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产管理概论 生产管理或称生产与作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大家早己熟悉的“生产管理学”。这是由于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其中以各种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的社会 里,制造业和服务业已无本质区别。制造业多年积累起来的成功的丰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完 全可以应用于服务性企业。因此,使用运作这个术语,来表述以操作性为主的服务业的生产 特征,从而来拓展生产管理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生产系统 、生产的概念 所谓生产,简而言之,就是制造某种新的物品。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的最基本的的实 践活动。因此,生产亦称社会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然生产阶段 在古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人们使用极其简单的工具,以群体方式同自然界作斗争 生产力水平极低,基本生产活动是农耕、采矿、捕鱼和狩猎等。人类的全部劳动成果除维持 自身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生产只是为了生存,大自然是获取资源的唯一源泉。 2.市场生产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成果除了自足外,还有 剩余。生产目的已由单纯的为了生存而转向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从而出现了商品生产、价值 和利润的概念。生产内容也由农、林、牧、渔转向加工业和制造业 3.效用生产阶段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生产的 成果使社会物质进一步丰富。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物质需求外,人们对教育、医 疗、保险、娱乐、人际交往等相关的社会服务行业的要求也日渐迫切,生产的含义进一步扩 大。于是在19世纪末,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卡尔·门格尔首先提出“效用”的概念 把一些服务性活动,诸如商业、文教卫生和交通运输等也包括在生产范围内。因此,现代生 产,即效用生产是一个把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的产品和无形(产品)服务的经济财富,通过 创造效用,增加附加价值的过程。这里的生产含义与前述两阶段的生产含义已有了很大发展 它既包括制造业中以加工为主的生产,也包括服务业中的以运作为主的生产。如图1-1所示, 生产也可以看作是一输入一输出系统。它包括有生产要素、生产转换和生产输出(即生产
第一章 生产管理概论 生产管理或称生产与作业管理,实际上就是大家早已熟悉的“生产管理学”。这是由于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其中以各种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知识经济的社会 里,制造业和服务业已无本质区别。制造业多年积累起来的成功的丰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完 全可以应用于服务性企业。因此,使用运作这个术语,来表述以操作性为主的服务业的生产 特征,从而来拓展生产管理的研究领域。 第一节 生产系统 一、生产的概念 所谓生产,简而言之,就是制造某种新的物品。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的最基本的的实 践活动。因此,生产亦称社会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自然生产阶段 在古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人们使用极其简单的工具,以群体方式同自然界作斗争。 生产力水平极低,基本生产活动是农耕、采矿、捕鱼和狩猎等。人类的全部劳动成果除维持 自身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生产只是为了生存,大自然是获取资源的唯一源泉。 2. 市场生产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成果除了自足外,还有 剩余。生产目的已由单纯的为了生存而转向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从而出现了商品生产、价值 和利润的概念。生产内容也由农、林、牧、渔转向加工业和制造业。 3. 效用生产阶段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生产的 成果使社会物质进一步丰富。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物质需求外,人们对教育、医 疗、保险、娱乐、人际交往等相关的社会服务行业的要求也日渐迫切,生产的含义进一步扩 大。于是在 19 世纪末,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卡尔·门格尔首先提出“效用”的概念。 把一些服务性活动,诸如商业、文教卫生和交通运输等也包括在生产范围内。因此,现代生 产,即效用生产是一个把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的产品和无形(产品)服务的经济财富,通过 创造效用,增加附加价值的过程。这里的生产含义与前述两阶段的生产含义已有了很大发展 它既包括制造业中以加工为主的生产,也包括服务业中的以运作为主的生产。如图 1-1 所示, 生产也可以看作是一输入──输出系统。它包括有生产要素、生产转换和生产输出(即生产
的财富)。表1-1是几种典型的输入—转换—输出的生产实例。 生产实例分析表 表1-1 系统 专换 汽车工厂原材料、设备、工具、工人汽车的制造、装配(有形物)汽车 传授知识技能(无形物) 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 医院患者、医生、护士、药物、医治疗与护理 健康的人(生理与心理康复 疗设备 满意的顾客与锌 转换 形态 效用{时间 (投入) (生产过程) 场所 生产要素 生产转换生产 ·生产对象 形态转换 有形物(产品) 劳动力 时间转换·无形物(服务) 生产手段·场所转换·效用与价值 图1-1生产的基本意义 (1)生产要素(生产的输入) 生产要素是指购进的和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物品的或服务的生产输入。它包括有生产 对象、劳动力、生产手段和生产信息 ①生产对象。是指完成生产活动所用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通 过生产过程转变成产品的材料,辅助材料是为主要材料服务或消耗的材料,如涂料、润滑油 ②劳动力。是指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人的能力,它包含着每个劳动者所具有的体力、脑 力和智力 ③生产手段。是指劳动者把生产对象转换为产品的手段。它包括直接生产资料,即生产 设备和间接生产资料,如:土地、道路、厂房、设施等。生产对象在加工过程中消失,而生 产手段可以在规定的寿命周期内反复使用。 ④生产信息。是指为有效地进行生产所运用的一切知识。它包括生产技术、技巧、和生 产方法,具有软件特性,它能有效地控制上述三种具有硬件特性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 代,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2)生产转换
的财富)。表 1-1 是几种典型的输入──转换──输出的生产实例。 生产实例分析表 表 1-1 系统 输入 转换 输出 汽车工厂 原材料、设备、工具、工人 汽车的制造、装配(有形物) 汽车 学校 学生、教师、教材 传授知识技能(无形物) 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 医院 患者、医生、护士、药物、医 疗设备 治疗与护理 健康的人(生理与心理康复) 商店 顾客、售货员、商品、仓库 吸引顾客、推销产品 满意的顾客与销售量 输 入 (投 入) 转 换 (生产过程) 输 出 效用 (产 出) 生产要素 ·生产对象 ·劳动力 ·生产手段 生产信息 生产转换 ·形态转换 ·时间转换 ·场所转换 质量 生产率 生产财富 ·有形物(产品) ·无形物(服务) ·效用与价值 形态 时间 场所 图 1-1 生产的基本意义 (1)生产要素(生产的输入) 生产要素是指购进的和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物品的或服务的生产输入。它包括有生产 对象、劳动力、生产手段和生产信息。 ①生产对象。是指完成生产活动所用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通 过生产过程转变成产品的材料,辅助材料是为主要材料服务或消耗的材料,如涂料、润滑油 等。 ②劳动力。是指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人的能力,它包含着每个劳动者所具有的体力、脑 力和智力。 ③生产手段。是指劳动者把生产对象转换为产品的手段。它包括直接生产资料,即生产 设备和间接生产资料,如:土地、道路、厂房、设施等。生产对象在加工过程中消失,而生 产手段可以在规定的寿命周期内反复使用。 ④生产信息。是指为有效地进行生产所运用的一切知识。它包括生产技术、技巧、和生 产方法,具有软件特性,它能有效地控制上述三种具有硬件特性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 代,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2)生产转换
把生产要素变成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服务)过程,叫生产转换(或生产过程),这种 转换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形态转换,把有形的原材料和无形的信息予以形状上或性质上的改变。 ②时间转换。通过对物品一定时间的库存,得以价值上的变化 ③场所转换。通过输送、流通等地点的改变,谋求价值上的变化 (3)生产的财富和效用(生产输出) 通过生产转换得到的输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产品)或获得了某种满足的无形 物(服务)。通过创造效用,而产生附加价值。例如,生产汽车,电视机等创造了形态效用 而电信传递和仓储服务等将提供时间效用;使用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则提供场所效用。 综上所述,作为生产,不论哪个企业,都希望用最低成本,最好的质量,按期生产所需 功能的产品。因而追求生产的经济效益,节约生产中的劳动消耗,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是 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中心课题 、生产系统 1.系统的概念 系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619年,它与其他科学一样也是来源于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 系统是相对于“个体”或“部分”而言的,在韦氏大辞典中,“系统”一词被解释为“有组 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等等”。 (1)系统的基本特性 对于系统,人们曾作了很多论述,基本特性有以下四个。 ①整体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综合整体。构成系统 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按照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即使 每个要素不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组成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便每个要素都是 良好的,但构成的整体却没有良好的功能,对此也不能认为是完善的系统。 ②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具有某种相互依赖的特 定关系。 ③目的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定的功能,具有一个或几个目的。如果这些目的 达到了最大程度,就是实现了系统的最优化。为此,必须能主观地或客观地度量目的达到的 程度 ④环境适应性。任何一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系 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互相存在物质的、或能量的、或信息的交换,并相互影响。如果一个系统 能控制自己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则称此系统为自适应系统。即这种 系统具有动态自适应能力,环境变化时,系统能以最小的滞后时间达到所希望的状态
把生产要素变成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服务)过程,叫生产转换(或生产过程),这种 转换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 形态转换,把有形的原材料和无形的信息予以形状上或性质上的改变。 ② 时间转换。通过对物品一定时间的库存,得以价值上的变化。 ③ 场所转换。通过输送、流通等地点的改变,谋求价值上的变化。 (3)生产的财富和效用(生产输出) 通过生产转换得到的输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产品)或获得了某种满足的无形 物(服务)。通过创造效用,而产生附加价值。例如,生产汽车,电视机等创造了形态效用; 而电信传递和仓储服务等将提供时间效用;使用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则提供场所效用。 综上所述,作为生产,不论哪个企业,都希望用最低成本,最好的质量,按期生产所需 功能的产品。因而追求生产的经济效益,节约生产中的劳动消耗,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是 各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的中心课题。 二、生产系统 1. 系统的概念 系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1619 年,它与其他科学一样也是来源于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 系统是相对于“个体”或“部分”而言的,在韦氏大辞典中,“系统”一词被解释为“有组 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等等”。 (1)系统的基本特性 对于系统,人们曾作了很多论述,基本特性有以下四个。 ①整体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综合整体。构成系统 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它们是按照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即使 每个要素不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组成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便每个要素都是 良好的,但构成的整体却没有良好的功能,对此也不能认为是完善的系统。 ②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具有某种相互依赖的特 定关系。 ③目的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定的功能,具有一个或几个目的。如果这些目的 达到了最大程度,就是实现了系统的最优化。为此,必须能主观地或客观地度量目的达到的 程度。 ④环境适应性。任何一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系 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互相存在物质的、或能量的、或信息的交换,并相互影响。如果一个系统 能控制自己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则称此系统为自适应系统。即这种 系统具有动态自适应能力,环境变化时,系统能以最小的滞后时间达到所希望的状态
(2)系统的基本定义 基于上述的系统特性,系统的基本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 ①抽象(或基本)定义。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 别的要素集合体。 ②结构(或静态)定义。在系统四个特性基础上,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别的 要素集合体。并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达到规定的一个或多个目标。 ③转换(或功能)定义。基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系统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再把输入 转转变为输出,并交付于周围环境,力图使转换过程的生产效率最高 ④程序(或动态)定义。系统的输入、输出及转换过程,由许多彼此相关的阶段所组 成,每个阶段均完成一定的工作,通过接连地完成与各个阶段有优先关系的工作来完成整个 任务。因此,系统是一个程序,是事物的一系列时间的逻辑步骤 目前,系统的概念和在方法生产中日益重要,这是因为在生产中,从原材料采购、技术 准备,计划、生产、库存、销售,最后到产品分配等这一综合系统,正向着大规模和复杂化 方向发展。为达生产目的,就必须从整个系统最优化观点出发去协调各部门活动。同时,近 三十年来,由于优化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于这些软 科学或软技术,以及计算机对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能力的提高,为定量地解决大 规模系统的问题,作出合理而又符合逻辑的决策已成为可能。 2.生产系统 如前所述,生产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生产过程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从系 统观点来看,把生产要素转换为产品的系统即为生产系统。企业生产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 广义的生产系统是指整个企业系统。它包括从原材料、设备、劳动力、资金等输入开始, 经过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仓储、销售、人事、财务等环节,一直到商品流通和为消费 者服务的全过程 企业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它 又由几个子系统所组成接其功能可划分为制造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生产供应与保证系统、 营销与服务系统、计划与控制系统、人事与财务系统等。由于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提供 产品和服务,因而生产是企业的基本功能。 狭义的生产系统是指企业的核心系统,对制造业来说即制造系统。该系统主要是进行产 品加工或实现劳务的过程,它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生产费用。 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环节组成。如图1-1所示,整个生产系 统包含有两个流,一个是由原材料、毛坯、半成品、成品以及工具、设备等物质在企业各个 环节流动而形成的物质流,其输入经过转换变为输出的过程主要是物质流。与物质流密切相
(2)系统的基本定义 基于上述的系统特性,系统的基本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 ① 抽象(或基本)定义。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 别的要素集合体。 ② 结构(或静态)定义。在系统四个特性基础上,系统是若干互相关联,可以识别的 要素集合体。并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达到规定的一个或多个目标。 ③ 转换(或功能)定义。基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系统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再把输入 转转变为输出,并交付于周围环境,力图使转换过程的生产效率最高。 ④ 程序(或动态)定义。系统的输入、输出及转换过程,由许多彼此相关的阶段所组 成,每个阶段均完成一定的工作,通过接连地完成与各个阶段有优先关系的工作来完成整个 任务。因此,系统是一个程序,是事物的一系列时间的逻辑步骤。 目前,系统的概念和在方法生产中日益重要,这是因为在生产中,从原材料采购、技术 准备,计划、生产、库存、销售,最后到产品分配等这一综合系统,正向着大规模和复杂化 方向发展。为达生产目的,就必须从整个系统最优化观点出发去协调各部门活动。同时,近 三十年来,由于优化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于这些软 科学或软技术,以及计算机对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能力的提高,为定量地解决大 规模系统的问题,作出合理而又符合逻辑的决策已成为可能。 2. 生产系统 如前所述,生产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生产过程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从系 统观点来看,把生产要素转换为产品的系统即为生产系统。企业生产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 广义的生产系统是指整个企业系统。它包括从原材料、设备、劳动力、资金等输入开始, 经过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仓储、销售、人事、财务等环节,一直到商品流通和为消费 者服务的全过程。 企业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它 又由几个子系统所组成。接其功能可划分为制造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生产供应与保证系统、 营销与服务系统、计划与控制系统、人事与财务系统等。由于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提供 产品和服务,因而生产是企业的基本功能。 狭义的生产系统是指企业的核心系统,对制造业来说即制造系统。该系统主要是进行产 品加工或实现劳务的过程,它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生产费用。 制造系统的运行过程,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环节组成。如图 1-1 所示,整个生产系 统包含有两个流,一个是由原材料、毛坯、半成品、成品以及工具、设备等物质在企业各个 环节流动而形成的物质流,其输入经过转换变为输出的过程主要是物质流。与物质流密切相
关的是信息流,即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有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计划、作业计 划和各种报表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间的流动而形成信息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紧密 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融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系统。 一般说来,把制造系统的物质流称为生产过程系统,而把制造系统的信息流称为生产管 理系统 作为生产系统除了上述物质流和信息流而外,伴随着生产的进行,还应当有价值流、能 源流和人员流等。其中价值流,又称经济流,在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生产需要资金, 同时生产又通过资金流动取得利润,从价值增殖观点来看,它应当符合如图1-2所示的马克 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w生产要素 A 品售 力生产手段 图1-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作为非制造业的服务业来说,虽然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以及产出物性质与制造业 都有所不同。(如表1-2所示)但都是由“输入一转换一输出”三个环节组成的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较表1-2 制造业 服务业 所需生产设施规模大所需生产设施规模 主产转换封闭式 生产转换开放式 产品质量易度量 服务质量不易度量 费需求响应期长消费需求响应快 产品有形、可储备产品无形、不可储备 因此,多年来在制造业中形成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都可以移植到服务业的运作管理 中去。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也在同时向市场提供各种与产品 有关的服务。企业通过生产转换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中,物质转换部分所占的比例正逐渐减少 同样道理,有些服务企业也不断发展成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提供产品 第二节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基本模式 、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
关的是信息流,即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有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计划、作业计 划和各种报表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间的流动而形成信息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紧密 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融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系统。 一般说来,把制造系统的物质流称为生产过程系统,而把制造系统的信息流称为生产管 理系统。 作为生产系统除了上述物质流和信息流而外,伴随着生产的进行,还应当有价值流、能 源流和人员流等。其中价值流,又称经济流,在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生产需要资金, 同时生产又通过资金流动取得利润,从价值增殖观点来看,它应当符合如图 1-2 所示的马克 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G A Pm G W … P … W′ G′ 资本 购买过程 生产要素 劳动力生产手段 生产过程 商品 销售过程 g 利润 图 1-2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模式 作为非制造业的服务业来说,虽然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以及产出物性质与制造业 都有所不同。(如表 1-2 所示)但都是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环节组成的。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较 表 1-2 制造业 服务业 所需生产设施规模大 所需生产设施规模小 生产转换封闭式 生产转换开放式 产品质量易度量 服务质量不易度量 消费需求响应期长 消费需求响应快 产品有形、可储备 产品无形、不可储备 因此,多年来在制造业中形成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都可以移植到服务业的运作管理 中去。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也在同时向市场提供各种与产品 有关的服务。企业通过生产转换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中,物质转换部分所占的比例正逐渐减少。 同样道理,有些服务企业也不断发展成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提供产品。 第二节 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基本模式 一、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