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后继者们也很精通此理)他给美国电影企业开的药方里就特 别指出:“要描写上流阶级的生活。”⑩ 这是“误解”。经常光顾影院的常客集团,曾经是艺术家和粗 俗大众之间的调和者,一直发挥着保护大众艺术的作用。然而众 所周知,这一集团随着艺术欣赏的民主化而解体了。十九世纪时 代,买国立剧场、市立剧场预售票的资产阶级看客,都是或多或 少组织化地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团,随着常设剧场的消亡,这种看 客集团最后的残迹也消失了。从此以后的看客,尽管人数比从前 多了,但全是一时高兴而来的观众。到电影院来看电影的观众也 与此相同,必须有新奇的引人注目的东西(最早是有声片,此后 是彩色片、立体电影、大型银幕等)吸引人才行。 豪塞尔强调,每天演戏的常设剧场,上演连台戏的剧场,以 及电影院,所有这些,都处于艺术民主化过程的阶段,同时也是 古时候任何形式的剧场无不或多或少地具有举行庆祝或祭祀作用 的消灭过程的阶段。完成这种剧场世俗化过程的就是电影院。在 电影院里,人们穿着日常的服装就能进去,电影已经开映了,人 们照样可以飘然而入。但是,去现代大城市的剧场时,里里外外 就需要或多或少地收拾打扮一番。艺术的民主化(十九世纪初期 ①既是罗马派的评论家又是反资本家的评论家乔托·阿德鲁诺,曾经戏剧化地谈 ∫群众对于所渭“文化产业”的态度。他说:“现在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模样的 东西了。电影、广播、报刊,形成了单一的体系,…电影和无线广播早就不考 虑为艺术而死了。现实的情况是,这两者已经成了纯粹的商业。这两者无不有 意识地把他们巧施奸计制造的这种现实搞得堂堂正正,并把它当作正常意识而 大肆利用。这两者都成了企业,经营者利润的总额表示社会对作品的需求程 度……不论现代社会的群众多么明确地提出抗议、如果他们从那抗议的腔调里 看不出抗议者有丝毫妥协的意思,那是决不接受这种抗议的。文化产业对f“娱 乐的消费者”的这一胜利,有两重意义。具体地说就是这种文化产业所强调的 真实,可能难免更进·-步使文化产业内部任意把虚伪当真实,源源不断地生产 卜去(托德··阿德鲁诺、麦克斯·霍尔库海玛合著《文明的辩证法》,克里 耶特·菲尔拉克出版社出版,阿姆斯特丹,1947年)。“文化产业”这一章,除 部分之外,曾刊载于1958年2、3月总第125、第126合刊的《新电影》上)。 16
出现了称得起上演节目的戏剧;出现了连载于报纸的小说。这种 戏剧和小说的观众与读者的社会阶层的变化,成了艺术民主化的 开端),以电影院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而达到顶点。人所共知,艺术 的质量和艺术广为世俗接受之间常常存在着难于调合的关系。但 是,这并不意味着群众只喜欢质量低劣的艺术。毋庸讳言,高尚 的、深奥的艺术,和简单而幼稚的艺术比较起来,群众的确感到 理解困难。然而,以为群众没有准确地理解艺术的力量,或者他们 未必能理解高级艺术——即使并非由于它的美学价值的缘故 也并不等于他们接受不了。一般民众是用艺术质量以外的标准看 待艺术是否成功的。他们不是根据艺术作品质量作出反应,而是 根据他们在生活圈内,感到满足或者生活圈遭到破坏的印象作出 反应的。当然,如果作品以适当的方法,比如说,艺术作品向他们 提示足以引人入胜的主题,那么,群众对于艺术的质量也会表现 出敏锐的感受。说起理解某种艺术,主要就是分辨清楚该艺术的 形式上的因素和内容的因素是否谐调。有的艺术是年轻的艺术 例如电影艺术——并且仍然处在年轻阶段,这种艺术的各种主题 和它的表现手段结合得十分自然和明确,换句话说,就是内容与 形式结合得很紧密。不论头脑如何单纯的电影观众,他也很容易 理解电影的表现手段。这是因为,电影的表现手段目前仍然处于 形成过程,大多数观众属于目睹它的诞生的一代。 因此——豪塞尔下结论说——只有年轻的艺术才容易被一般 人接受。原因是对于古老的艺术如果不了解它业已克服的过去发 展阶段,就没有办法理解它。所以,假如不知道这种精神上的亲 和关系只能从通俗故事中看到,而且每产生一门新艺术时就要重 复这种现象,那么,对于电影的将来就会引出过于乐观的结论, 恐怕我们的下一代人对于电影的各种手段就再也难以理解了。而 且,内行与外行的裂痕迟早一定产生。豪塞尔就是对于我们一直 反复努力企图在各种理论(诗学)的历史之中描写电影理论的进
展,给了这样一个说明。豪塞尔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形式 将从素材解放出来,而电影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解放的过程时, 这就更明确了。总之,这一分离的过程已经开始,今天的电影已 经放弃了所谓电影手段的大部分,其原因就在于此。豪塞尔担心 的是,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可能会出现电影和观众分离,内行与外 行出现裂痕—这种现象在许多场合业已看到——等等。因此, 他认为,电影一直是拘泥于早期的各种形式,而电影只有描写运 动、速度、节奏的时候才是最自由的。也就是说,道具、机械、 自动机械、交通车辆等等令人惊奇与能够骗人耳目,是电影最古 老、最有效果的主题(与德贝奈代蒂1937年所说的“冒险的感觉” 相同)我们应该理解和评价豪塞尔是这样严格地、诚心地注意社 会上各种因素,以及艺术的进步与民主化(对于民主化的贡献, 电视将来一定比无线广播更大)的理论。同时我们还要理解和正 确评价豪塞尔对于电影这一艺术诞生以来就受到普遍欢迎,而现 在也许要失掉它的群众性(或者正在失掉)为什么忧心忡忡。但 是,真正的原因不在这里,或者至少还有别的方面,而且有各种 各样的性质。不应该仅仅从艺术家和一般群众的分离,或者意志 不能沟通这方面找原因。这里所说的危机,也是和一般大众的危 机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这一点,有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般群 众,或者说得准确些就是电影观众,包括相当广泛的阶层,认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对的不受欢迎,并为此大吵大嚷。但是,新 现实主义即使和电影传统的各种形式隔绝,它也亳无疑问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是意大利)最精采的艺术现象之一。 《艺术的历史》是一部极其严肃而正确的书,但是著者在这个 时候,也就是观察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的时候,忽略了和这种关系 有密不可分的一种关系,就是不可理解的了。这个关系是什么呢? 它就是电影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进步,以及和一般观众一样但必 然形成的经常看片的各种新型观众集团的进化。各种形式的解放, 18
定是在群众的解放之下才会出现的,也就是形成真正的观众。 这一基本的同时也是重要的问题,本来是极其明显的,但是只靠 艺术家却无法解决(在这方面,即使有莎士比亚式天才的人们也 不行。比如说卓别林,尽管他的作品能满足世界各国各阶层一般 大众的需要,但是同样也无能为力)原因是,与此同时还必须由 社会上各个阶层本身的进步来解决。因此,豪塞尔所说的“中产” 阶层(我们已经知道,它和电影的命运结合得极其紧密)并不是 最后的阶层。另外,问题还在于葛兰西称之为“知识人与文明机 构”的问题。因此,这也是文化政策的问题。问题既不小也不简 单。不过,这方面已经一定采取了什么措施则是毫无疑问的。想 一想和对昨天毫不关心比较起来,特别是即使对于“抒情派”导 演之中象弗拉哈迪(他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最近毫无阻碍 地重新在电视上播映)那样的导演今天是多么关心,那就很容易 理解了。豪塞尔也提到他自己对这件事——如果不是这样,豪塞 尔也就不成其为艺术的社会史研究者了—的看法,这是他在《艺 术的历史》这部书的最后“附记”中说的。他说:“现在的工作 不能为了迁就群众的视野而把艺术弄成狭隘的艺术。我们的工作 是尽可能地扩大群众的视野。为了真正理解艺术,那就需要教养。 不是把艺术强制地单纯化,只有培养起人们美的判断力,才是防 止艺术逐渐被少数人垄断的手段。文化政策之外的整个领域也无 不如此,即使在艺术世界里,企图任意中断艺术的发展,纯粹是 回避本该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就是创造出难以再次发生这类 问题的环境,因此,这种中断不过是把该解决的问题往后拖而已, 而这样做是会造成很大困难的。时至今日,不可能存在通向既是 原始的而又有很大价值的艺术道路。即使有这样的艺术,这艺术 也决不是可供任何人欣赏的。不过,使广大群众对艺术的理解更 加宽广和深刻,却是可能的。缓解文化垄断,最重要的首先是需 要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正常化。”我们(包括豪塞尔在内)除了 19
为创造这样的情况战斗不息之外,别无他途。 豪塞尔把现代一切艺术都置于电影的旗帜之下了(马雅可夫 斯基在此以前就说过:“电影的胜利是有保证的。因为电影是所有 现代艺术的理论上的归结”),而卡尔洛·路德维科·拉康蒂这样 的美术评论家,在收录于他的著作《电影·造型艺术》①的论文 里,不止一次地明确说过下面的话。意思是关于造型的表现或电 影的表现,经过一番“严格的”而且感性丰富的反思之后,结果 是把他自己的艺术评论来了一番更新。他说:“电影评论……向我 提示了类似四维空间的问题(时间)那样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许 许多多的问题对于最近我的反思过程给予了极其明显的影响…… 多亏了电影,我把四维空间看作最完整的表现了。我又一次发现, 四维空间不论进行造型表现时,或者作为理解电影作品以及其他 造型作品的条件,都是最完备的、最本质的(尽管它的结果有所 不同)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我也就彻底弄清楚了形式主义的 解释(例如,被限定了的形态、自由的形态、机能的线状,等等; 以及从这里产生的无数的派生语、变化语)的固定性(美学价值 则是一贯的)各种界限,以及最后导致的危机。还有,我们一方 面常常墨守经过形式主义的解释面形成的极其洗练的用语,但同 时也弄清楚了,从这种解释朝着我并不称之为静的而称之为动的 解释移动时,将会出现的各种制约或危机。为什么称之为动的解 释?原因是为了强调下述事实。具体地说就是,评论二字,依我 说就是从外部批判艺术作品或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往一个综合的 总体的公式或者严格的公式上硬套。评论,就是为了把艺术作 或艺术家的作品,下一番功夫重新结构和再次概括。这也是使现 实的探索手段或认识手段同个人完全结合,把扭曲了的作品的“过 ①卡尔洛·L.·拉康蒂著《电影·造型艺术》耶拿乌蒂出版社出版,1952年,特 里诸。增补修订版,1957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