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1、解决国内的经济矛盾,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不同发展阶段对应不同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方式,新的发展阶段呼唤新的经济增 长方式。 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4、迎接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离不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1、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2、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的潜力,提供投入产出效益 3、增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 4、大幅度提供资源利用效率 5、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规模经济 6、正确运用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0
第四章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产业政策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我国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阐述我国的产业结构 与产业政策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教学雅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具有两重性: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 并存:经济发达部分和经济不发达部分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是所有国家从传统 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过程中都必然会出现代现象。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 段:由单一农业结构为中心的不发达经济过渡到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 二元经济结构阶段,由二元经济结构并存过渡到单一的现代经济为主体的阶段。这个 过程就是工业化。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改造基本是循序渐进地进行。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的历史阶段,在社会经济条件 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时就提前发动经济成长,带着一个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进入现代成 长阶段。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最初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提出。这一理论使用模型 分析方法,建立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二元结构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的理 论模式,揭示了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内在机制。 1、二元经济分为两个部门 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 2、劳动无限供给 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大量边际劳动生产率对于零的失业人口,因此,现代工业部 门在现行工资下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没有被城市吸收完,工业 部门的工资就会保持不变。 3、工资水平不变 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人均收入很低,这一水平决定了 I资下限。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一般现象和 客观规律,大致上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有现实 意义的。 二、中国城乡意义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二经济结构的形成 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特别鲜明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中国是在工业化水平极低的历史起点上起步的。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里,通过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积累机制,集中国民经济相当大的部分,尽快实现了国家工业 化。 11
中国现代经济的建立完全是由外生力量促成的,因此,它的发展只带动了城市经 济的发展。 从50年代开始,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 目标,国家用计划经济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农业向工业提供了资源、劳动力 等各种生产要素,国家用“剪刀差”的形式建立了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关系,从 中积累起了中国工业化的启动资金。这导致在城市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 农村并未取得同步进展的后果。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资金、资源的短缺决定了必 须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因此国家从5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城乡隔离政策,这一政策实 施的结果是逐步演化成了二元社会结构,从地域和人口两方面把中国切成泾渭分明两 大块,构成中国特有的社会状态。 在中国人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户籍制度,以“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把 中国公民划分成标志鲜明的两大类别。 2、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伴生现象 和必然结果。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尺度。 中国的工业化是由政府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这就使得虽然 能够在产值结构和产业结构上比较迅速地实现工业化,但却无法在人口、就业结构等 方面同步推进农村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终止,原来被 束缚在士地上的大量过剩劳动力,由隐性状态急剧显性化了。中国也出现了所有国家 工业化过程中共同出现过的规律化现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 中。“城市病”也由此而生。 从目前的情祝看,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散地和乡镇企业规模经 营的基地,在吸收过剩劳动力方面发挥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所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不仅可以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市,从 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小城镇成长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大增长 点,最终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三、中国区域意义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1、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 这里用国际上通行的按人均GDP对各地区进行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我们将全国 分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高收入四类地区。 2、区域间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工业区位理论,确定厂址的条件是最低限度成本和最大限度利润。 梯度开发理论,首先使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将这些先进 技术按梯度逐步向次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推移和扩散。 发展极理论,增长不可能在每个地区以同样速度进行,在某些主导产业部门和具 有创新能力的行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这些理论对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作用。 3、中国未来的七大经济区域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解决地区间差 距问题有一个过程。 12
第二节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指经济系统内部各产业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 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高度是指,一国产业结构在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内在逻辑序列顺向 演进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或层次。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表现在: 1、三次产业比例发生结构性变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由一次产业占优势 比重逐渐向二次、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2、工业中产业结构发生优化变化。产业结构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 向制造最终产品、中间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3、产业结构的资源密集内容发生优化变化。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 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现状 1、中国产业结构的形成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施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发展目标 的确定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全由国家集中决策,并依赖行政手段实现。 中国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大大高于国际经验: 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和就业结构的份额大大低于国际经验。 (2)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市场力量强有力的牵引 决定中国产业结构的力量已由中央政府手中分散到各个投资主体手中,这意味 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已逐步向市场力量决定的方向转变。 中国产业结构演化变迁的脉络线索十分复杂。 三、中国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用以指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高度 化合理化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1、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 实施保障政策 2、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产业政策,是根据本国的资源、需求、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和经济发 展的要求,把握产业结构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方向,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战略产 业,即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 (1)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带动产业结构高度化 和整体经济发展的产业。 13
中国已确定四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业。 (2)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生产和消费条件的产业。 中国目前的基础产业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原材料工业。 第三节中国的第三产业 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工业,造成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 十分落后的经济失衡的局面。 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职工对服务业的需求只能由企事业单位统筹安排,因此企 事业单位不得不担负起办社会的责任。 改革开放后,这种状祝逐渐发生了变化。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 1、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行业,它的发展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生产力发达程度, 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它们提供剩余产品的能力。 2、取决于我国人口城市化的程度 当城市化程度较低时,由于对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量有限,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 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就会较慢。 3、取决于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与商品化程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企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服务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体 系,正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化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这将有力地加快第三产业的发 展。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仍然无法改变原来的落后状 况。第三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 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是:争取用10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合 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2、中国第三产业包括 (1)流通部门 (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服务和居民素质的部门 3、全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90年代第三产业各主要行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商业 2)金融保险业 (3)教育行业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