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管 理理论,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三是关于 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 在本书中,几处明确论述了这一论点第33一41页做了概述,第 77一79页讲了这个论点同决策的心理学分析的联系,第331一335 页讲了它对管理的意义。认真阅读这几页,将能为阅读和解释第 四、五章,提供有益的指南。 在第四章里,我们通过描绘经济人的那种完善理性,通过指 出按经济理论所假设的方式做抉择所必须满足的种种条件,为描 述组织当中的人类理性,做好了准备。其后,我们便在第五章里着 手阐明真实行为与经济模型相背离的情形,阐明组织环境对这样 的行为所起的作用。 在我撰写这两章的当时,经济人模型远比管理人模型更完 整、更正规(其部分原因在于持有非理性观的心理学家的偏执): 因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把理性的限度,解释为次要的范畴了; 我们对抉择过程的实证性的特征刻画,也是很不完整的。 过去二十年,心理学界出现了研究人类理性的一次大复兴, 与此有关的探讨,都是在“认知心理学”的旗帜下进行的。因 此,现在要建立一个既考虑人的真实特征,又保持经济模型的某 些正规格式的理性抉择模型,就要比《管理行为》初版问世之时 来得更加可行。正象实际情况所表明的那样,要把第四章所讲的 经济人,转变为第五章所讲的具有有限理性的人一管理人,也 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所见到的人,需要做两个根本转变。① (1)经济人寻求最优一从可为他所用的一切备选方案当 ①参见我的《理性袂择的行为模型,(见前注)和《理性抉择与环境结构》一 文(载《心理学评论?,1956年4月号),[已收入《人的模型》、《思维 模型,等书。译文收入《有限理性说》(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 版)一泽注。1 20
中,择其最优者。经济人的堂弟一管理人,则寻求满意一寻 找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程序。判断满意程度的指 标,包括“市场占有率”、“适量利润”和“公平价格”等等,① 如果说,这些指标对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是陌生的,它们对实业 家来说则是熟悉的。 (2)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 人则认为,他自己头脑所感知的世界,是对纷繁噪乱的真实世界 做过重大的简化处理后所得到的一个模型。他满足于这种粗略的 简化模型,因为他认为,真实世界大半“空无一物”一真实世 界里的大多数现实事物同他眼下的任何具体处境,都没有多少关 系;而且,因果链大多既不长而且简单(参见第66一69页)。因 此,他情愿将那些在一定时间看来与他无关的部分现实置于不顾 (而这意味着忽视大多数现实)。他在做抉择时所利用的,是一 幅简单的图景,也就是只包含他认为是最要紧、最关键的因素的 一幅图景。 管理人这两个特征的意义何在呢?首先,因为他寻求满意而 非最优,所以,他不用先考虑一切可能的备选行动方案,也用不 着确认存在着全部备选行动方案,便可以进行选择。其次,由于 他把世界看成是近乎空旷的,不考虑所有事物之间的一切相互联 系(它们会使思考和行动如入烟海),所以,管理人能用相对简 单的经验方法来制定决策。这些方法不致于给他的思考能力强加 上无法负担的重任。 对管理人的以上描述,实质上就是《管理行为》第79一82页 所讲内容的发展和条理化。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它是一个正确的描 述呢?比如说,我们怎么知道它比经济人模型更精确呢?第一个 检验就是常识的检验。(这也许并非最不重要的检验。)我们不 ① 例如可参见赛叶特和马奇:《供方垄断理论中的组织要素冫,载《经济学 季刊),(1956年2月)70:第44-64页. 21
难想象出管理人所可能利用的决策机制。我们那幅关于管理人的 图景,很适合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过程的内省性的了解,也很适合 研究这些过程的心理学家们对它们的描述。 在过去二十年里,所谓“信息处理技术”的领域,取得了巨 大进步。现在,我们已经用基本符号操作过程的程序,成功地描 述了困难问题的求解、概念的掌握及决策任务中的人类思维等过 程。这些解释现已做得充分细致了,不仅为模拟人类行为而编制 了实际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而且,从执行同一任务的计算机程序 和被试人口语记录的结果上看,两者的符合程度也很高。① 这里不是详细讲述这些心理学进展的地方。就我们现在想要 说明的问题而言,重要的问题在于,上述行为模拟所依据的关于 人类理性的假定,实际上也就是对寻求满意的人所做的基本假 定。当然,检验这些心理学新理论的工作,也并不仅仅是心理学 实验室任务。例如,现在已经成功地模拟了银行信贷人员选择投 资数额的决策过程,另外,还对完成了毕业实习的学生们将如何 选择他们的初次职业,用信息处理方法做了周密的分析②。 从支持有限理性概念、寻求满意概念和管理人概念的现有证 ①关于心理学领域的这些进展,参见《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出处见前注, 第二章[泽本第三章])。关于问题求解研究的更完整的叙述,见阿兰·纽 韦尔和西蒙:《人类问题求解》(普伦蒂斯-尔出版公司,1972年版)。 该书还备有一个很全面的文献目录。 ②银行信贷员模拟是克拉克森在《投资额选择:信贷投资的模拟》(普伦蒂斯 一霍尔1962年版)一书中讲述的。职业选择研究,在索尔伯格的《非程序化 决策(载特纳,菲利和罗伯特·豪斯(编),《管理过程与组织行为的 研究》,斯科特:福雷斯曼出版公司1972年版)一文中做了简短叙述。 赛升诗和马奇的《正亚行为理论》(普伦蒂斯-蛋尔1963年版)一书,收入 了好几项关于组织快策过程的研究成果。过去二十年里,已经发表了相当多 的企业决策研究成果,几乎所有研究成果均肯定了本书所描绘的管理人图 景。遗悠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至今未被整理出来,编成月录, 22
据的本质上看,我认为,本书第四、五章关于人类理性的描述不仅 仅是一种假说:它的主要特征均已得到证实,并将继续获得证明。 (三)《管理行为》同当代形式决策论发展的关系 正当我们感到应当建立一种既相当理智、又能得到经验验证 的人类理性决策理论的时候,却又出现了将经济人理论化的一次 大复兴。这真有意思,甚至带有讽刺味道。这一大复兴,一方面 起源于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莫根斯特恩(Morgenst- er)所倡导的对策论领域的显著进展;另一方面则发端于纽曼 (Neyman)和皮尔逊(Pearson)、华尔德(Wald)、萨维奇 (Savage)等人所倡导的统计决策论领域的同样显著而又紧密 相关的进步。① 人们常常把这些发展,看成是一个整体趋势。其中的各个部 分,被认为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冯·诺伊曼和奠根斯特恩的对策 论中,起码有五个彼此不同的重要概念。 (1)把可能的未来行动方案,表示为“树形”图;在树形 图上的每个选择点处,引出几条分枝;对每个这样的点,我们都 必须选定一条分枝,继续走下去(参见第66页的下半页)。这个 概念的产生远比现代对策论古老,至少可追溯到1893年。大多数棋 手和让白鼠走迷宫的心理学家们,在直感上都很熟悉这个概念。 (2)用极小极大策略(即在面临最恶毒的对手时,从可供选 取的诸分枝当中,选定一条导致最佳结果的分枝)来定义竞争情 形下的理性抉择(见第69一71页)。这个想法也是由来已久。 ①关于对策论,参见冯·诺伊曼和莫根斯特恩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普林 斯顿大学出版社1947年版)[此节有中译本,王建华、顾玮琳译,科学出版 社1963年版:取名《竞赛论与经济行为》一泽注]和卢斯及莱法的《对策 与决策》(威利1957年版),关于统计决策论,参见萨维奇:《统计学基 础》(威利1954年版)及该书所引用的纽曼和华尔德的文献, 23
棋手们均有此直感。而且,它旱在1912年就被逻辑学家恩斯特· 泽梅罗(Zemelo)形式化地描述过。① (3)在竞争处境中,利用混合策略(如虚张声势)来蒙蔽 对方,使行动方案不被发觉。冯·诺伊曼早在1928年就提出了这 个概念,而且证明了,这一意义上的“最优”策略总是存在的。 (4)在多于二人的竞争情形下,用形成联盟的概率来定义 理性抉择。这是195年发表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首次提出的 新的重要概念。它在政治科学中已得到一些应用,但在经济学和 组织理论中还没有多少应用。 (5)在仅仅知道抉择后果的概率分布这种不确定性抉择处 境下,抉择一致性假定等价于这样一个假定:决策者有一个基数 效用函数,并根据此函数期望值的极大化,来进行抉择。这一想 法可追溯到英国哲学家弗兰克·拉姆齐(Frank Ramsey 1926 年)。不过,它是被对策论发掘出来,予以重视的。 《管理行为》的有限理性论,体现了上述第(1)项,同第 (3)项也不抵触。不过,上述其他几项所刻划的,并不是管理 人,而是经济人。它们不是本书所讲的模型的一部分,诠注者们 有时忽视了这个根本差别。他们错误地认为,《管理行为》一书 中的“理性”一词,同它对古典经济学家、对策论学者和统计决 策论学者们来说的涵义相比,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对于在过去一代里展现于形式决策论之中的精美,对于其某 些结果的漂亮,对于它们在很多限制条件下成为规范法则的适用 性,我们不禁感触很深。②尽管如此,这儿真正需要搞清楚的却 关于对第论的历史,参见丹尼斯·孔尼格:《有限图论与无限图论》(莱比 锡:学术出版社1936年德文版)第8章, 0 关于生产与库存控制的规范法则的管理科学研究的大多数,和线性规划的重 要进展一样,均属这方面的发展,这在《人的模型?(出处见前注)第四部 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