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顶页 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 名师引导 目标导航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 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本单元学习目标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 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 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 《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 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 厚的兄弟之情 《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 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 《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狼藉(j1)蹒跚(pan(shan)箸(zhu)呼啸(xiao)停滞(zhi)磨蹭(ceng) 吮(shn)吸瞅(chu) 馍(m6) 病笃(du) 恸(tong)瞥(pie) 憧憬( chong)jing)脸颊(ji)hi(嘱)托tui(颓)唐琐xe(屑)dian(惦)记 ②.多音字 背(bei)背负查(cha)检查丧(sng)丧事勾(gou)勾貿晕(yun)晕眩劲jin)使劲 (bei)背道而驰(zha)查氏(sang)丧失(gou)勾当(yun晕车(jing)劲敌 蒙(meng)蒙蔽差(ch)差距数(shu)数不胜数为(wei为了奔ben)奔跑更(geng)更改 (meng)蒙騙(chdi)差使(shu)数目 (we)作为(ben)奔命(geng)更加 (meng)蒙古(ch)差不多(shuo)数见不鲜 (ci)参差不齐 3成语记忆 请你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恰当的词语 (1)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触目伤怀) (2)感情聚积在心里。(情郁于中)
第1页 八年级上 第 三 单 元 名师引导 1.目标导航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 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 ,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本单元学习目标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 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 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 《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 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 厚的兄弟之情。 《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 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 《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狼藉.(jí) 蹒跚..(pán (shān) 箸.(zhù) 呼啸.(xiào) 停滞.(zhì) 磨蹭.(cèng) 吮.(shǔn) 吸瞅.(chǒu) 馍.(mó) 病笃.(dǔ) 恸.(tòng) 瞥.(piē) 憧憬..(chōng) (jǐng) 脸颊.(jiá) zhǔ(嘱)托 tuí(颓)唐 琐 xiè(屑) diàn(惦)记 ②.多音字 背(bēi)背负 查(chá)检查 丧(sāng)丧事 勾(gōu)勾留 晕(yūn)晕眩 劲(jìn)使劲 (bèi)背道而驰 (zhā)查氏 (sàng)丧失 (gòu)勾当 (yùn)晕车 (jìng)劲敌 蒙(méng)蒙蔽 差(chā)差距 数(shǔ)数不胜数 为(wèi)为了 奔(bēn)奔跑 更(gēng)更改 (mēng)蒙骗 (chāi)差使 (shù)数目 (wéi)作为 (bèn)奔命 (gèng)更加 (měng)蒙古 (chà)差不多 (shuò)数见不鲜 (cī)参差不齐 3 成语记忆 请你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恰当的词语: (1)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触目伤怀) (2)感情聚积在心里。(情郁于中)
第2页 (3)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手蹑脚) (4)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循循善诱) (5)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饮泣吞声) (6)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唏唏嘘嘘) 3.名句解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 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 时,我赶紧去搀他。《背影》 解读: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 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 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 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 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 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 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4.文学常识备考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 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②刘义庆(403-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 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 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 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 ③邹韬奋(1895.1.5——-19447.24)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1921 年大学毕业后至1931年,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1932年7月,建立 生活书店。次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期间,他写了《小言论》和《韬 奋漫笔》等杂文集。193年7月因受迫害流亡国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4 本游记随笔,这是30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 ④川端康成:日本作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8岁 又失祖母,16岁祖父亦亡,成为孤儿。他描写祖父之死的日记,后来稍事修改,以《十六 岁日记》为题,于1925年发表。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 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 少年时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养。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后转国文系。1921年起与同好出 版同人刊物。发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宽赏识,结识横光利一,开始作家生 涯,并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嬴得新进作家的声誉。这一时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
第2页 (3)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手蹑脚) (4)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循循善诱) (5)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饮泣吞声) (6)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 (唏唏嘘嘘) 3.名句解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 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 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 时,我赶紧去搀他。《背影》 解读: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 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 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 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 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 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 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4.文学常识备考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毕,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中国现 代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②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 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 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 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 ③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1921 年大学毕业后至 1931 年,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1932 年 7 月,建立 生活书店。次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期间,他写了《小言论》和《韬 奋漫笔》等杂文集。1933 年 7 月因受迫害流亡国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4 本游记随笔,这是 30 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 ④川端康成:日本作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8 岁 又失祖母,16 岁祖父亦亡,成为孤儿。他描写祖父之死的日记,后来稍事修改,以《十六 岁日记》为题,于 1925 年发表。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 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 少年时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养。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后转国文系。1921 年起与同好出 版同人刊物。发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宽赏识,结识横光利一,开始作家生 涯,并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赢得新进作家的声誉。这一时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
第3页 豆地方为题材,表现了纤细而敏锐的感觉和新颖的技巧,因而同横光利一等被称为新感觉派 作家。后来,这一派文学走向衰落,川端转以东京市浅草一带大众娱乐场所的女性为题材, 创作了《浅草红团》、《浅草姊妺》等作品。此外,描写舞女生涯的《鲜花圆舞曲》和感叹人 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谣》和《女儿心》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1935年开 始发表、战后才修改完成的《雪国》以及战后问世的《千只鹤》(19491951)和《古都》 (1961~1962)部作品,获得了196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⑤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⑥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进士, 曾官内阁中书、礼部祠祭司行走、宗人府主事等。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自 幼天资颖慧,才华横溢,有敏锐的观察力:又受过系统的汉学教育和良好的文学熏陶,自觉 地以诗文创作来经世匡时,干预时政,宣传变革,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过发聩振聋的作用。龚 诗多属于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语言警辟,运用意蕴丰 富的意象来描绘、抒写现实,奇境独辟,别开生面。从”诗界革命”派到南社,乃至整个近 代诗坛,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有《定庵文集》等 5.古诗词鉴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鉴赏〕 这两句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 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情调又 积极、乐观,能给人以鼓舞力量。因而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中的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 从此脱胎。尾联紧接三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交情很深的朋友总是不愿分离的, 然而”儿女情长”,就难免”英雄气短”。这两句诗,即曲折地表现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 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全诗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 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鉴赏)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 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 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竞自己逃 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 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 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 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 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 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 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 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6仿写演练
第3页 豆地方为题材,表现了纤细而敏锐的感觉和新颖的技巧,因而同横光利一等被称为新感觉派 作家。后来,这一派文学走向衰落,川端转以东京市浅草一带大众娱乐场所的女性为题材, 创作了《浅草红团》、《浅草姊妹》等作品。此外,描写舞女生涯的《鲜花圆舞曲》和感叹人 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谣》和《女儿心》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1935 年开 始发表、战后才修改完成的《雪国》以及战后问世的《千只鹤》(1949 一 1951)和《古都》 (1961~1962)部作品,获得了 1968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⑤王勃(649 或 650~675 或 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⑥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进士, 曾官内阁中书、礼部祠祭司行走、宗人府主事等。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自 幼天资颖慧,才华横溢,有敏锐的观察力;又受过系统的汉学教育和良好的文学熏陶,自觉 地以诗文创作来经世匡时,干预时政,宣传变革,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过发聩振聋的作用。龚 诗多属于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语言警辟,运用意蕴丰 富的意象来描绘、抒写现实,奇境独辟,别开生面。从”诗界革命”派到南社,乃至整个近 代诗坛,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有《定庵文集》等。 5.古诗词鉴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鉴赏〕 这两句推开一步,奇峰突起。 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 《赠白马王彪》”丈夫 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情调又 积极、乐观,能给人以鼓舞力量。因而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中的”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 从此脱胎。尾联紧接三联收束全篇,劝慰杜少府欣然启程。交情很深的朋友总是不愿分离的, 然而”儿女情长”,就难免”英雄气短”。这两句诗,即曲折地表现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又用” 无为”排除了”儿女情长”,鼓舞对方的英雄之气。全诗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 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鉴赏〕]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 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 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 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 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 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 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 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 50 岁),无从 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 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 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6.仿写演练
第4页 例句: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 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 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要求:仿照例句写一个赞扬自己母亲的句子 7.语文实践活动指南 本单元的语文时间活动是”口语交际一—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中力争发挥态势语(身体语言)的作用,使有声语言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2)口语交际中学会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更好的与人交流 课堂学习 (1)通过用身体语言成功劝说别人的例子导入课文。倾听,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例子。 (2)组织交流:你认为身体语言在交流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 子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自学短文并作圈点勾画。学生自学短文。 (4)结合自学成果,完成练习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 (5)反馈,交流,总结经验。学生汇报经验 教学反思 基础整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下列拼音,写出下列词语:(5分) )唐狼j )腐mo( 地lan( )褛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别字,并加以改正: 触目伤怀不能自己气势凶凶如数奉还失魂落魄 莫明其妙辗转反则饮泣吞声无精打彩娓娓动听 有错的成语 正 3.按要求默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劝慰朋友,志趣高远的千古名句是: 《夜雨寄北》中表现诗人想像重逢情景的语句是 《己亥杂诗》表达诗人对理想信念追求的诗句是 依照下列例句,请分别再写三句你对”爱心”和”父母的心”的理解 例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爱心是 心是
第4页 例句: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 她 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 上,否则她 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要求:仿照例句写一个赞扬自己母亲的句子。 7.语文实践活动指南 本单元的语文时间活动是”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中力争发挥态势语(身体语言)的作用,使有声语言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2)口语交际中学会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更好的与人交流。 课堂学习 (1)通过用身体语言成功劝说别人的例子导入课文。 倾听,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例子。 (2)组织交流:你认为身体语言在交流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 子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自学短文并作圈点勾画。 学生自学短文。 (4)结合自学成果,完成练习 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 (5)反馈,交流,总结经验。 学生汇报经验。 教学反思 基础整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 根据下列拼音,写出下列词语:(5 分) tuí( )唐 狼 jí( ) yū ( )腐 mò( )地 lán( )褛 2. 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别字,并加以改正: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己 气势凶凶 如数奉还 失魂落魄 莫明其妙 辗转反则 饮泣吞声 无精打彩 娓娓动听 有错的成语 改 正 3. 按要求默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劝慰朋友,志趣高远的千古名句是: 《夜雨寄北》中表现诗人想像重逢情景的语句是: 《己亥杂诗》表达诗人对理想信念追求的诗句是: 4. 依照下列例句,请分别再写三句你对”爱心”和”父母的心”的理解 例 1: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 爱心是 爱心是
第5页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5--8题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校门口的一颗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忽然,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热切的光。 群唱着歌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 还是没有她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昏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着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大爷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的小亮!”她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老大爷说。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衣 襟里摸出一包裹得紧紧的,还带有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岁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 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个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 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的手里,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 的奶糖好久没有尝过了。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 每个小朋友一颗,给要好的伙伴两颗 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蹦着跳着,连那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 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 5.文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过去的妈妈对小亮的爱?请找出句子并作简单分析 6.研读句子,回答: (1).”都放学了。”“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她”知道些什么吗? (2).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能说出老头明白了什么吗?
第5页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 5——8 题 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她,倚着校门口的一颗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忽然,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热切的光。 一群唱着歌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 还是没有她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昏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着铁栏使劲地摇着。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大爷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的小亮!”她像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老大爷说。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衣 襟里摸出一包裹得紧紧的,还带有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叫什么?” “王小亮”,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岁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个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 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 么。 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了二年级二班王小亮的手里,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 的奶糖好久没有尝过了。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 每个小朋友一颗,给要好的伙伴两颗, 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蹦着跳着,连那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 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 5.文中你认为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过去的妈妈对小亮的爱?请找出句子并作简单分析。 答: 6.研读句子,回答: ⑴.”都放学了。”“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她”知道些什么吗? 答: ⑵.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能说出老头明白了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