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八年级上 第四单元 名师引导 目标导航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 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 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 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 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四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 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 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它虽然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 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 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什么可干的。可就 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 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 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活动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两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 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吴功正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根据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 特点,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应该定在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审美 情趣上。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了游记的文体特 征,借助丰富的图片资料欣赏优美的语言,们进行了一次美妙的西双版纳之游。首先要从整 体上把握住了这篇游记的总脉络。在分别看到每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到对重点语 段和词语的分析,充分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介绍威尼斯旖旎的风光,本文作者以漫游路线为径,以 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纬。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景物,且多用比喻。学这篇游记应当在阅读中自 己去学习、体会、品味、感悟 本单元的诵读欣赏中是《古代诗词三首》: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钱塘湖 春行》和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学习中要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 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第1页 八年级上 第 四 单 元 名师引导 1.目标导航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 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 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 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 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四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 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 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它虽然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 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 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什么可干的。可就 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 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 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活动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 两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 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吴功正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根据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 特点,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应该定在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提高自身的审美 情趣上。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了游记的文体特 征,借助丰富的图片资料欣赏优美的语言,们进行了一次美妙的西双版纳之游。首先要从整 体上把握住了这篇游记的总脉络。在分别看到每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到对重点语 段和词语的分析,充分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 《蓝蓝的威尼斯》是一篇游记,介绍威尼斯旖旎的风光,本文作者以漫游路线为径,以 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纬。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景物,且多用比喻。学这篇游记应当在阅读中自 己去学习、体会、品味、感悟。 本单元的诵读欣赏中是《古代诗词三首》: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钱塘湖 春行》和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学习中要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 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第2页 坻(chi)屿(y)堪(kan)悄怆( chuang)佁y然就寝(qin)藻荇(xing) 风靡(m山岚(lan)骤(zhou)然傣(dai)族山寨(zhai)船舷(xain)瑰(gu丽 鳞次栉(zhi)比器皿(min)啄(zhuo)眦(zi)堤(d岸脸颊jia)靴(xue)子 稠(chou)密椽( chuan)子x(翕)忽深su(邃)翠man(蔓)寂lao(寥) 多音字 差(cha)差别行(xing)行程解je)解送_传 chuan)传送蔚(wei)蔚蓝」 (cha)差不多(hang)行列_(jie)解放 ( zhuan)传记 (yu)_蔚县 (cha)差使(hang)树行子(xie)解数 幢( zhuang)一幢 尽jin)尽力教(jao)教书 乐(e)乐观 ( chuang)人影幢幢 jin)尽管 jiao)教师 (yue)音乐 ③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 谛听:仔细听。 鱗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瑰丽:异常美丽。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3.名句解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读: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 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 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 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 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 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 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4.文学常识备考 ①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 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朝安史之乱 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 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 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 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 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 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
第2页 坻.(chí) 屿.(yǔ) 堪.(kān) 悄怆.(chuàng) 佁.(yĭ)然 就寝.(qĭn) 藻荇.(xìng) 风靡.(mĭ) 山岚.(lán) 骤.(zhòu)然 傣.(dǎi)族 山寨.(zhài) 船舷.(xián) 瑰.(guī)丽 鳞次栉.(zhì)比 器皿.(mĭn) 啄.(zhuó) 眦.(zì) 堤.(dī)岸 脸颊.(jiá) 靴.(xuē)子 稠.(chóu)密 椽.(chuán)子 xī(翕)忽 深 suì(邃) 翠 màn(蔓) 寂 liáo(寥) ②.多音字 差(chā)_差别 行(xíng)_行程_ 解(jiè)_解送_ 传(chuán)_传送_ 蔚 (wèi)_蔚蓝_ (chà)_差不多 (háng)_行列_ (jiě)_解放_ (zhuàn)_传记_ (yù)_蔚县 (chāi)_差使 (hàng)_树行子 (xiè)_解数_ 幢(zhuàng)_一幢_ 尽(jìn)_尽力_ 教(jiāo)_教书_ 乐(lè)_乐观 (chuáng)_人影幢幢 (jǐn)_尽管_ (jiào)_教师_ (yuè)_音乐_ ③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 谛听:仔细听。 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瑰丽:异常美丽。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3.名句解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读: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 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 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 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 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 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 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4.文学常识备考 ①柳宗元,字子厚(773——819 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 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朝安史之乱 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 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 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 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一生留下 600 多篇诗文作品, 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 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 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
第3页 《柳河东集》。古文大致分为五类 ②苏轼,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 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 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 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③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研究部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 海学刊》杂志社。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年)、政府特殊津贴享 受者(首批1991年),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98、2001、2004年),江苏省优秀出 版工作者(2000年)。学科领域:美学、文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 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 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 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⑤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 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 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⑥《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 编写的论文集 ⑦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 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 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今传《临川先生歌曲》 5.古诗词鉴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鉴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舂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 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 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 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 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 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 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 诗洋溢着舂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 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 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鉴赏)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 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 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 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 6.仿写演练 例句:最喜欢看大象们排成一行走,后面一个用鼻子牵着前面一个的尾巴。那么大的动
第3页 《柳河东集》。古文大致分为五类。 ②苏轼,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 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 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 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③吴功正,1943 年 10 月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研究部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 海学刊》杂志社。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 年)、政府特殊津贴享 受者(首批 1991 年),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998、2001、2004 年),江苏省优秀出 版工作者(2000 年)。学科领域:美学、文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 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 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 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⑤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 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 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⑥《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 编写的论文集。 ⑦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 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 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今传《临川先生歌曲》。 5.古诗词鉴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鉴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 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 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 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 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 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 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 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 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 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鉴赏〕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 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 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 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 示。 6.仿写演练 例句:最喜欢看大象们排成一行走,后面一个用鼻子牵着前面一个的尾巴。那么大的动
第4页 物作出那么乖的动作,实在让人无法不笑 仿句:最喜欢 实在让人 基础整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九寨沟是一个佳景荟cui①、神奇莫测的 kuang②世胜地:是一个不见xian ③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只是由于人的到来,它变得喧hu④和杂乱了 ①② 2、默写 (1)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2)荡胸生曾云, 览众山小 (3)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 (4)飞来山上千寻塔,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写出两句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文 (二)、运用 4、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 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5)调位号: (6)留空号 签于近些年来春节晚会收视率每年都自欺欺人的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五以上,为了进一 步阻止收视率在观众心目中的负增长,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保持春节晚会在央视的地位 让央视最有名气,现在网上人气最旺的主持人韩乔生同志冒天下之大不违,临危上任,力挽 狂澜,成为今年中央春节晚会新一任的首席主持人 5、仿句练习 例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6、1984年著名画家陈逸飞在周庄画了一幅《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在美国石油公司董事长
第4页 物作出那么乖的动作,实在让人无法不笑。 仿句:最喜欢 , ,实在让人_______。 基础整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九寨沟是一个佳景荟 cuì①_____、神奇莫测的 kuàng②_____世胜地;是一个不见 xiān ③_____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只是由于人的到来,它变得喧 huá④_____和杂乱了。 ① ② ③ ④ 2、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 (2)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4)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3、写出两句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运用 4、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 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 (5)调位号: (6)留空号: 签于近些年来春节晚会收视率每年都自欺欺人的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五以上,为了进一 步阻止收视率在观众心目中的负增长,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保持春节晚会在央视的地位, 让央视最有名气,现在网上人气最旺的主持人韩乔生同志冒天下之大不违,临危上任,力挽 狂澜,成为今年中央春节晚会新一任的首席主持人。 5、仿句练习 例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84 年著名画家陈逸飞在周庄画了一幅《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在美国石油公司董事长
第5页 阿曼德.哈默的画廊中展出,这幅画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 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这幅画被哈默用重金买下,并送给邓小平同志。这样才使周庄成为了 著名的旅游地区。 请你选择你学校里的一个有特色的景点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也对你的学校充满向 往,对你充满羡慕。(150字左右) 阅读理解 (一)、阅读《阿里山纪行》节选部分,完成文后问题。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②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 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 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 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 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 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 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7、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 8、你怎么理解划线句①,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呢? 9、结合划线句②,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
第5页 阿曼德.哈默的画廊中展出,这幅画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 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这幅画被哈默用重金买下,并送给邓小平同志。这样才使周庄成为了 著名的旅游地区。 请你选择你学校里的一个有特色的景点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也对你的学校充满向 往,对你充满羡慕。(15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阿里山纪行》节选部分,完成文后问题。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②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 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 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 58 米,胸径 6.5 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 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 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 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7、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怎么理解划线句①,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划线句②,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