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本书论述的人类抉择理论和组织理论中,作为依据的理性 人的描述,同对策论和统计决策论对理性人的描述,是大不相同 的, 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个能让经济人和管理人和睦相处、相安 无事的共同的观念屋顶,那屋顶只能包括上面所讲的第一项一二 未来可能行为的“树形”图。显然,这种树形图也给上一代发展 起来的,现已得到广泛注意的另一个理论进展一归功于申农 (Shannon)、维纳(Wiener)等人的选择性信息理论一提 供了中心概念。①心理学领域里的所谓随机学习理论,也借用了 这一完全相同的概念,它或许直接来自申农的理论。总之,在如 此众多的理论发展中,“树形”图概念均被独立地用作构造行为 理论的框架了,这一事实说明,它代表了行为主义新思潮的真正 核心。国 (四)组织认同的心理根源 第十章简短讨论了组织认同的心理学基础(第201一206页)。 我现在倾向于比该章更强调认知因素的观点(参见第204页关于 “注意的焦点”的讨论)。这的确是我的初衷。不过,我当时受到 了社会心理学偏于情感机制解释,而不愿用认知机制解释的一贯 风尚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以理性的限度作为形成子目标和忠于 子目标的现象的解释,在第十章中强调得太少。结果使得这一章 对第五章的紧密依赖性显得模糊不清了。新增补的第十五章,对 ①参见N·雏纳《控制论(纽约:成利1948年版)[有中译本,郝季仁译 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1963年修订版一一译注]. ©我在这里只引用了近年出现这种行为“树”概念的几个最突出的例子,实际 上,它的出现可追阙到布尔代数、符号逻辑和集合论的早期发展。关于这个 概念的由来的进一步评注,参见《人类问题求解》(前注),第874一888 页。 25
这一缺陷做了一些修补。它给造成子目标认同的选择性关注的理 论,提供了经验上的证据。 我们可以把认同机制,至少是它的认知方面,描述如下: (1)高层次的目标对行动没有多少指导作用,因为我们既 难以衡量其实现程度,又难以衡量具体的行动方案对它们的影 响。因此,远大目标(如“长期盈利”、“公共福利”等等)不 是操作性的二一它们在对备选方案选择有着实质意义的效率问题 上,不能提供第九章所讨论的那种“公分子”①。 (2)因此,决策制定工作所依据的目标,看来是具有操作性 的那一部分最高层目标,即能够以明确的途径与行动相关联,并 且具备评价其实现程度的某些依据的那些最一般的目标。操作性 的目标,为管理者眼里的简化的世界模型,提供了结晶的种子。 它们使管理者仅仅考虑那些同目标有相当直接的关系的事情,轻 视或忽略其余事情。 (3)使管理者有选择地关注其环境的,不光是他的目标,还 有管理者为达成目标而建立的管理结构和信息沟通渠道。后者能 让他只收、发特定的信息,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此外,由于他 所收到的信息很复杂,即使是这些经过筛选的信息,也只经过了 部分的、不完全的分析。 (五)《管理行为》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 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以决策制定过程来分析组织, 是“社会学”的分析,还是“心理学”的分析?这个问题有点儿 怪,它就象问分子生物学究竞是生物学还是化学。这两个问题的 正确回答一样:“两者都是”。《管理行为》一书从组织参加者 的决策行为的角度,来分析组织问题;同时也正是研究围绕着这 ①指方案对比时,用以衡量效益(而不是费用)的共同尺度,参见本书第1T3 页一泽注。 26
一决策行为的组织系统,使本书具有特色。组织成员的角色,是 靠他们的目标认同来塑造的;而目标认同,又产生于他们在组织 中的位置。 当然,决策分析不是组织研究的唯一途径;这同生物化学不 是研究生物的唯一途径,道理并无不同。有些研究者,特别是社 会学家,喜欢考察组织的比较全面的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同组织 规模、组织环境等变量联系起来。这类工作在组织研究上占有重 要地位,>但是,我们当然还总是希望找到各个研究层次之间的联 系。如果说,不同行业的组织(如钢铁公司和广告代理商)有着 典型不同的结构特征,那么,我们当然想从决策制定过程的基本 差别上去解释那些不同之处。 组织中的决策不是在一个孤立的人的头脑里进行的。相反, 某一个组织成员的输出,乃是另一组织成员的输入。由于在丰富而 比较有条理的信息沟通网络的支持下,存在着这种广泛的相关 性,所以,决策是由各种关系所组成的有条理的系统。组织工作 则是一个系统设计问题。这种组织设计观在本书中的最清楚的论 述,也许要算新增的第十七章了。读者在看到那一章时,可自行 决定它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影或者认为这个问题 无关紧要干脆置之不顾。,我要承认,本人倾向的正是后者。 1,角色论。角色这一概念,给人的行为提供了“社会学”的标 准解释:船长之所以要与沉船同归于尽,是因为他承认自己的船 长身份,而船长与船共存亡又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的要求。在《管 理行为》一书中,角色一词所用不多。但是,假如我的行文习惯 不是政治科学的,而是社会学的(例如第97一100页),那么,对该 术语就要大用特用了。尽管这样,该术语的用处还是有限的,因 为它还从未得到充分确切的定义。 “角色”作为戏剧用语的原始涵义,指的是某种独具一格的 行为模式。母亲是不谈论多钩钓竿的;她的角色行为取决于她所 处的情境;在情境之中,她发现了自我。此外,在某个社会角色 27
的扮演过程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特质差异。使用角色概念的社 会学家们虽然指出了这些限定,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将其体现在 角色定义当中。于是,他们未能讲明的恰恰是,应当如何用角色 论去预测行为。 前面我曾说过,以决策本身作为分析的单位太粗,必须把决 策分解为各个前提。这一点在此有着突出的意义。如果我们把社 会影响,看成是作用在前提上的影响,角色论的难题便化解了。 角色(或身份)是对一个人的决策所依据的前提,所做的某些规 定;但不是全部规定(参见第213一221页)。同一决策当中,还掺有 许多其他前提,包括富于个性差异的信息前提和人的特质前提。 之 当我们充分详细地了解到(或者说可以预测到)决策前提时,我 们就可以预测行为。对有些情况来说,了解角色前提就足够了 (例如预测一个发现你闯红灯的警察的行为)多但就另外一些情 况来讲,信息前提和其他前提,可能就很关键了。 除非把前提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否则角色论就会出现一个 同经济理论的缺陷正好相反的缺陷一不给行为的任何理性留下 余地。如果说一个角色便是一个行为模式的话,那么,从社会的 观点来看,该角色虽然可以在起作用,但是,角色的扮演者不可 能是一个理智的演员,他无非是扮他的角色而已。另一方面,如 果说一个角色处于一定的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的规定之中,那 么,角色的扮演者一般将不得不为实现那些价值,去思考和解决 问题。要是用前提来定义角色,那就给行为当中的理性思考,留 下了一席之地。 2.动作论.这种理论是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及其追随者们所提出和发展的一种理论。它面临着同角色论一样 的困难,只是在形式上不那么尖锐而已。“动作”作为分析单 位,不象“角色”那么粗糙,但和“决策”类似,由于这一点 (及其他理由),我认为,帕森斯动作论的分类对于描述动作来 九 说,还不够精巧,不大灵活。动作者对于世界的活动方向的多 28
样性,几乎肯定要比帕森斯的对分模式变量的情形广泛得多。 因此,我们对角色论和动作论的评语是一样的:缺少一个合 适的分析单位,因而不可能建立一个恰当的人类行为理论。角色 当作分析单位,太粗糙;动作也是如此。决策前提比这两者要小 得多,因为,任何一个决策或动作(行动)都含有许多前提,每 个角色的定义也都包含众多前提。.此外,把决策前提作为分析单 位和用决策树来描述行为的作法,是完全一致的。同我撰写本书 时一样,现在我依然认为,从一切方面来看,决策前提都是分析 研究人类行为的恰当的单位。 (六)组织环境 正象我在第二章里所指出的那样,古典组织理论错误地寻求 一种永远都完全适用于一切组织的、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组织 “原则”。对那些“原则”,现已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批评潮 流。这就促成了进行经验研究的生气勃勃的局面。这些研究工作 告诉我们,一个组织只有设计得适合其功能,适应其社会环境和 技术环境,才可以是有效的。诚如威廉·迪尔(Wi1 liam Di1l)在 那股潮流刚刚出现的早期研究中指出的,一个为多行业用户生产 多品种产品的制造厂商如果要生存下去,在组织上就必须不同于 为同一类用户制造单一产品的厂商。① 琼·伍德沃德(Woodward).、汤姆·伯恩斯(Burns)与斯塔 尔克(Stalker)、查尔斯·泼罗(Perrow)、詹姆斯·汤普森 (Thompson)、劳伦斯(Larence)、洛尔施(Lorsch)及其他一 些人进行了另外几项研究工作,在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的本质问题 义 ①:见迪尔:《管理自治的一个影响因素一环境》,载《管理学季刊》,2: 第409~443页(195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