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35409课程名称:《食品检测技术》总课时:32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后续课有《食品添加剂》、《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艺学》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所设置的必修课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食品检测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产品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本课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为生产环节提供了的分析测试技术,而且是生物科学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手段。该门课程对于食品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为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测试原理,学会各类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定性定量测试技术,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对象、应用和检测范围,掌握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各类谱图的初步解析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复习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对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及时提问,以免影响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写一篇专题报告。同时该课程内容多,发展快,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和科研文献,随时更新讲稿或课件,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5409 课程名称:《食品检测技术》 总课时:32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生物 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后续课有《食品添加剂》、《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 艺学》等。 一. 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所设置的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食品检测常用仪器分析 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产品 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本课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为生产环节提供 了的分析测试技术,而且是生物科学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手段。该门课程对于食 品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为今后从事 生产实践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 后。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 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常用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测 试原理,学会各类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定性定量测试技术,了解仪器分析方法 的对象、应用和检测范围,掌握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和各类谱图的初步解析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听课的过程中随时复习所涉及的基 本原理,对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及时提问,以免影响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在课程结束前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写一篇专题报告。同 时该课程内容多,发展快,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 资料和科研文献,随时更新讲稿或课件,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 展动态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以及光分析中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难点是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测试原理及谱图解析、数据处理等内容。5、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理论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习题解答、多媒体虚拟软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老师讲解、学生现场操作实验为主的方式进行。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课程教材: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参考书:1.S.SuzanneNielsen著,杨严俊译.食品分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曾泳淮主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白玲,郭会时,刘文杰主编,仪器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滕利荣,孟庆繁主编,生命科学仪器使用技术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二、正文内容第一章引言一教学要求重点让学生了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内容、任务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任务;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内容;开设课程的意义。三、本章学时数:3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一教学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气相色谱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法;以及光分析中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吸收分光光度法;难点是仪器的 基本结构与测试原理及谱图解析、数据处理等内容。 5、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理论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习题解 答、多媒体虚拟软件和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 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老师讲解、学生现场操作实验为主的方式进行。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朱明华编,《仪器分析》(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6 月 参考书: 1.S. Suzanne Nielsen 著,杨严俊译.食品分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曾泳淮主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第 3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白玲,郭会时,刘文杰主编,仪器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 滕利荣, 孟庆繁主编,生命科学仪器使用技术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二、正文内容 第一章 引 言 一 教学要求 重点让学生了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内容、任务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内容;开设课程的意义。 三、本章学时数:3 第二章 气相色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检测器;气相色谱定性方法:气相色谱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二教学内容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色谱理论;气相色谱法(GC)概述: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谱检测器:气相色谱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三、本章学时数:8第三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一教学要求本章重点讲解HPLC法中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HPLC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HPLC法的固定相与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类型的选择等。二教学内容样品预处理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特点: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液相色谱法固定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举例。三、本章学时数:5以下章节的教学内容请见合带本门课老师的教学大纲。电位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教研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执笔人:徐涛系主任审核签名:
本章重点在于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及其选 择;气相色谱检测器;气相色谱定性方法;气相色谱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 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二 教学内容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色谱理论;气相色谱法(GC) 概述;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固定相及其选择;气相色 谱检测器;气相色谱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分析的特 点及其应用范围。 三、本章学时数:8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讲解 HPLC 法中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HPLC 法的分 类及其分离原理;HPLC 法的固定相与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分离类 型的选择等。 二 教学内容 样品预处理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特点;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 谱分离的因素;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液相色谱法固定相;液相 色谱法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类型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 法应用举例。 三、本章学时数:5 以下章节的教学内容请见合带本门课老师的教学大纲。 电位分析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教研室:食品科学与工程 执笔人:徐涛 系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