·38· 中国社会科学 2018年第9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马克思论述了人类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 (形式),即 “人的依赖关系”、 “物的依赖性” 和 “个人全面发展”。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07—108页。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简单商品交换关系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但不居主导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9页。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7页。 工具理性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概念,源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 “合理性” 概念。韦伯将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称为价值 (合)理性和工具 (合)理性,后者指行 为由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只追求手段效果的最大化,无视目的的合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9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 骗”)。这样的行为目标机制尽管动力非常强劲,但也正因为如此而可能“令人痴 迷”,并产生人类发展中的“认知俘获”①现象,导致对经济发展本性的认识扭曲。 马克思称之为社会的“异化”现象,或“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 教”的性质。这样的“认知俘获”致使人们倾向于极为亢奋甚至疯狂地追求交换价 值量(货币额),即使它只不过是信用货币体系中的符号“数字”(账户记录)。在无 止境地追求货币财富积累的贪婪动机驱使下,不生产任何真实使用价值的“虚拟资 本”急剧膨胀,以至产生奇特的“理性的非理性”和“非理性繁荣”现象。如果用 符号表达就是:G-G′-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经济学思维严重倾向于工具理性主导,不仅畸形偏 重追求交换价值(货币)的经济行为,而且尽力舍象所有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物质生 产生活因素。经济学的这种思维特征并非完全是人类认识的“误解”或“无知”,而 是上述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不是心里不明白,而是身不由己。作为商品货币拜物 教的意识,这样的经济学思维把所有被市场“原子化”的个人,都视为“理性”的 “经济人”,以这样假设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反过来进一步塑造现实经济状况, 发挥经济思维的“教化”作用。精于算计的自利行为(精致的个人利己主义),追求 货币财富的最大化,被认为是“正常人”的行为,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被 俘获”的认知以及由其主导的普遍性经济行为倾向,同现实经济运行过程高度“纠 缠”,相互推动,双向强化,使得作为人类经济发展目的的本真性,与作为目的之手 段的工具性的关系完全反转颠倒。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世界历史时代演变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 本真性与工具理性关系颠倒而导致的社会形态结果。他将这种历史性的颠倒界定为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产阶级社会”时代。 这实际上就是上述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中“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 二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被物所统治,人为货币财富的积累所役使,原本 作为W—G—W简单商品流通转瞬即逝中介的货币,成了整个商品世界至高无上的 上帝。由于人类尚未进入马克思预见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 主义社会,马克思的人类发展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关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 进一步展开,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把走向未来新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留给了 后人。马克思只是科学地预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终将让位于以时间节约为首要规律的人的自主活动,沿着本真理性主导的人类社会 发展,未来新社会将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今天,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和世界经济的高度现代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正在创造一定的条件,逐渐拨开迷雾,启蒙明智,使经济学摆脱导致 ①即指对事物性质认识的根本性扭曲,认识严重地背离事物本性
骗”)。这样的行为目标机制尽管动力非常强劲,但也正因为如此而可能 “令人痴 迷”,并产生人类发展中的 “认知俘获”① 现象,导致对经济发展本性的认识扭曲。 马克思称之为社会的 “异化”现象,或 “商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 “资本拜物 教”的性质。这样的 “认知俘获”致使人们倾向于极为亢奋甚至疯狂地追求交换价 值量 (货币额),即使它只不过是信用货币体系中的符号 “数字”(账户记录)。在无 止境地追求货币财富积累的贪婪动机驱使下,不生产任何真实使用价值的 “虚拟资 本”急剧膨胀,以至产生奇特的 “理性的非理性”和 “非理性繁荣”现象。如果用 符号表达就是:G—G'—G″—…。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经济学思维严重倾向于工具理性主导,不仅畸形偏 重追求交换价值 (货币)的经济行为,而且尽力舍象所有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物质生 产生活因素。经济学的这种思维特征并非完全是人类认识的 “误解”或 “无知”,而 是上述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不是心里不明白,而是身不由己。作为商品货币拜物 教的意识,这样的经济学思维把所有被市场 “原子化”的个人,都视为 “理性”的 “经济人”,以这样假设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依据,反过来进一步塑造现实经济状况, 发挥经济思维的 “教化”作用。精于算计的自利行为 (精致的个人利己主义),追求 货币财富的最大化,被认为是 “正常人”的行为,是 “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被 “俘获”的认知以及由其主导的普遍性经济行为倾向,同现实经济运行过程高度 “纠 缠”,相互推动,双向强化,使得作为人类经济发展目的的本真性,与作为目的之手 段的工具性的关系完全反转颠倒。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世界历史时代演变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 本真性与工具理性关系颠倒而导致的社会形态结果。他将这种历史性的颠倒界定为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 “资产阶级社会”时代。 这实际上就是上述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中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 二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中,人被物所统治,人为货币财富的积累所役使,原本 作为 W—G—W 简单商品流通转瞬即逝中介的货币,成了整个商品世界至高无上的 上帝。由于人类尚未进入马克思预见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共产 主义社会,马克思的人类发展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关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的 进一步展开,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把走向未来新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研究留给了 后人。马克思只是科学地预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终将让位于以时间节约为首要规律的人的自主活动,沿着本真理性主导的人类社会 发展,未来新社会将是 “个人全面发展”的 “自由人联合体”。 今天,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和世界经济的高度现代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发展,正在创造一定的条件,逐渐拨开迷雾,启蒙明智,使经济学摆脱导致 ·3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 ① 即指对事物性质认识的根本性扭曲,认识严重地背离事物本性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经济发展本真性扭曲的“认知俘获”成为可能。我们致力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就体现了关于人类经济发展新动能之理性思维的进步趋向。在新时代中国,人们和 社会将更理智地认识和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① 在各种体现了社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发展目标中,进行适当的权衡,以提高发 展的平衡性和满足的充分性。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在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以更为科学理性的精神,反思在以“物的依 赖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中,马克思揭示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拨正人类发展走向升华的方向,明智选择能使目的得以实现的更好手段。 从理论上说,这实际上就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告别“落后的生产力” 状态之后,社会开始进入本真复兴的新时代,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同人类本 真理性逐渐形成“平权”的均衡态,而且本真理性将不断取得更大优势。这体现了 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对自发性日益增强的驾驭能力,踏上如马克思所说从“必然”王 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征程。从经济发展动能机制的基本特征来观察,可以看 到,以工具理性为主导,虽然动力强劲,且仍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却可能迷失方向, 人类曾竭尽全力追求“黄金时代”,却未料落入了“镀金”陷阱。坚持本真理性就是 要力求体现经济发展对人类活动自主发展的真实社会意义,由此引领的新动能将从 根本动机和激励机理上把握经济发展的正确航向,在新时代真正走向“自由”之路 我们会真正懂得,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方向正确,努力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 越是努力,危险就越大。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思维,实质 上就是要坚持以本真理性驾驭工具理性的科学精神,努力形成和有效发挥具有方向 自觉性和激励有效性的经济发展动能机理。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论新思维 二、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目标的新思维 以上讨论涉及马克思人类发展在“物的依赖性”第二阶段为“个人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创造历史条件的问题。从发展动能来看,这也就是人类从盲目的动能,向 ①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现象形态时,往往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对应使用。“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 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 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49、51页)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第一章第一小节的标题就是:“商品的两 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第11页)在自然经济中,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者自己的消费对象,不具有社会性;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其使用价值只是买方的消费对象,故马克思把作为交换价值物质 承担者的使用价值,称为社会使用价值,这一变化在资本流通中成为普遍现象 40
经济发展本真性扭曲的 “认知俘获”成为可能。我们致力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就体现了关于人类经济发展新动能之理性思维的进步趋向。在新时代中国,人们和 社会将更理智地认识和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① 在各种体现了社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发展目标中,进行适当的权衡,以提高发 展的平衡性和满足的充分性。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 在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以更为科学理性的精神,反思在以 “物的依 赖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中,马克思揭示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拨正人类发展走向升华的方向,明智选择能使目的得以实现的更好手段。 从理论上说,这实际上就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告别 “落后的生产力” 状态之后,社会开始进入本真复兴的新时代,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同人类本 真理性逐渐形成 “平权”的均衡态,而且本真理性将不断取得更大优势。这体现了 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对自发性日益增强的驾驭能力,踏上如马克思所说从 “必然”王 国走向 “自由”王国的历史征程。从经济发展动能机制的基本特征来观察,可以看 到,以工具理性为主导,虽然动力强劲,且仍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却可能迷失方向, 人类曾竭尽全力追求 “黄金时代”,却未料落入了 “镀金”陷阱。坚持本真理性就是 要力求体现经济发展对人类活动自主发展的真实社会意义,由此引领的新动能将从 根本动机和激励机理上把握经济发展的正确航向,在新时代真正走向 “自由”之路。 我们会真正懂得,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方向正确,努力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 越是努力,危险就越大。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思维,实质 上就是要坚持以本真理性驾驭工具理性的科学精神,努力形成和有效发挥具有方向 自觉性和激励有效性的经济发展动能机理。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论新思维。 二、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目标的新思维 以上讨论涉及马克思人类发展在 “物的依赖性”第二阶段为 “个人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创造历史条件的问题。从发展动能来看,这也就是人类从盲目的动能,向 ·40· 中国社会科学 2018年第9期 ① 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现象形态时,往往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对应使用。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 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 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49、51页)马克思 《资本论》法文版第一章第一小节的标题就是: “商品的两 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第11页)在自然经济中,产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者自己的消费对象,不具有社会性;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其使用价值只是买方的消费对象,故马克思把作为交换价值物质 承担者的使用价值,称为社会使用价值,这一变化在资本流通中成为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