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教材名为《中国经济论纲》(修订本),该教材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为主线,研究中国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根 据改革的实际进展,利用最新资料,对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介绍 和深入研究。并引进中外各种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评 价,力求使学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框架和实际运行状况有一个比较完整翔实的认 识,以弥补外贸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知外不知内”的知识缺陷,完善学生的 知识结构。 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大纲的适用对象为各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方向 下的本科以上学生。根据本科教学计划,本课适宜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学 时为54课时。本课的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第一专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在扼要介绍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 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 概括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以避免“资 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④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农村公社制 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相嫁接为基本的经济途径,以本国 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相互配合为基本的政治途径,以社会主义社会为直接目 标的社会发展道路。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先驱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和 路线,率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经由新民主主 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马克思当年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然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 后共同面临的更为艰巨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 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建设有中国
1 《中国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教材名为《中国经济论纲》(修订本),该教材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为主线,研究中国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根 据改革的实际进展,利用最新资料,对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介绍 和深入研究。并引进中外各种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评 价,力求使学生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框架和实际运行状况有一个比较完整翔实的认 识,以弥补外贸类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知外不知内”的知识缺陷,完善学生的 知识结构。 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大纲的适用对象为各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方向 下的本科以上学生。根据本科教学计划,本课适宜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学 时为54课时。本课的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第一专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在扼要介绍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 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 概括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以避免“资 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④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农村公社制 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相嫁接为基本的经济途径,以本国 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相互配合为基本的政治途径,以社会主义社会为直接目 标的社会发展道路。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先驱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和 路线,率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经由新民主主 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马克思当年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然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 后共同面临的更为艰巨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 代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邓 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根本问题,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 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 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提出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6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此外,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 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 区先富起来、在农村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兴办经济特区等正 确观点和政策措施。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跨世纪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丰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3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发展了社会主义国有制度理论。 5.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基本战略和治国方针。 此外,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等科学论断,提出了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等战略。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是侧重 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功能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换言之,社会主义社会 具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 经济功能。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 2
2 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邓 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根本问题,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 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 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提出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6.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此外,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 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 区先富起来、在农村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兴办经济特区等正 确观点和政策措施。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跨世纪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丰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 3.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发展了社会主义国有制度理论。 5.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基本战略和治国方针。 此外,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等科学论断,提出了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等战略。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是侧重 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功能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换言之,社会主义社会 具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 经济功能。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
级阶段过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途径。否则,只能堕入空想或导致失败。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 根本标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客观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 相互关系。二是必须大力探索和积极采用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继续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个体经济是 劳动者的小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实质上是境内(不含港、澳、台)的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外资经济中除个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的投资之外,绝大多数都属 于来自境外(含港、澳、台和外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纲领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整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 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参考书目] [1]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们.人民出版社1963.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十二大以来重 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四大以来重 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
3 级阶段过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途径。否则,只能堕入空想或导致失败。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我们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 根本标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客观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 相互关系。二是必须大力探索和积极采用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继续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个体经济是 劳动者的小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实质上是境内(不含港、澳、台)的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外资经济中除个别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的投资之外,绝大多数都属 于来自境外(含港、澳、台和外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纲领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 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整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 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 [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十二大以来重 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四大以来重 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
第二专题, 中国经济体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经济体制,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什么 是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阐述中国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背景和内容、计划经 济的运行及其优劣以及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 观必然性,使学生明了我国为什么要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 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什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本章内容 主要围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介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 改革过程: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指在 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组织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方法及规则的具体形式。经 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同一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前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国家有计划的安排控制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和管理制 度。即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中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实 际情况出发,按照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要求的比例,预先制定计划,对国民经济 的运行进行调控管理,以保持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实现社会生产和需要的基本 平衡。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宏观调控目标微 观化,国家成为微观活动的主体;经济运行基本依靠行政命令来调节和推动:经 济调节实物化,国家对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计划制定,到投资、采购、生产、 流通、消费以及人、财、物等实行直接控制。 由于不具备建立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所以据此建立的经济体制必 然超越现实。 二.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形 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一是受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前苏联模 式的影响:二是由建国初期形势和任务的客观要求决定的:三是与当时我国自然 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分不开。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弊端。优点一是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力量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
4 第二专题 中国经济体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经济体制,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什么 是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阐述中国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背景和内容、计划经 济的运行及其优劣以及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 观必然性,使学生明了我国为什么要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 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什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本章内容 主要围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介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 改革过程;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指在 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组织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方法及规则的具体形式。经 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同一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前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国家有计划的安排控制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和管理制 度。即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中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从国民经济实 际情况出发,按照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要求的比例,预先制定计划,对国民经济 的运行进行调控管理,以保持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实现社会生产和需要的基本 平衡。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宏观调控目标微 观化,国家成为微观活动的主体;经济运行基本依靠行政命令来调节和推动;经 济调节实物化,国家对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计划制定,到投资、采购、生产、 流通、消费以及人、财、物等实行直接控制。 由于不具备建立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条件,所以据此建立的经济体制必 然超越现实。 二.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形 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一是受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前苏联模 式的影响;二是由建国初期形势和任务的客观要求决定的;三是与当时我国自然 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分不开。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弊端。优点一是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力量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
二是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特 别是重工业,改变生产力布局。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集中计划,有利于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国家直接组织投资,也利于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从而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也逐 渐显现,主要有:政企职责不分,国家权利过分集中,统得过多过死,限制了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企业吃国 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 由此可见,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如果否定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独立的 经济利益,也就否定了他们在经济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下才能产生的动力。同时, 行政命令取代自由竞争的结果,势必从外部消除经济单位之间的竞争压力。而一 个既缺乏动力又缺乏压力的经济,是很难不陷入停滞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第二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把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造成为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经济体制,从而使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坦途。 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始时期(1978年底~1984年19月)。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农村,大范围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则基本处于探索 试验阶段。 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4年底~1987年10月)。这一阶段改革的 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改革微观经济机制发展到了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从经济 领域扩展到科技、教育、政治领域。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87年10月~1991年)。这一阶段阐明了中国社 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和改革 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想。这一阶段中的1988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带来一 系列社会问题,因而中国实行了两年多的治理整顿。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前一 时期放权让利和物质刺激为主走向以转换经济运行机制为主的轨道。 第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至今)。以1992年邓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为契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同年召 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开始构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综上可知,中国改革是从单项试点开始,逐步发展到全面推开和综合配套, 从浅层次的放权让利发展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 二.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 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取代是通过双轨制完成的,双轨制是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桥 梁。 5
5 二是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特 别是重工业,改变生产力布局。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集中计划,有利于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国家直接组织投资,也利于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从而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也逐 渐显现,主要有:政企职责不分,国家权利过分集中,统得过多过死,限制了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企业吃国 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 由此可见,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如果否定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独立的 经济利益,也就否定了他们在经济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下才能产生的动力。同时, 行政命令取代自由竞争的结果,势必从外部消除经济单位之间的竞争压力。而一 个既缺乏动力又缺乏压力的经济,是很难不陷入停滞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第二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把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造成为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点的经济体制,从而使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坦途。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始时期(1978 年底~1984 年 19 月)。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农村,大范围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则基本处于探索 试验阶段。 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4 年底~1987 年 10 月)。这一阶段改革的 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改革微观经济机制发展到了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从经济 领域扩展到科技、教育、政治领域。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87 年 10 月~1991 年)。这一阶段阐明了中国社 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和改革 政治体制的基本构想。这一阶段中的 1988 年,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带来一 系列社会问题,因而中国实行了两年多的治理整顿。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前一 时期放权让利和物质刺激为主走向以转换经济运行机制为主的轨道。 第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 年~至今)。以 1992 年邓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为契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同年召 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开始构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综上可知,中国改革是从单项试点开始,逐步发展到全面推开和综合配套, 从浅层次的放权让利发展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 二.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以取代传 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取代是通过双轨制完成的,双轨制是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桥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