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8、(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 9、(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 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0,(4分)(1)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 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 1分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 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l1、(2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 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12、(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 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分) 四、综合阅读,心灵世界的对话(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2 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 分) 答: 。 8、(1) 类 ( 2 ) 全 , 都 ( 3) 邀 请 ( 每 词 1 分 ) 9、 (2 分 ) A ( 古 义 ; B 交 错 相 通 : c 与 世 隔 绝 的 地 方 ; D 不 用 说 , 更 不 用 说 . 今 义 略 ) 10, (4.分). (1)' 老 人 和 孩 干 们 个 个 都 安 闲 快 乐,或:老 人 和 小 孩都充 满喜 悦 之 情 . 显得 心 满 意 足 。 ( “ 黄 发 垂 髻 ”1 分 , “ 怡 然 自 乐 ” 1 分 ) (2 )渔 人 把 自 已 听 到 的 事 - 一 详 细 地 告 诉 了 他 们 。或 :这 个 人 为 ( 他 们 )详 细 地 介 绍了 自 己 所 听 到 的 事 。( “ 具 言 ”与“ 所 闻 ” 各 1 分 , 其 中 “ 所 闻 ” 译 成 “ 知 道 的 ”或 “ 见 闻 的 ”都得 1 分 ) 11 、 (2 分 ) 热 情 好 客 ; 他 们 害 怕 世 人 来 破 坏 他 们 与 世 隔 绝 的 和 平 安 宁 的 生 活 ( 意 合 即可 〕 12、(4 分)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和 平 ( 没 有 战 乱 ) 的 向 往 , 对 平 等 和 谐 自 足 的 幸 福 生活的 追求 。 意 合 即 可 。〔 “ 和 平”与“ 平 等 和 谐 自 足 ” 两 点 每 点 各 2 分 ) 四、综合阅读,心灵世界的对话(共 50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请你赏析。 (1)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2分) (2)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 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 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 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 (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 (2)李生说之曰 (3)学而不厌 (4)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 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9、(1)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2)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 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10、(1)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怒 11、B 12、C 13、(1)(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请你赏析。 (1)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2 分) (2)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2 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0——14 题。(15 分)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 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 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 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 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 (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 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曰 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 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 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9、(1)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2)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 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10、(1)高兴 (2)劝说 (3)满足 (4)恼怒 11、B 12、C 13、(1)(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
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11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 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土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下弼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弱为强者 B曹操比于袁绍 贤能为之用 信义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国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 (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 (4)总揽英雄 揽 l1.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鍛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善学者学贵善思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9 一 11 题.(11 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 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 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下弼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p A 以弱为.强者 B 曹操比于.袁绍 贤能为.之用 信义著于.四海 C 此用武之.国 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 ⑵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 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 ⑷ 总揽.英雄 揽 11.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 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2 一 15 题.(12 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