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疏通字词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1.《七律·长征》一一七言律诗 2.《<长征组歌>两首》一—歌词 3.《老山界》一一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草》——短篇小说 5.《<长征〉节选》一—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 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背景介绍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 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 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 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 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 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 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 题目。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闹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儼暖,大渡桥横/铁索樓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后尽开颜。 2.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1 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疏通字词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 《<长征组歌>两首》——歌词 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说 5. 《<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 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 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 年 10 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 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 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 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 万五千里,终于在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 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 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 题目。 四. 整体感知 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 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 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 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 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 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 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 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一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 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 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 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 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 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 “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 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 武雄壮的“征难图” 3.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 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请你用”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 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 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 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 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 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 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 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一一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智慧和力量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 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 2.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2 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 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 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 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 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 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 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 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 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 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 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 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 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 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 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 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 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 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 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 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 56 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 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 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 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智慧和力量。 六. 总结归纳 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 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 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 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 腾”“走”以动写静、“暖 “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 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 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 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 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 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教学反思 二.《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字词检测 音:黔皑皑毡炊chui毯tan侵qin 似si水似银似乎 重 chong重飞渡 扎rzha扎营盘 sh似的 zhong重兵 包扎 cheng乘机,乘人之危行rhng行情,欺行霸市 j莨解嘲 sheng千乘之国 1x1ng行囊,行云流水解jie解送 奇q1奇怪 xie跑马卖解 j奇数 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皑皑皑∫袭袭击 喝喝水喝彩 肌肌肤肌肉肌体铠铠甲垄垄断 锤千锤百炼 钢钢铁 捶捶胸顿足 刚刚强 义:皑皑 奇兵一一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一一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一一边境 天险一一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3 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 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 “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 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 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 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 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 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教学反思:. 二.《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一.字词检测: 音:黔 皑皑 毡 炊 chuī 毯 tǎn 侵 qīn 似 sì 水似银 似乎 重 chóng 重飞渡 扎 zhā 扎营盘 shì 似的 zhòng 重兵 zā 包扎 乘 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 行 háng 行情,欺行霸市 jiě 解嘲 shèng 千乘之国 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解 jiè 解送 奇 qí 奇怪 xiè 跑马卖解 jī 奇数 形: 渴 解渴 渴求 渴望 饥 充饥 饥饿 饥荒 皑 皑皑 袭 袭击 喝 喝水 喝彩 肌 肌肤 肌肉 肌体 铠 铠甲 垄 垄断 锤 千锤百炼 钢 钢铁 捶 捶胸顿足 刚 刚强 义: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一一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一一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一一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一一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一一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 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 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 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 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 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 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 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 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 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 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 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 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 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 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 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 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 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 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 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 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 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研读诗歌
4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 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1965 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30 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 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 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 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 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 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 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 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 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 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 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 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 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 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 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 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 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 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 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 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 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研读诗歌
1.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四》16:33-23:50《过》27:24-36:10 2.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一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掌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 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 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 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 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 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 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 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一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 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 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 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 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 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 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 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 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 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 (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 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 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 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 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 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一一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 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 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 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 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4)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 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 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5 1.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四》16:33-23:50 《过》27:24-36:10 2.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 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 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 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 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 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 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 1-5 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 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 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 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 部分(第 6-17 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 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 行),描 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 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 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 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 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 (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 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 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 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 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 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 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 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 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 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 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 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4)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 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 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