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哪些问题?我在这样一些问题上的抉择,对于我本人的 价值和其他组织成员归附于我头上的价值,表明了什么? 考虑到这些问题之后,下一步就要回答:那些目标和忠诚心 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东西在维持着它们?为了搞清楚这些问 题,我曾多次构想过发生在几位经理之间的假想谈话。比如说,· 这种假想的谈话发生在一个公司的四位经理人员之间:一位经销 经理,一位生产计划负责人,一位生产部门主管和一位产品设计 师。我们设想他们正在讨论公司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 共同问题。在这种谈话当中,每个人自然都试图诱使别人改变行 为方法,好让自己的工作更容易做。我把这些谈话串在一起,当 作组织理论在论断性的价值方面的一种演练。我对这场戏只有 一个简单假定:任何一个演员,如果他所接收的某类信息越多、 越频繁,那么,他对相应的特定问题所做出的反应就越强烈。从 这个显而易见的前提出发,我们不难预料到,经销经理将最关心 消费者对价廉物美和交货迅速的愿望;生产计划经理希望能预测 产品的销售量,生产经理主张,对消费者要有较长的引导时间, 少做轻率仓促的设想;产品设计师则抱怨工厂在产品革新方面缺 乏灵活性;如此等等。我这个戏本中的刻板的反应模式,只是角 色的框框,不是对个性的束缚。 请读者想一想,我描述的是不是你所在的公司?是的,我这 里的描述适合任何一个公司。经销经理之所以按照经销经理的方 式做出反应,是因为他身居特定的组织职位,接收特定的情报、 文件、信息,负责一个特定的子目标系统,而且经受着特定的压 力。我这场戏里的其他角色,也与此类似。 (三)从权威的角度来理解组织 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够构想出这类谈话,他就不难搞清楚组织 中的职位是如何塑造了信念和态度的。他在这样做的时候,在分 析如何通过信息流的改变而造成信念和态度的变化这一方面,也 10
跨出了第一步。这样,他就可以进而集中考虑他的权威运用和他 周围那些人的权威运用问题了(第七章)。 我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多大的权力可以被视作理所当然 的?在哪些特殊情况下,我才必须亲自过问?下级人员是不是因 为我握有升、贬、用、废之权,才去做我要求的工作(或者,他 们是否因此才把我要求做的工作做得更好)?雇员们是支持还是 反对甘心服管的态度?权威是奴役,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已被承认 的、保持工作秩序的程序? 我们如果严肃地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如果坚决不搞粗俗的自 欺,就会进而想到人们接受(或拒绝)权威的动机问题,或是干 脆考虑人们在组织中的去留动机问题(第六章)。这又产生了一 系列新的问题:为了让权威成为做好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 必须在组织中创造和维持哪些条件?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合法而又 令人信服的更加有效的约束手段,来补充雇主们无不采用的那种 赤裸裸的约束措施呢? 组织和管理当中的权威行使问题,以及正确行使权威的范围 问题,在过去一代人当中所引起的争论之多,是首当其冲的。一 方面,我们有经典组织理论,它强调等级制组织当中的正式权威 结构,而这又意味着总是发布法定命令。另一方面,我们还有 “人群关系”学派①的研究成果及著述;它们重视广泛参与,强 调其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价值,它们指出了非正式组织的重要 性,由此表明了正式权威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极度专权环境中的 人事费用难题。处在人群关系学派边缘上的有些作者,甚至把任 何权威行使,都无一例外地视为人类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对立 面。他们还设想了这样一个未来,到那时,组织根本用不着利用 正式权威,就能以人人完全平等的方式运转起来。 在第六、七章中,我们对这类权威问题采职子 ①又泽人际关系学派一一泽注
场。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避免争吵,而是因为,龙·中之道给权 威在组织中的实际作用、权威的局限性及行使权成的后果,提供 了最为恰当的解释。要理解这一立场何在,读者就必须留心,不 要过于狭义地解释“权威”一词。按照巴纳德的意思,只要组织 中有人允许由他人提供的决策前提来指导自己的决策,我们就认 为这是组织中的权威行使现象。依照这个解释,权威一词的含义 既不限千古典理论家们所讲的正式权力,也不迎合人群关系学派 的作家们所勾画的权威关系框框。 我们要在组织中有效地行使权威,就必须能够看得出何时出 现了权威行使(广义权威行使)现象,并能判断它在什么条件下 才有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第六、七章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 们做出这些判断。这两章对权威在社会中的适当作用这样更为广 泛的伦理、社会问题,差不多一点儿也没有讲。但这不等于说那 些问题就不重要,相反,它们都有重大意义。只是它们大多不在 本书讨论范围之内。在此,我仅将自已的看法记录如下:人与人 之间权威关系的存在本身,在本质上决无不义和卑鄙可言。真正 的道德问题都是相对的,如权力多大,以什么样的奖惩制度为依 据,利用职权达到什么目的和处于何种社会背景当中,等等。在 我看来,当今企业组织、政府组织和教育组织,同一代人以前的 组织相比,“权力主义”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减轻(正式权威的行 使比较少了)。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当中的一员,我认为这一变迁 逐渐产生了一些益处。但我并不因此而断定,权威关系的进一步 淡薄将依然是可取的或必然的。 (四)组织结构:置大的问愿 到此为止,我一直故意避开了部门组织这个惹人注目的大问 题:我们是应当集权,还是应当分权?是应当强化直线型机构, 还是应该巩固、扩大参谋型机构?是应当根据产品进行组织,还 是应当依据生产过程进行组织?我之所以要回避这些大问题,是 12
因为,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往往是以完全正式的、不考虑人性的 方式展开的,就好象这些问题与人的行为毫无关系似的,好象它们 同经理和行政长官们的日常事务相距甚远似的。 本书的观点是,组织重建(部门改组或其他变动)影响着经 理和行政管理者个人及他们的群体,从而是重要的。这就是说,组 织重建能通过我们已考察的那些机制一一-认同与忠诚心、权威、 信息沟通等机制一而发挥其作用。(参见第12一17页的概括性描 述和第213一220页的回顾性总结)经理和行政管理者如要理解大 规模组织问题,可以从最靠近自己的周围组织顺利入手。这样就 可以使管理者获得某种基础;靠着它,管理者就能从人的真实行 为的角度,去形象地考虑机构重组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可能带来 哪些影响和后果。这样他就能免受“本本”主义和先入为主等最 要命的病菌的侵害。 组织设计与建筑设计没有什么不同。它包括具有多重目标的 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构造过程。那种以为可以用古典组织理论的所 谓“原则”来创造出好的设计的想法,实在是南柯一梦(见第二 章第21一36页)。虽然这些“原则”目前在教科书里仍地位显耀, 但是,比之《管理行为》初版问世之时,今天人们已经能够更好 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和局限性了。 要设计一个组织,就要对那些互不相容、彼此相争的各种考 虑和需要,进行权衡。我们不可能在单独采用任何一个原则的同 时,全然不顾同样可以利用的其他大量替代原则。本书所讲的例 子告诉我们,对决策制定过程和信息沟通的研究,是如何给我们 提供了另一条组织设计途径的。①它是一条免除了古典“原则” ①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及其最近向设计技术论的扩充,参见我的《关于人为事 物的科学)第三章:“设计科学”,[1981年修订版的第五章。参见该节中 译本,杨际译,解放军出版社18B7年修订版,关于新兴设计研究概况及西蒙 决策论在其中的地位,可参阅杨砾和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辽宁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一一译注。] 13
的、可行的静代逸盈。 第二章最后几页(第40一43其)关于组织设计所需的经验研 究的论述,我现在看来,似乎不够充分。过去二十年的许多研究 工作表明,组织设计必须适应组织的环境和技术。由于我们很难 找到适于一切情况下的所有组织的、一成不变的“权重”,因此, 管理研究需要加倍关注的,并不是确定特定设计特征的数量指 标,而是识别祥理解组织行为系统中所体现的基本机制。 下面讲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本书的理论怎样才能用于 企业组织的设计。在第十六、十七章里,我们还详细讲述了另外 两个关于组织设计的例子(一个是政府机构行政管理的例子,另 一个是学校管理的例子)。 例1:会计组织。 本例的目的是要说明,如何用本书所 讲的方法,来考察大企业的会计部门。① 问题是:为了使会计部门所收集的数据能在制定决策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经理们最有用处,我们应当如何组 织企业的会计部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业务经理们制定哪类决 策,会计数据在这些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把这些 数据插在决策过程的哪个阶段才最有好处,等等。通过观察实际 决策过程,我们发现,各特殊的组织层次例如副总裁、生产部门 主管和生产部门,有特殊的数据需要。每个层次同会计部门的信 息沟通问题,彼此是很不同的。 我们首先分析了特定层次上的数据需要情况,由此出发,建 立了一种可为业务经理人员有效提供数据的会计部门组织模式。 ①此处论述的依据,是我和哈罗德·盖兹寇,乔治·科兹梅特斯基登·延 德尔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管理部门组织过程中的集权与分权》(纽约: 主计工作基金会1954版)。〔此文另载赫伯特·西蒙:《有限理性模 型》,第2卷(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一一译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