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难点:脊髓、脑干及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2.理解机体部分感觉信息的 (一)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产生过程 1.熟悉神经元 1.熟悉脊髓对运动的调控 2.掌握突触及突触传递 2.掌握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 3.了解神经递质和受体 控 4.了解神经胶质细胞 1.掌握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功能 1.掌握感受器 2.了解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 2.理解机体部分感觉信息的产生过程 动的调控 (三)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3.熟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 1.熟悉脊髓对运动的调控 控 2.掌握脑千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四)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掌握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功能 2.了解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3.熟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五、运动与内分泌(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内分泌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功 1.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 能、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特征。 泌功能 重点: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 2.掌握甲状腺的内分泌- 难点: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特征 甲状腺素 (一)概述 3.了解甲状旁腺素 1.掌握内分泌系统与内分泌腺 4.肾上腺的内分泌 2.熟悉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激素的生理作用、激素作用 5.了解掌握胰岛的内分泌 的特征。 6.了解其他组织器官的内分 3.理解激素作用的机制 泌功能 (二)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1.熟悉激素对运动的反应、 1.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适应: 2.掌握甲状腺的内分泌一甲状腺素 2.了解激素与运动时的代谢 3.了解甲状旁腺素 调节 4.肾上腺的内分泌 5.了解掌握胰岛的内分泌 6.了解其他组织器官的内分泌功能 (三)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 1.熟悉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 2.了解激素与运动时的代谢调 六、血液(6学时) 1.掌握血液的运输作用 重点: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及生理功能 2.理解血液的调节作用 难点: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3.了解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用 1.掌握血液的组成 1.了解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 2.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 的影响 (二)血液的功能 2.理解Hb与运动 1. 掌握血液的运输作用 17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7 难点:脊髓、脑干及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1.熟悉神经元 2.掌握突触及突触传递 3.了解神经递质和受体 4.了解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掌握感受器 2.理解机体部分感觉信息的产生过程 (三)躯体运动的脊髓和脑干调控 1.熟悉脊髓对运动的调控 2.掌握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四)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1.掌握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功能 2.了解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3.熟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理解机体部分感觉信息的 产生过程 1.熟悉脊髓对运动的调控 2.掌握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 控 1.掌握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 功能 2.了解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 动的调控 3.熟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 控 五、运动与内分泌(2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内分泌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功 能、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特征。 重点: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 难点: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特征 (一)概述 1.掌握内分泌系统与内分泌腺 2.熟悉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激素的生理作用、激素作用 的特征。 3.理解激素作用的机制 (二)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1.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2.掌握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素 3.了解甲状旁腺素 4.肾上腺的内分泌 5.了解掌握胰岛的内分泌 6.了解其他组织器官的内分泌功能 (三)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 1.熟悉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 2.了解激素与运动时的代谢调 1.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 泌功能 2.掌握甲状腺的内分泌—— 甲状腺素 3.了解甲状旁腺素 4.肾上腺的内分泌 5.了解掌握胰岛的内分泌 6.了解其他组织器官的内分 泌功能 1.熟悉激素对运动的反应、 适应: 2.了解激素与运动时的代谢 调节 六、血液(6 学时) 重点: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及生理功能 难点: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掌握血液的组成 2.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功能 1.掌握血液的运输作用 1.掌握血液的运输作用 2.理解血液的调节作用 3.了解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 用 1.了解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 的影响 2.理解 Hb 与运动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理解血液的调节作用 3.了解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三)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1.了解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2.理解Hb与运动 七、呼吸(4学时) 3.掌握运动中的肺通气 重点:呼吸过程、肺通气功能评定 4.理解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难点:呼吸对运动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5.了解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 (一)肺通气 反应和适应 1.掌握肺通气原理 1.理解气体的交换的原理 2.熟悉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 2.掌握气体的交换的过程 3.掌握运动中的肺通气 3.掌握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理解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4.了解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5.了解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1.了解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二)气体的交换 2.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 1.理解气体的交换的原理 为 2.掌握气体的交换的过程 3.运用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 3.掌握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了解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1.了解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3.运用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八、血液循环(6学时) 1.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 重点:心脏生理特性、心脏泵血过程 2.熟悉心动周期与心脏泵血 难点:心功能能评价、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功能 (一)心脏生理 3.理解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 4.熟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熟悉心动周期与心脏泵血功能 1.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3.理解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2.理解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 4.熟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量 (二)血管生理 3.了解微循环 1.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了解神经调节 2.理解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2.了解体液调节 3.了解微循环 1.理解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反应 1.了解神经调节 3.熟悉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训 2.了解体液调节 练的适应 (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理解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3.熟悉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九、运动与免疫(2学时) 1.了解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 重点:免疫的基本理论 力 难点:体液、细胞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 2.了解大强度运动对免疫机 18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 2.理解血液的调节作用 3.了解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三)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1.了解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2.理解 Hb 与运动 七、呼吸(4 学时) 重点:呼吸过程、肺通气功能评定 难点:呼吸对运动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一)肺通气 1.掌握肺通气原理 2.熟悉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 3.掌握运动中的肺通气 4.理解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5.了解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二)气体的交换 1.理解气体的交换的原理 2.掌握气体的交换的过程 3.掌握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了解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1.了解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3.运用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节 3.掌握运动中的肺通气 4.理解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5.了解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 反应和适应 1.理解气体的交换的原理 2.掌握气体的交换的过程 3.掌握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了解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1.了解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 节 3.运用运动时呼吸变化的调 节 八、血液循环(6 学时) 重点:心脏生理特性、心脏泵血过程 难点:心功能能评价、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一)心脏生理 1.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 2.熟悉心动周期与心脏泵血功能 3.理解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4.熟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二)血管生理 1.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理解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3.了解微循环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了解神经调节 2.了解体液调节 (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理解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3.熟悉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1.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 2.熟悉心动周期与心脏泵血 功能 3.理解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4.熟悉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理解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 血量 3.了解微循环 1.了解神经调节 2.了解体液调节 1.理解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 反应 3.熟悉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训 练的适应 九、运动与免疫(2 学时) 重点:免疫的基本理论 难点:体液、细胞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 1.了解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 力 2.了解大强度运动对免疫机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一)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能的影响 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3.理解“J”型曲线模式 2.熟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4.理解“开窗户期”理论 3.理解免疫反应 1.了解营养调理 (二)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2.了解运动员自我调理 1.了解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力 2.了解大强度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3.理解“J”型曲线模式 4.理解“开窗户期”理论 (三)运动免疫调理 1.了解营养调理 2.了解运动员自我调理 十、酸碱平衡(2学时) 1.熟悉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重点:酸碱平衡的调节原理 2.了解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 难点: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特点及其调节途径和方法 节作用 (一)酸碱物质 3.了解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1.掌握酸、碱与pH值 作用 2.了解体内酸性物质 4.了解肾排泄及其对机体酸 3.了解体内碱性物质 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1.了解运动时骨酪肌和血液 1.熟悉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PH值的变化规律 2.了解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 2.熟悉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 3.了解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的来源 4.了解肾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3.了解运动时骨酪肌细胞内 (三)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的缓冲作用 1.了解运动时骨酪肌和血液PH值的变化规律 4.了解口服NaHCO3对机体 2.熟悉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3.了解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4.了解口服NaHC03对机体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十一、肌肉力量(4学时) 1.掌握肌肉力量及其分类 重点:肌肉力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2.理解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 难点: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学因素 (一)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1.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 1.掌握肌肉力量及其分类 学原则 2.理解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2.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 (二)肌肉力量的训练 方法 1.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1.熟悉最大肌肉力量 2.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 2.熟悉肌肉耐力 (三)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3.了解肌肉功率 1.熟悉最大肌肉力量 2.熟悉肌肉耐力 3.了解肌肉功率 十二、有氧工作能力(4学时) 1.掌握有氧耐力的概述 重点:有氧耐力的概念、生理基础 2.熟悉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19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9 (一)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3.理解免疫反应 (二)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1.了解适中运动与抗感染能力 2.了解大强度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3.理解“J”型曲线模式 4.理解“开窗户期”理论 (三)运动免疫调理 1.了解营养调理 2.了解运动员自我调理 能的影响 3.理解“J”型曲线模式 4.理解“开窗户期”理论 1.了解营养调理 2.了解运动员自我调理 十、酸碱平衡(2 学时) 重点:酸碱平衡的调节原理 难点: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变化特点及其调节途径和方法 (一)酸碱物质 1.掌握酸、碱与 pH 值 2.了解体内酸性物质 3.了解体内碱性物质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1.熟悉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2.了解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节作用 3.了解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4.了解肾排泄及其对机体酸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三)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1.了解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 PH 值的变化规律 2.熟悉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3.了解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4.了解口服 NaHCO3 对机体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1.熟悉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 2.了解血液缓冲体系及其调 节作用 3.了解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作用 4.了解肾排泄及其对机体酸 碱平衡和水平衡的调节作用 1.了解运动时骨骼肌和血液 PH 值的变化规律 2.熟悉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 的来源 3.了解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 的缓冲作用 4.了解口服 NaHCO3 对机体 酸碱平衡和运动成绩的作用 十一、肌肉力量(4 学时) 重点:肌肉力量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难点:力量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一)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1.掌握肌肉力量及其分类 2.理解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训练 1.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2.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 (三)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1.熟悉最大肌肉力量 2.熟悉肌肉耐力 3.了解肌肉功率 1.掌握肌肉力量及其分类 2.理解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 学因素 1.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 学原则 2.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 方法 1.熟悉最大肌肉力量 2.熟悉肌肉耐力 3.了解肌肉功率 十二、有氧工作能力(4 学时) 重点:有氧耐力的概念、生理基础 1.掌握有氧耐力的概述 2.熟悉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难点:有氧耐力的训练与评定 1.掌握持续训练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掌握间歇训练 1.掌握有氧耐力的概述 3.了解低氧环境与运动 2.熟悉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1.运用V0,Max的测定 (二)有氧耐力的训练 2.运用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 1.掌握持续训练 试 2.掌握间歇训练 3.了解低氧环境与运动 (三)有氧耐力的检测及其评定 1.运用V0,Max的测定 2.运用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试 十三、速度和无氧耐力(2学时) 1.掌握速度的生理基础 重点:速度和无氧耐力的概念、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速度的训练 难点:速度和无氧耐力的训练与评定 3.运用速度素质的检测与评 (一)速度 价 1.掌握速度的生理基础 1.掌握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速度的训练 2.熟悉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 3.运用速度素质的检测与评价 3.运用无氧耐力的检测与评 (二)无氧耐力 价 1.掌握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 3.运用无氧耐力的检测与评价 十四、平衡、灵敏与柔韧(2学时) 1.掌握平衡的生理学基础 重点:平衡、灵敏与柔韧的概念及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平衡能力的训练 难点:平衡、灵敏与柔韧的训练及评定。 3.运用平衡能力的测评 (一)平衡 1.掌握灵敏的生理学基础 1.掌握平衡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灵敏的训练 2.熟悉发展平衡能力的训练 3.运用灵敏性的测评 3.运用平衡能力的测评 1.掌握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二)灵敏 2.熟悉发展柔韧性的训练 1.掌握灵敏的生理学基础 3.运用柔韧性的测评 2.熟悉发展灵敏的训练 3.运用灵敏性的测评 (三)柔韧 1.掌握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柔韧性的训练 3.运用柔韧性的测评 十五、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6学时) 1.掌握进入工作状态 重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的相关概念 2.掌握稳定状态 难点:运动过程中各阶段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特点及机制。 1.了解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一)赛前状态 2.熟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 1.理解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与调整 位 2.掌握准备活动 3.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 (二)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 制 20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 难点:有氧耐力的训练与评定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掌握有氧耐力的概述 2.熟悉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二)有氧耐力的训练 1.掌握持续训练 2.掌握间歇训练 3.了解低氧环境与运动 (三)有氧耐力的检测及其评定 1.运用 VO2Max 的测定 2.运用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试 1.掌握持续训练 2.掌握间歇训练 3.了解低氧环境与运动 1.运用 VO2Max 的测定 2.运用次最大运动负荷的测 试 十三、速度和无氧耐力(2 学时) 重点:速度和无氧耐力的概念、生理基础 难点:速度和无氧耐力的训练与评定 (一)速度 1.掌握速度的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速度的训练 3.运用速度素质的检测与评价 (二)无氧耐力 1.掌握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 3.运用无氧耐力的检测与评价 1.掌握速度的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速度的训练 3.运用速度素质的检测与评 价 1.掌握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2.熟悉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 3.运用无氧耐力的检测与评 价 十四、平衡、灵敏与柔韧(2 学时) 重点:平衡、灵敏与柔韧的概念及生理基础 难点:平衡、灵敏与柔韧的训练及评定。 (一)平衡 1.掌握平衡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平衡能力的训练 3.运用平衡能力的测评 (二)灵敏 1.掌握灵敏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灵敏的训练 3.运用灵敏性的测评 (三)柔韧 1.掌握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柔韧性的训练 3.运用柔韧性的测评 1.掌握平衡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平衡能力的训练 3.运用平衡能力的测评 1.掌握灵敏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灵敏的训练 3.运用灵敏性的测评 1.掌握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发展柔韧性的训练 3.运用柔韧性的测评 十五、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6 学时) 重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的相关概念 难点:运动过程中各阶段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特点及机制。 (一)赛前状态 1.理解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与调整 2.掌握准备活动 (二)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 1.掌握进入工作状态 2.掌握稳定状态 1.了解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2.熟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 位 3.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 制
树健以恒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掌握进入工作状态 4.运用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2.掌握稳定状态 1.掌握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三)运动性疲劳 2.理解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1.了解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3.运用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 2.熟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措施 3.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4.运用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四)恢复过程 1.掌握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2.理解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3.运用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十六、运动技能学习(2学时) 1.掌握学习和记忆 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2.了解参与意向性运动的神 难点: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 经通路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3.熟悉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 1.掌握学习和记忆 本质 2.了解参与意向性运动的神经通路 1.掌握发动认识动作阶段 3.熟悉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 2.掌握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 3.掌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 1.掌握发动认识动作阶段 4. 掌握巩固和应用自如阶段 2.掌握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1.了解主要有效的信息输入 3.掌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 二、充分发挥感觉机能的作 4.掌握巩固和应用自如阶段 用 (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2.了解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 1.了解主要有效的信息输入二、充分发挥感觉机能的作用 状态四、注意信息反馈的调 2.了解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四、注意信息反馈的调节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对应教学目标 讲授实验 习题课 小计 1 一、绪论 2 目标1-4 2 二、运动的能量代谢 4 目标1-4 3 三、肌肉活动 6 目标1-4 4 四、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4 4 目标1-4 5 五、运动与内分泌 2 目标1-4 6 六、血液 4 2 目标1-4 7 七、呼吸 4 目标1-4 8 八、血液循环 6 目标1-4 9 九、运动与免疫 2 目标1-4 10 十、酸碱平衡 2 目标1-4 11 十一、肌肉力量 又 目标1-4 12 十二、有氧工作能力 2 目标1-4 13 十三、速度和无氧耐力 2 2 目标1-4 14 十四、平衡、灵敏与柔韧 2 目标1-4 21
树健以恒 民健为强 体育学院 2018 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1 1.掌握进入工作状态 2.掌握稳定状态 (三)运动性疲劳 1.了解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2.熟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3.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4.运用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四)恢复过程 1.掌握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2.理解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3.运用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4.运用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掌握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2.理解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3.运用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 措施 十六、运动技能学习(2 学时) 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难点: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1.掌握学习和记忆 2.了解参与意向性运动的神经通路 3.熟悉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 (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发展 1.掌握发动认识动作阶段 2.掌握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3.掌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 4.掌握巩固和应用自如阶段 (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生理学问题 1.了解主要有效的信息输入二、充分发挥感觉机能的作用 2.了解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四、注意信息反馈的调节 1.掌握学习和记忆 2.了解参与意向性运动的神 经通路 3.熟悉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 本质 1.掌握发动认识动作阶段 2.掌握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3.掌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 4.掌握巩固和应用自如阶段 1.了解主要有效的信息输入 二、充分发挥感觉机能的作 用 2.了解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 状态四、注意信息反馈的调 节 五、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学 时 分 配 对应教学目标 讲 授 实 验 习题课 小 计 1 一、绪论 2 目标 1-4 2 二、运动的能量代谢 4 目标 1-4 3 三、肌肉活动 6 目标 1-4 4 四、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4 4 目标 1-4 5 五、运动与内分泌 2 目标 1-4 6 六、血液 4 2 目标 1-4 7 七、呼吸 4 目标 1-4 8 八、血液循环 6 目标 1-4 9 九、运动与免疫 2 目标 1-4 10 十、酸碱平衡 2 目标 1-4 11 十一、肌肉力量 4 目标 1-4 12 十二、有氧工作能力 4 2 目标 1-4 13 十三、速度和无氧耐力 2 2 目标 1-4 14 十四、平衡、灵敏与柔韧 2 目标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