刖 死亡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种自然进程, 但对于原始人或我们的先辈,即使对于我们现在许多生活在 农村或贫穷地区的人来说,死亡仍是一个无法猜透的迷。人死 后到哪里去和人从哪儿来一样令人类去思考、去猜想、去探 索,因此,死是一种永恒的消失还是一种再生,一直困扰着原 始人和我们的先辈。 的确,死亡是一个迷。我们所想象的死亡之后的种种现 象,尤其是死后的世界,是否如描述的那般,有谁能够给予证 明?所以,死亡不仅吸引原始人、古代人去思索、去研究,也同 样吸引现代人去思索、去研究。“濒死体验”成为现代研究死亡 的最直接事例,用以证明死亡可能并不是人类生命的终极,而 仅是一个过程。美国学者斯·格罗夫提出“死后意识”的概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命不会结束,而是希望世人能理解,死亡 是一个至今尚未被我们猜透的谜。原始人一直到古代人都信 奉的灵魂不死,确实有它的局限性,但也有它可取的一面:这 就是它能让人类满怀期待地,而并不总是仇视地,怨愤地离开 这个世界。 我也常常在思考,灵魂存在吗?理性告诉我,灵魂是虚幻 的。但是,当我在清明节走向永远长眠在那块小山岙葱郁的茶
叶树丛中我的亲爱的祖父母的坟茔时,当我点烧那象征着我 们对他们,尤其是对祖母(因为祖父很早便离开了我们,记忆 不深)怀思的香烛、纸锭,当我看见日益衰老的父亲,眼中盈满 了泪水,轻声呢喃着心中对父母的倾诉时,分明生死是没有界 限的。我希望有灵魂,有来世。真的,死亡是一个时常会令人 困扰的问题。记得女儿才只有两岁时,傍晚与妻散步在校园之 中,这是一个晚霞布满西半天、微风轻拂着花丛、人们轻松愉 悦地享受着自已热爱的生活的时候。无忧无虑的女儿,这时 个人跑到校门边的铁栅栏围墙上,任性地爬了上去。我们大惊 失色,大声呵斥:“下来!要摔死你的!”女儿被我们抱了下 来,分明没有畏惧,在她的嘴里还蹦出一句话:“爸爸,什么是 死?”她妈妈说,“死就是眯上眼睛,没有你了。”女儿眨巴着眼 晴,显然没有理解。 死就是眯上眼睛。这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解说,原始人就看 到了这种永远地眯"上眼晴的现象,而且是经常会看到。面对 死去的亲人,已经拥有理性的智人们,开始有目的地亲手埋葬 自己的亲人。也许就像我们在清明节都可能面对死去的亲人 一样,在亲人失去之后,自己亲手给以埋葬之前,人类感悟到 了,亲人的精神是不死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灵魂”。一种世 世代代一直激励着我们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又勇敢地去面对生 活并勇敢地生存下去的精神! 如果说,生育文化把人类带到一个现实世界,那么,死亡 文化则将我们带到一个谁也无法真正去感受之后可以告诉别 人那一个世界模样的模拟世界· 个根据现实加以设计, 让死者安居的世界。面对一个个的生,也面对一个个的死,人 类能用什么样的感情才可以无畏地正视未来?其实原始人已
经开始给我们建构生存的框架:这就是用既给死者一个安息 之处也给生者以安慰的丧葬,将生者与死者糅和在一起。从原 始社会就走过来的丧葬文化,既埋葬了自己死去的亲人,也升 华了人类的道德理性。丧葬文化建构了另外一个世界,它丰富 多彩。面对它时,能让每一个人感到惊讶和自己的无知。 所以说,要让我用有限的知识去写这本在我们中国辽阔 土地上已经用行动书写了数万年,也许更悠久的文化现象,我 感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我是在大学里从事民俗学教学和 研究的,丧葬本来就是讲课范围内的东西。但当我真正拿起笔 去写那些从原始人开始就将它作为神圣而永恒不死去从事的 工作的东西时,尤其是开始进入它的许多细节性习俗,并从中 感悟出它深深的情感生命时,我感到了笔拙。面对五十六个民 族和数万年传承积淀起来的庞杂的习俗及曾经有过的大量研 究,也面对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自然、地理、民族、考古、民 俗、历史、信仰等等等等学科的知识,有些内容我除了边学边 写,只能有所取舍,粗线条式地展示丧葬的历史。我尽量将历 史的悠久性和现实习俗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考察, 展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丧葬文化现象。历史和现象纵横相 结合的方式,虽然增加了研究和写作的难度,但却能使丧葬文 化更有典型意义地得到反映。 至今许多人仍然固执地认为,只有土葬才是人的最终归 宿,即使政府提倡火葬也无法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浙 江的温州,朋友说,愿意罚款也要土葬占了绝对多数,这是几 千年来习俗传承造成的心理定势,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面 对这样的现实,也面对丧葬文化中许多尚未弄清楚尚未真正 解决的问题,这本书毕竟过于单薄了。但是,在牵涉到的这些 3
内容中,希望能给读者在理解丧葬文化和历史过程中有所帮 助,并希望今后还有机会继续这个课题的研究或者激发有心 人的兴趣,使人类最终归宿的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使人类 真正认识生,也真正认识死。 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小书,但即使是这么小小 的一本书,也凝聚着许多学界前辈和同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 果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和帮助,在此,我是应该 由衷地表示感谢的。没有前人的研究,没有那些不怕风雨在田 野中坚持调查的民族学、民俗学工作者,没有历史上积累起来 的丰富的资料,断难写成这本小书。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一本 汇聚了许多人心血的书。本着学术精神,我尽量都在书中对引 用的材料和成果,予以注明,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敬意。但也有 疏漏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只能待之来日了。 写书和做学问是一种遗憾的工作。当我吁出一口气,轻松 地望着电脑中的稿子全部打印出来之后,这种遗憾便开始了。 不满和无奈交织的心情,是每一次定稿后最先涌上来的。写完 了,才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一种希望圆满但又无法达到的痛苦。 这本书的写作是在北师大做访问学者时开始的,曾得到 了陈子艾先生的指导和鼓励,并作为访问学者的课题来做,虽 然,最后它是在浙江师范大学陋室中完成的,但我仍然要对陈 子艾先生的指导和鼓励表达我的由衷的感谢。 作者 1996农历年岁末于浙江师范大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丧葬的起源和发展 春。·非。b 第一节灵魂不死与丧葬起源 灵魂与灵魂不死引发了丧葬习俗 灵魂观念伴随着丧葬习俗· 11147 第二节儒家孝道与厚葬 孝观念的产生 7 儒家孝道与厚葬之风… 第三节厚葬薄葬交织的丧葬发展史 12 厚葬源于原始社会 12 二春秋厚葬风与诸子薄葬论 14 秦汉时的厚葬与薄葬观 四魏晋南北朝:薄葬占主导观念的时代…26 五唐宋之后:厚葬是一个最大的主题… 37 第二章丧葬礼的制度化和等级化…51 第一节呼应社会等级需要的丧葬礼法… 51 墓式有大小 53 随葬品有丰俭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