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毋”与“勿 这两个否定词都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劝阻,等 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在语法意义上 “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在上 古汉语中(尤其是先秦时期),“毋”后面的动词 般带语,“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三、“毋”与“勿” ⚫ 这两个否定词都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劝阻,等 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在语法意义上, “毋”和“不”相当,“勿”和“弗”相当。在上 古汉语中(尤其是先秦时期),“毋”后面的动词 一般带语,“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百亩之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孟子·梁惠王上》)
• 百亩之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孟子·梁惠王上》)
◆古书中“毋”经常写作“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 鼠》)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漫。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欲,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无令與师陷入君地。(齐晋章之战)
◆古书中“毋”经常写作“无”。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 鼠》)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漫。 (郑伯克段于鄢)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欲,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齐晋鞌之战)
●如果“无(毋)”、“勿”的后面带 了名词,该名词用如动词。 ·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籍,史 册
⚫如果“无(毋)”、“勿”的后面带 了名词,该名词用如动词。 • 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籍,史 册
四、“未 ●“未”表示动作尚未完成(与“既”相 对)。需要指出的是,“未”除了表示否 定和包含时间性以外,还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对以往(过去以迄现在)表示否定, 对将来却表示可能或愿望。因此,“未” 准确的意思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还没 (有)
四、“未” ⚫“未”表示动作尚未完成(与“既”相 对)。需要指出的是,“未”除了表示否 定和包含时间性以外,还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对以往(过去以迄现在)表示否定, 对将来却表示可能或愿望。因此,“未” 准确的意思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还没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