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我们在这个模式中提出,应在生产部门这一层次上安排一 个或几个完全通晓业务的会计分析员,帮助生产部门主管,解释 和追踪分析月成本报表和其他定期成本报表。另一方面,我]建 议在更高层次上设立少量的分析小组,妥善地安排到适当位置。 它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分析定期报告,而是搞专项研究,分析业务 方法和设备可能的改变所付出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 以上的简短描述,仅仅说明了这个具体研究工作中所做的会 计组织分析。我们眼下所关心的,主要是这项研究对组织设计和 组织改革技术上的意义。(1)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分析真实的 决策制定方式,分析重要的决策职能的安排。(2)我们所提出的 会计部门组织模式,是从会计部门提供信息、影响这些业务决策 的任务出发而建立起来的,(3)关于组织机构变动的建议,不是 通过组织图的正式变动而是通过改变信息沟通模式来落实的。后 者指的是谁和谁沟通信息、其频繁性如何、信息交换的内容是什 么等。 例2:产品开发。 生来就以最新技术为根基的产业,产 品开发和产品改造的典型过程是要经历几个阶段。在第一个阶 段,产品改进的主要源泉,通常就是新技术本身及其基础学科。 例如,当计算机工业处于这个阶段时,其技术前导大大依赖于计 算机存储器和开关电路的根本改进,而这一改进又取决于固体物 理学的进步,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基础研究的进展。闯过 这一阶段之后,产品改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便成为如何适应其 最终用途的问题了—一例如,为满足用户的应用需要,提供合适 的软件包。 通过分析产品开发工作在这两个阶段里的新思路来源,我们 发现,这两个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研究与开发本领,我们还看 到,工程技术部门同其环境进行信息沟通的模式,在这两个阶段 上是有差异的。从长期观点看,大多数企业固然是迫于事务压 力,才进行适当的组织改革的,但是,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系统 15
的组织分析,往往能使这些改革更迅速、更有益。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在组织研究与开发活动中主要问题在 于:把取自两个不同来源的信息汇集在一起。这两个来源,一是 作为主导技术之基础的科学学科,二是决定着产品最终用途的需 求环境。本书第十七章表明,专科学院组织工作所面临的,差不 多是与此完全相同的信息流问题和组织问题。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本书所提出的决策分析方法,是能够应 用于具体问题上的。①这种分析方法的关键,是要展示一幅关于 组织活动所需决策以及决策所需前提的、细致而真实的图景。为 此,我们需要有一些语汇和概念,它们集中表达这幅图景中的突 出而重要的东西,忽略其中的无关因素。同组织分析当中那种传 统的朴素格言相比,这些语汇和概念从更基本的方面刻画了组 织。 (五)决策与计算机 本书初版的发表时间,稍晚于第一台现代数字计算机的诞生 日,但它比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哪怕是最平庸的应用,也要早出好 多年。尽管计算机现已广泛应用于组织工作上了,但是,在很大 程度上,我们仍旧生活在计算机开发的原始年代里。也就是 说,我们现在仅仅是用计算机去完成我们从前用辅助机器和打字 机来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这一功能的实现比过去更迅捷、更省钱 了。除了现已广泛运用线性规划等运筹学技术的中层管理决策的 在《公共管理》(纽约:阿尔弗雷德·诺普夫出版公司1950年版)一书中, 我的合作者唐·史密斯伯格、维克托·汤普森和我讨论了“大改府”组织设 计上的某些问题。虽然那本书中的某些例子对不清楚二次大战的人来说,似 乎平有些陈旧,但该书其他方面还不算过时。共中第7章和第12一15章特别讨 论了组织对环境和任务的适应问题,[“大政府”指美国政府权力集中,机 构臃肿、开支庞大的情形一一译注。] 16
某些领域之外,计算机给经营决策过程或组织设计的形态带来的 变化,至今仍是较微的。不过,我们对那种从过去而推未来的作 法,必须持谨慎态度。汽车问世之初的影响也曾不引人注目:它 只不过是承接了从前用马车去做的运输任务。那时,几乎没有任 何信号表明,它以后会给我们的整个运输系统和整个社会,造成 巨大的影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计算机同样远非承担繁重 工作的辅助机器,它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意义,比单纯的辅助工具 的意义要深远得多。① 组织设计得益于新兴计算机技术的是信息不再稀缺:我们如 今生活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里。新增补的第十三、十四章,探 讨了这样一个世界上的信息沟通问题和组织设计问题。这两章还 解释了管理信息系统普遍地不太成功的原因,并勾画出一幅未来 可能出现的更有效的信息系统的图景。 三、《管理行为》与当代行为科学 以上我所讨论的,主要是前面曾被描述为本书后三个层次的 内容(第七~十七章)。下面我想纵深讨论下去,讨论本书的第 四、五章,这两章论及人类理性决策。解释这两章结构的最便当 的办法,也许就是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了: 1.为什么这两章要专注于理性行为②? ① 在名为《管理决策新科学》(纽约:哈泼与罗出版社1960年版),后来作为 《自动化的风采》(哈液与罗出版社1965年版)一部分的讲演稿中,我既考 察了计算机和运筹学的这些发展,又考察了它们对管理和组织的现实意义及 前景。这些讲谊稿经修订后,恢复原名(1960年版),将由普伦蒂斯-霆尔 出版公司于《976年出版。[此书已有中圣本,李柱流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 1681年版一泽注。] ②又译合理行为、理智行为等。相应地,理性又语合理性、有理性等。有限理 性又译有限合理性、受限制的理性、有界合理性等。译者征得作者同意,一 般采用理性、理性行为、有限理性等译法。但不排斥其他泽法一译注, 17
2.为什么要强调理性的限度? 我想在以下两小节里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在随后几节 里)把这种行为理论,同行为科学中的其他流行理论,联系起来 予以讨论。 (一)理性行为与管理 在关于理性的论述方面,社会科学深受着严重的“精神分裂 症”之苦。在一个极端,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智全能 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 其总是能够在他所面临的备选方案当中做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 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善而从所进行的计算,不受任 何复杂性的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在 我们上一代人的年月里,这种理论由于向竞争性对策及不确定性 条件下的决策等领域的扩展,逐渐达到了一种托马斯主义①的精 巧水平。它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但同具有血肉之躯的人 的真实行为(或可能的行为),看不出有多大关系。 另一个极端,是试图把一切认知话动归因于情感的社会心理 学倾向。这一倾向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我们看到这样一些观 点:同富翁眼里的钱币相比,穷孩子眼里的钱币要大一圈(布鲁 纳和波斯特曼)多社会集团的压力能让一个人声称他看到了根本 不存在的东西(阿希):在团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包括集中和遣 散紧张感的作法(贝尔斯);如此等等。上一代的行为科学家步弗 洛伊德之后尘,忙于证明人类并不象人们自已想象得那样理智。 等到下一代,我们也许会证明,人类实际上要比我们眼下描述的 情形理智得多,但又比不上经济学家们所宣称的那么伟大。 我在本书第四、五章里论述了这种“精神分裂症”。前一章 ⑧中世纪神学学说,经院哲学的基础理论一一译注, 18
的任务是澄清那种在经济学和决策论①中发展起来的理性概念。 后一章则讨论人类的有限度的认知能力,给理性的发挥和利用所 划定的界限。因此,不是第四章,而是第五章,描述了我们可望 在现实生活中亲眼见到的那种理性。®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即使不是完全理智的,至少也有一大部 分是倾向于这样的;这对任何一位考察管理组织的人或组织理论 研究者来说,看来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如,组织中的大多数行为 是(或者说看来是)以任务为中心,而且,这在实现其目标的过 程中,有时也比较有效。因此,如果我们要对组织中的人类行为 予以心理方面的解释,那么,我们所采用的心理学理论,就必须 在理性行为的解释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观察组织中的人类行为的任何人来说,同样明显的事实 是,那些行为所体现的理性决不是经济人那样的全智全能。因 此,我们不可轻率地将心理学放在一旁,而仅仅把组织理论建立 在经济学基础上。的确,只有在人的行为具有理性意向的领地 里、而且仅仅是在有限理性的领地里,才存在着组织与管理理论 生长的真正土壤。下面我着力阐明这一点。 (二)理性的限度 若把第四、五两章的主题一语道出,那就是:管理理论所关 指统计决策论,不是管理决策论—泽注。 ② 我现在感到,本书第九章“效率准则”给经济人那种无限理性留下的空子太 多。由于第171一174页的讨论中没有讲“公分子”,致使该章所述的效率准 则适用面不够广泛,主要适用于相当低的快策层次,我现在的观点,在《公 共管理>(见前注)关于效率的章节(第23章)和《理性抉择的行为模型》 一文中,得到了更妥善的论述。后文载《经济学季刊?1955年2月号,转载 于<人的模型》(纽约:威利父子出版公司1958年版)”[后文是西蒙的最 重要的论文之一,另收入他的《思维模型》(1979年)和《有限理性模型》 (1982年),该文译文见《二十世纪文库》丛书之一一《有限理性说? —泽注,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