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 息,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 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 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 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 否统一等。 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 1、文中内容丰富的语句。 2、结构较为复杂的语句。 3、在文中有特定含义的语句 理解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的方法有两种 Ⅰ、语法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修饰、限制的 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 的重点 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 和含义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 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主要是 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1、文章中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 篇社科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2、对重要概念、 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 概念,而且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硏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有时还 会对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材料野生辨别和评价,在 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 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 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3、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 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 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 备一定的抽象分析与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现代科技文阅读中是个难 点,在现代社科文阅读中也是个重点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 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 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 层次;(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命题人往往就一段或几段甚至全篇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或 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要依据试题指定的范围去分析试题,分析材料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般而言,有三点需要注意:文章的 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 的了解,知道每一层次到底说的是什么,观点怎样。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
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 息,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 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 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 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 否统一等。 (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 1、文中内容丰富的语句。 2、结构较为复杂的语句。 3、在文中有特定含义的语句。 理解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的方法有两种: 1、语法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修饰、限制的 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 的重点。 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 和含义。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 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主要是 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1、文章中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 一篇社科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2、对重要概念、 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 概念,而且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有时还 会对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材料野生辨别和评价,在 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 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 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3、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 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 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 备一定的抽象分析与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现代科技文阅读中是个难 点,在现代社科文阅读中也是个重点。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 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 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 层次;(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命题人往往就一段或几段甚至全篇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或 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要依据试题指定的范围去分析试题,分析材料。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般而言,有三点需要注意:文章的 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 的了解,知道每一层次到底说的是什么,观点怎样。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
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个句群几个句子,首先分清第 层在哪里,这是关键一般第一层次也不是太明显,这要结合句意和连接词语来 判断,是并列关系,还是转折关系;是递进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这要分清。第 三步,就是试分析假若第一层次在这里,对理解本段意思有无影响。对强调重点 有无影响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2) 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概括中心思想”包含 两层含义:(1)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作者的基 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包括四层含 义:(1)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准确地从中找出这 种态度(或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或喜爱什么,或厌恶什么,或提倡什么,或 否定什么)。(2)对蕴藏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 要能句通过辨别筛选,提取作者的观点态度。(3)对于没有明显表现出作者观 点态度较复杂较含蓄的文章,要能够通过分析归纳,较准确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4)准确地途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考查对全文 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 括能力;(3)考査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髙考对“概 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 (2)提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高考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考査 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主旨与时代的关系,了解文章的深刻性;(2) 分析主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了解文章的针对性与指导性;(3)分析主旨与世 界观的关系。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1)“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 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或对几个由点带面。(2)综合句意 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 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 括出内容要点。(3)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 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这时就必须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需要综合能力。要准确地分析、 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 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应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可采用以下方法:(1)抓关键部位 如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2)综合层意和内容 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 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930结合 文体特点。劫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 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 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 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4)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材料相关的 些情况。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个句群几个句子,首先分清第 一层在哪里,这是关键一般第一层次也不是太明显,这要结合句意和连接词语来 判断,是并列关系,还是转折关系;是递进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这要分清。第 三步,就是试分析假若第一层次在这里,对理解本段意思有无影响。对强调重点 有无影响。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2) 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概括中心思想”包含 两层含义:(1)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作者的基 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包括四层含 义:(1)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准确地从中找出这 种态度(或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或喜爱什么,或厌恶什么,或提倡什么,或 否定什么)。(2)对蕴藏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 要能句通过辨别筛选,提取作者的观点态度。(3)对于没有明显表现出作者观 点态度较复杂较含蓄的文章,要能够通过分析归纳,较准确地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4)准确地途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考查对全文 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 括能力;(3)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高考对“概 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 (2)提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高考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考查 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主旨与时代的关系,了解文章的深刻性;(2) 分析主旨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了解文章的针对性与指导性;(3)分析主旨与世 界观的关系。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1)“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 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或对几个由点带面。(2)综合句意 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 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 括出内容要点。(3)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 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这时就必须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需要综合能力。要准确地分析、 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 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应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可采用以下方法:(1)抓关键部位。 如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2)综合层意和内容 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 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930 结合 文体特点。劫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 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 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 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4)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材料相关的一 些情况。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 内容作具体分析。议论文要分析其论点和分论点,一般来说,这就是作者所要阐 述的观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 的好恶感情。对记叙文,要着重分析作者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赞扬了什么 精神,讽刺了什么现象,鞭挞了什么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抒情 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应分析它描写了什么景物,流露了什么 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除了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善于通过把握关键词语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阐释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在开头和结尾用明确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 而记叙性的文章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往往是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点睛之笔。(2) 从目的、启示等方面开窍。具体说来就是在速读文章之后考虑;A、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B、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 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第一问需要进行客观分析,第二问要寻找自我感觉,两者 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隐含的信息处开窍。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时分散在多处说,这是我们就得把散布的表现作者观点的必要信息筛选出来, 而后加以联缀组合。捕捉隐含信息的方法有四条:(1)联系上下文体会隐含信 息;(2)抓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捕捉隐含信息;(3)透过明示信息,挖 掘隐含信息;(4)从全文的主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中体会隐含信息。 应考方略 一是认真品读原文,用铅笔轻轻标记重要信息。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 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句、概括句、 情态语等。这些词句往往对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抓住它们,标记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二是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通过第一遍阅读,考生对原文有了 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 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实际 操作中,多数考生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 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 率从事 三是找到题干指向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社科类文章阅读试 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 题干在原文中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说,落实好题干所在 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作出该题的答案奠 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缩小范围,仔细取舍,作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 答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考生都能比较正确地 作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如果社科类阅读的考査方式 是主观表述题,那么,在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还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 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作出准确答 案。有的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虽然知道作答的大致内容,但就是一时没有合适 的语言来表达。因此,要切实把好从原文中抽取信息这一关,尽量用原文中的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 内容作具体分析。议论文要分析其论点和分论点,一般来说,这就是作者所要阐 述的观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 的好恶感情。对记叙文,要着重分析作者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赞扬了什么 精神,讽刺了什么现象,鞭挞了什么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抒情 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应分析它描写了什么景物,流露了什么 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除了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善于通过把握关键词语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阐释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在开头和结尾用明确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 而记叙性的文章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往往是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点睛之笔。(2) 从目的、启示等方面开窍。具体说来就是在速读文章之后考虑;A、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B、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 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第一问需要进行客观分析,第二问要寻找自我感觉,两者 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隐含的信息处开窍。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时分散在多处说,这是我们就得把散布的表现作者观点的必要信息筛选出来, 而后加以联缀组合。捕捉隐含信息的方法有四条:(1)联系上下文体会隐含信 息;(2)抓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捕捉隐含信息;(3)透过明示信息,挖 掘隐含信息;(4)从全文的主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中体会隐含信息。 应考方略 一是认真品读原文,用铅笔轻轻标记重要信息。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 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句、概括句、 情态语等。这些词句往往对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抓住它们,标记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二是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通过第一遍阅读,考生对原文有了 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 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实际 操作中,多数考生很难在读完第一遍之后迅速概括出以上要点,由感性认识达到 理性认识的。因此,要树立读不懂原文不做题的思想,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 率从事。 三是找到题干指向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社科类文章阅读试 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 题干在原文中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说,落实好题干所在 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作出该题的答案奠 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缩小范围,仔细取舍,作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作 答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考生都能比较正确地 作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如果社科类阅读的考查方式 是主观表述题,那么,在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还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 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作出准确答 案。有的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虽然知道作答的大致内容,但就是一时没有合适 的语言来表达。因此,要切实把好从原文中抽取信息这一关,尽量用原文中的语
词来表达,实在没有合适语词时,要用“我手写我口”的办法,正确地表达出所 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如果社科类阅读是放在一卷中以客观选择题的方式出现, 那么就省去了这些麻烦。不过,在平日的训练中还是应当接触一下主观表达的考 查方式。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 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 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 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 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 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 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 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 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 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 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 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 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 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 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 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 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 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 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 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 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
词来表达,实在没有合适语词时,要用“我手写我口”的办法,正确地表达出所 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如果社科类阅读是放在一卷中以客观选择题的方式出现, 那么就省去了这些麻烦。不过,在平日的训练中还是应当接触一下主观表达的考 查方式。 二、2012 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 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 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 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 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 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 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 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 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 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 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 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 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 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 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 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 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 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 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 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
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 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 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 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 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 奈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 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I)(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 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 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2)(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 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1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 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 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 可
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 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 朽。 1985 年 9 月 21 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 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 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 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 分,就要考 虑三点。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I)(2 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 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 l 分。意思答 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 (2)(2 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 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 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 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 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