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世舁观、思想品德、作风仪容、处 世态度,甚至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跟 教师学,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经受学生最严格的 监督。正如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说的:世界上没有 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人的心灵 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应比从事其他任何职业的 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已,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更加 高尚美好。 (二)传道授业的无私性 教师工作的无私性,是被教育工作这种特殊劳动的连续性 所决定。教师的工作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中断。 比如,一个教师对某一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为取得教育的良 好效果,教师往往要超越“下班”的时间界限和校外的空间界 限。可见,教师工作无时空界限,“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 疲劳的晚上,干不完的星期天”,确实是他们忘我精神的真实写 照。教师倾注在学生身上的心血和辅力,真是难以用数字统 计、表达出来。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真正有着“竹筒铡 豆予”那样毫无保留和毫无私心的精神。如果说在旧社会形成 的师徒关系中“留一手”的知识私有、技艺私有的观念,至今仍 然在其他行业残存的话,那么,知识私有、技艺私有的观念, 在学生面前,教师从来就是少有或者基本不存在。众所周知, 尽管教师不一定是某门学科的专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也有多寡、高低之分,然而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几乎都 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把肖已所知道的道理,或自己仅有的本 事,都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尽誉有的教师限于水平,这种心 情不一定能产生理想的效果,甚至有时可能引起学生的某些不 16
满,但是,从传道授业的无私性来说,这却是教师共同的心 (三)因材施教的创造性 教师的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有创造性的工作。虽 紜教师向下一代传递人类已经积暴起来的知识技能,行为准则 与科学家“生产知识有所不同,似乎是重复性劳动,属于知识 的“再生产”。但是,这并不排斥教师劳动为一创造性的劳动。 因为社会主义新一代既要求全面发展,又要求因材施教,特别 是中小学生正处在生机勃勃,成长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因而,在知识体系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教师不能 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而决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死 模式或框框去教育个性备不相同的学生。 所以,教师工作永远找不到一种一成不变的程式,它不但 永远是一项充满着创造性的劳动,而且是一种塑造新一代心灵 的艺术。教师尽管不一定会设计高大的建筑物和精痞的器械, 然而他们却能塑造学生美好、高尚的心灵;教师虽然不一定能 创造出优美的画卷和雕塑品,可是他们却能启迪学生去懷憬未 来。所以,教师这种培育人的创造性的劳动,理应受到社会的 珍视和尊礅。 四)衡量效果的综合性 教师劳动“加工”的产品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产 品加工生产的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以及质量特性射标准, 都带有综合的多方面的要求。例如,教育目的中有德智体诸方 面的要求;在德育中有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要 求;在智育中有知识、技能、技巧及发展各种认识能力的要 求各门不同学科,又有其各的特殊要求;等等。 上述情况说明,教师工作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它周 17
期长,牵涉的因素多,需要依靠日积月累的长期努力,需要不 断克服来自各方面的消极影响,需要教师集体的协同劳动。所 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可能由某一门课或某 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要衡量教师工作的效果,必须积累多 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正确处理好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 动成果的集体性的辨证关系。在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积极性和创 造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建立良好的集体,提高教师集体的劳 动效益,齐心协力培养新一代。 〓、教心品质的特点 人们常把教师心理和教师的思想现状漫滑不清。比如, 谈教师心理,就把它和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诸如工作 累、待遇低、生活苦等所引起的消极情绪联在一起,而对于教 师所应具有的心理品质,总是抓得不准,谈得不深。当然二者 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们均属于教师对自己所处的客观现实的反 映。但它们却有区别,教师心理品质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 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本质的反映,它应是积极的、能够推动教 师工作的品质。教师的思想现状,则是教师对当前生活状况的 反映,它毕竟是一时的或短者的表象,它并不是教师的心理本 质。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在教师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它是教 师的认识、情慇、意志以及性格、才能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工 作特点的反映,是教师应具有的共同的和典型的心理特征 (一)感知的敏锐性 教师的感知是敏锐的。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外部 表现理解学生的个性,既能找出某类学生共同具有的典型特 点,又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能根据学生的答案,作 业,提问等判断学生,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以及他们 的困难所在等等。同样,在学生纪律方面,普于及时观察到违 18
反纪律的预兆,因而有可能防患于未然。正如赞可夫所说的 不仅能发现了事先没有预见到的情况,而且还能利用它们去 达到教学和教育的目的。”(《和教师的谈话》第244或)因此,教 师县有“眼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当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 病上课精力不足,他能够观察到,并关心、体贴学生,鼓励学 生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当由于某种游戏或什么课 外活动的引诱而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他能够明察秋毫, 找出原因,并且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多动脑筋,提高教学 的艺术性,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当由于别人的 嘲笑、讽刺,使有的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时,他能够通过日常 親察,得知真情,以慨对症下药,医澹学生心灵深处的伤痕。 a教师感知的敏锐性,还表现在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 在中小学的学生心目中,“老师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他们 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奇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 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歡师的兴趣不限于所任 学科,有着广泛的求知兴趣,他们见缝插针,缝插针,争分 夺秒,十分珍偕时间,从来不分“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几 乎没有节假日,竭力用有限的时间去开采无限的知识宝藏。如 河南省巩县中英语教师徐天锡,他的英语课常教学非常出色。 外国广播公司曾为他摄制成电视片,搏得了许多外园朋友的赞 许。可是,徐老师并不諧足。为了做一个称职的英语教师,夏 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他决心从外语的角度,对英、美筹国的政 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甚至法律 和宗教等进行认真学习和探讨。每天除了备课和上课外,至少 有三个小时他是在收音机或录音机旁度过。又如,上海市扬浦 中学特级教师于漪,姚常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要洒 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已心中有”勉励自己。她订阅了许
多报刊杂志,平时只要发现其中有什么好文章、好材料都搜集 起来,有时看戏糟电影,也认寘攒庠,从中吸取詟弊。她说, 教师每天都在“吐”出知识,如果不时时“吃”进新知识是不行 的,只要处处做有心人,抱谦虚认真的态度,不单看书时可学, 即使走路、交谈也无所不可学。她备课认真,简直把生活的全 部时间都用上了。 (二)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教师心理品质的又一个特点。教育工作 不是于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现,也不 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育对象,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 不同年龄,也不会伴留在同一水平,同一身心状态。这就要 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马 卡连柯说过,他是在直到学会了用十五种到二十种话调说出 走过来”这句话,学会了在面部,体态,声音上表现出三十种 不同的情调之后,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马卡连柯《论共产 主义教育》第44页)所以,优秀教筛决不因循守旧,总是勇于 创新,都有一种创造性对待自已工作的思想火花,力求使自己 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紫者,信心百倍,坚信“明天 定要比令天做得好”。比如要对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讲明汉 语拼音的目的意义是困难的。但是,特级教师江筱芳,却能根 据儿意求知欲强,而又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创造了有 趣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她挂出一幅中 国地图,指誉地图告诉孩子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 口众多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语音复杂,语言不岡。 她摸仿上海人讲“吃饭”、“睡觉”、“我去玩”、·谢谢你”;模仿湖南 人讲“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我们俩互相帮助”。还模仿宁波人、 广东人讲话。孩子们听不懂,都感到稀奇。接着,他就利用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