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始阶段(1978年至1984年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在农村,大 范围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4年底至1987年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 村转向城市。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87年10月至1991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 经济新体制。 第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 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1、转轨过程 首先将市场机制部分地引入到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内来,在其内部培育起一个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生长点,然后随着它的成长壮大,逐渐成为与计划经济并立的另 一级,从而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并存,共同调节经济运行。最后,市场经济体 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占据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主导地位,经济转归过程宣告完成。 因此,双轨制是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桥梁。 2、双轨制 双轨制,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并存, 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过渡性经济体制。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手段双轨 (2)价格双轨 (3)决策行为双轨 (4)政策双轨 双轨制意味着在一个经济整体内部并存着两套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则, 违反了市场公正交易的要求,破坏市场机制,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无序。尽管这是过 濮时期不得不付出的改革成本,但它带来的严重后果会恶化改革的社会环境,造成一 系列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改革。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趋利性 (2)自主性 (3)开放性 (4)竞争性 (5)分化性 2、市场经济的功能 (1)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5
(2)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 (③)提供价值评估的客观标准 (4)提供奖优罚劣的强制手段 3、市场经济的缺陷 (1)市场无法自发地实行经济总量的平衡,必然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振荡 (2)市场经济容易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③)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失衡,环境保护以及“外部不经济”等问题 (4)市场竞争的“失灵”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2、中国存在市场经济的原因 (1)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 2)中国存在大量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③)劳动者的劳动力依然是商品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目前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1)美国式的市场经济是从完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曾被奉为市场经济的经典 模式。 (2)日本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构成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中国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指由相互联系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主体。 一、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1、消费品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二、生产要素市场 1、金融市场 (1)货币市场 6
(2)资本市场 (3)外汇市场 2、劳动力市场 3、技术市场 4、信息市场 5、房地产市场 6、产权市场 三、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我国在建立市场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 2、部门和地方对市场的分割和封锁较为严重 3、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尚未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仍不能构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4、市场法规建设落后 7
第三章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介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战略,阐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 径。 教学难点: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国际比较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1、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 1949年,整个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是一个经济水平很低的农业大国。 2、经济发展阶段 (1)“一五”时期 (2)“大跃进”时期 (3)调整时期 (4)“十年动乱” (5)改革开放以来 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1953-1989年 这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87%,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68%。 2、1991一1995年 “八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生产力、综合国 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3、1996年 “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4、1997至今 三、经济生活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于世界前列。 2、经济总量指标 3、人均经济指标 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指标相对十分低下。 4、经济结构 5、消费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体制问题 经济发展状况受经济体制制约。 2、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6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高经济增长 率与低经济效益并存。 3、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4、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合理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5、对外开放问题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战咯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企业、部门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等经济主体,为实现经济 发展目标,通过内外环境的全面分析,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较厂时期总体性的 谋划和纲领。 一、“翻两番”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内容 三、“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奋斗目标 2、指导方针 3、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 第三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是指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 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径、道路和方法、 形式的总和,也是经济增长目的和经济增长手段的统一。 这与经济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 两种基本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是高投入、高消耗甚至高浪费,和低质量、低效率、低效 益的方式: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低投入、低消耗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式。 但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截然分开的。 三、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及其局限性 1、投资膨胀与被迫收缩带来经济周期波动 2、盲目追求产值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失调 3、企业规模不经济 4、技术进步缓慢 5、单纯追求数量增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