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考语文盘点议论文篇 整理人:葛法新 (二)读书养气(李建永)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 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 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 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 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 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 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 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一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 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 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 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 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 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 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 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
2007 中考语文盘点---议论文篇 整理人:葛法新 (二)读书养气(李建永)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 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 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 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 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 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 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 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 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 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 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 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 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 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 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 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
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 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 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 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 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 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 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 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 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 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 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 养气厚,厚积而溥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4.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1分) 15.选文第①段作者指出了读书的多种目的,且认为“均无不可”。在这几种读 书目的中,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学生,请简述理由。(3分) (1)读书的目的最适合我们中学生的一种 (2)其理由是 16.第⑤段“厚积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1分) 17.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2分) 答
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 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 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 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 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 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 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 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 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 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 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 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4.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1 分) 15.选文第①段作者指出了读书的多种目的,且认为“均无不可”。在这几种读 书目的中,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学生,请简述理由。(3 分) ⑴ 读 书 的 目 的 最 适 合 我 们 中 学 生 的 一 种 是 。 ⑵其理由是 16.第⑤段“厚积薄发”中“厚积”指的是 ,“薄发”指的是 。 (1 分) 17.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目的是什么?(2 分) 答:
18.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 说理由。(2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 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 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答 19.“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 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3分) (二)读书养气(12分) 14.读书可以养气 16.读书多写出好文章 17.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18.①④ 19.略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 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卸下了禁锢自己干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 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我没有把哀愁看作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我将哀愁看作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是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酵母
18.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并说 说理由。(2 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 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 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答: 19.“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 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3 分) 答: (二)读书养气(12 分) 14.读书可以养气 15.略 16.读书多 写出好文章 17.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 18.①④ 19.略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 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 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我没有把哀愁看作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我将哀愁看作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是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酵母
③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 声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我熟悉 的—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说没就没了,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让人哀愁?我期盼了 个夏天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 了,船停航了,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④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 花朵上的雾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 个时代,充斤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号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 丧家犬一样流浪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 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 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 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 和焦渴 ⑤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 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 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姜缩了。我们因为盲 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 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⑥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 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烟 尘? ⑦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
③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 声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我熟悉 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说没就没了,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让人哀愁?我期盼了一 个夏天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 了,船停航了,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④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 花朵上的雾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 个时代,充斤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号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 丧家犬一样流浪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 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 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 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 和焦渴。 ⑤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 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 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姜缩了。我们因为盲 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 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⑥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 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烟 尘? ⑦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
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混沌、 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尽管我们过得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 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选自《黑龙江日报》2006年5月10日 有删改) 20.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多数现代人对待“哀愁”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21.第③段中,作者表现哀愁“悄然飘人”我的心灵时,为什么选取这三种情景?请结 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2分)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 的叹息。 仿句: 23.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己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20.作者在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哀愁”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 急于挣脱和抛弃。(2分。娜夷Ⅰ分,当作禁锢急于挣脱1分,意思对即可) 21.作者选取人亡、物毁、景失三种情景,各代表人生的一种缺失:这些看似平凡、普 通的情景对于一般人并不易产生心灵的触动,却能悄然飘人“我”的心灵。(2分。每个要 点I分,意思对即可) 22.略。(3分。本题要求考生就一个事物写三个比喻,言之成理、顺畅自然即可豹情赋 分) 23.(1)因为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疲于应付新事物,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追 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略。(2分。同 意或不同意都可,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粉丝是一种公害 王小峰 每年的12月8日,全世界的人都会纪念一个人—约翰列侬。1980年的这个日子 他被发疯的歌迷枪杀,至今杀手还在监狱里服刑。毎到祭日前后全世界都会掀起一股纪念括
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混沌、 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尽管我们过得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 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选自《黑龙江日报》2006 年 5 月 10 日, 有删改) 20.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多数现代人对待“哀愁”的态度是怎样的?(2 分) 21.第③段中,作者表现哀愁“悄然飘人”我的心灵时,为什么选取这三种情景?请 结 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2 分)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句子。(3 分) 例句: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 的叹息。 仿句: 23.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 分) 20.作者在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哀愁”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 急于挣脱和抛弃。(2 分。娜夷 I 分,当作禁锢急于挣脱 1 分,意思对即可) 21.作者选取人亡、物毁、景失三种情景,各代表人生的一种缺失;这些看似平凡、普 通的情景对于一般人并不易产生心灵的触动,却能悄然飘人“我”的心灵。(2 分。每个要 点 I 分,意思对即可) 22.略。(3 分。本题要求考生就一个事物写三个比喻,言之成理、顺畅自然即可豹情赋 分) 23.(1)因为我们在现代生活环境下疲于应付新事物,追求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追 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2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2)略。(2 分。同 意或不同意都可,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粉丝是一种公害 王小峰 每年的 12 月 8 日,全世界的人都会纪念一个人——约翰·列侬。1980 年的这个日子, 他被发疯的歌迷枪杀,至今杀手还在监狱里服刑。每到祭日前后全世界都会掀起一股纪念热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