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①,就研究方法说,尚存在一定的局限,不易揭示出本世纪易学 研究过程中新旧之间批判继承的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思想变迁 的关系。因此,也就难于准确描述出本世纪易学研究的发展特征。 20世纪中国社会激烈动荡,社会形态三变(封建社会—半 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也发 生了许多变化,这些都对易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本 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反封建的新史学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古史辨 派兴起之际,作为传统经学之核心的《周易》就首先被拉下经学神 坛接受了清算。本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大陆确立 之后,《周易》一度成为学者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整 理、研究的热点。本世纪后20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不断展开,《周易》又在文化大讨论中被部分学者视为“中 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这些都充分 说明,易学的研究及发展,虽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也是与时代 思想的嬗变分不开的。因此,总结20世纪的中国易学,必须坚持 严格的历史性原则既注意发现易学之为易学的特殊性,又注意揭 示在它身上表现出来的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所普遍具有的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本世纪易学研究的发展线索、内 ①例如:高明先生在《0年来之易学》中,将所涉及的五十余位易学家按其著作 的性质分为四类其一为注视派,“民国初年言《易)者多属之。其人多为逊清 宿惴,盖有感于国变,自以为忧患而作《易》者。其书多不标民网年号,但书甲 子亦有不仕新朝之意。其人既守旧不移,故其洽《易》亦惟有沿袭旧法,不能 出于注视之外。”其二为论述派,此则就前情易学加以论述,而己见亦寓于其 中”。其三为考证派,“此则言《易》而侧重于考据,立说必凭借乎证验者也 其四为创新派,“此则援引欧西思想以人《易》,而为《易》注人新血液,组成新体 系,表现新面目创造新生命者也”(《五十年来之易学》[台湾《中国一周》第 58期,1961年1月)。《周易研究史》在对“现代易学”的介绍中,则仍然沿用 了传统义理派象数派和考据派的分类方法,并分别以“现代义理派”、“现代象 数派和“现代考据派”为题进行了介绍
在规律和总体价值。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正确把握易学研究与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的关系。20 世纪的中国易学,出现了许多新话题,运用了许多新方法,也形成 了许多新观念,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的产生与本世纪中国 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研究和 总结这些新话题、新方法和新观念时,有必要反过头来从产生它们 的背景入手,揭示其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以《周易》经传关系 的研究为例,传统易学认为,《易传》系孔子所作,而孔子是删订六 经的圣人,他的解经之作自然也就应该成为经的一部分。因此,向 来的经学家都把《易传》对《易经》的解释视为标准的解释,视为理 解《易经》的惟一正确的途径。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五 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新史学的崛起,实证主义方法的运用,经 学家的易学史学观被破除,有些学者开始对传统的“以传解经”论 提出怀疑。他们提出了两条理由:一是《周易》经传形成于不同的 时代,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念;二是《易经》为卜筮书,《易传》 为哲学书,二者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著作。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 以传解经”是错误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以经观经”、“以传观 传”、“经传分治”。毫无疑问,“经传分观”论,是20世纪易学研究 中出现的新话题但如果离开了上述社会思想文化背景的考察要 真正明白它产生的原因,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产生的原因无法明 白,则其在易学发展史中的意义也就难于说清楚了。 其二,正确把握易学发展中新旧之间、不同流派之间批判、继 承、创新的关系。20世纪中国易学研究中的新话题、新方法、新观 念,固然与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有关,但也是易学本身发展的必然 产物,是易学发展中新旧之间、不同流派之间批判、继承、创新的结 果。拿古史辨派的易学研究来说,虽然号称新史学,但在易学研究 的方法和观念方面,又深深地受到了传统经学的影响。他们的疑
古观念,部分地或者大部分地来源于末代以来经学研究中的怀疑 之风。他们的实证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承续了清代乾嘉考据学 的精神。而他们在对《周易》的看法上,又很多地接受了清末经今 文学家的观点。可见,“新史学”之“新”,并非完全排斥“旧”,而是 在批判继承中有所创新。如果不注意发现这些新旧之间的辩证关 系,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古史辨派的易学研究,就很难发现他们的价 值。又如在三四十年代的易学研究中,存在着一股新探索思潮,他 们中的许多易学家既重视继承传统易学研究中的合理因素,又不 同程度地认肯或接受了新史学观念及方法,他们的研究很有特色。 但如果不注意考察他们与传统及不同流派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 也很难发现他们的这种新探索之新究竟有什么意义。 其三,正确把握本世纪易学研究在本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 中的地位。对于本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来说,20世纪中国易 学研究中的新话题新方法、新观念,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是关 系到如何评价本世纪中国易学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也值得引起 高度重视。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辫证地处理好思想史 与学术史的关系。具体到易学的研究就是要注意发现在本世纪 的易学新话题新方法和新观念中哪些在思想发展史方面的意义 相对较大哪些在学术发展史方面的意义相对要多,哪些在两方面 都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对于那些学术价值相对不高而思 想意义很大,或者相反思想意义相对不大而学术价值很高的易学 研究,分别作出合理的评价。仍以古史辨派为例,以今天的眼光来 看,他们关于易学的许多结论,难免疑古过勇”之讥。因而,其学 术价值也就颇值得怀疑。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他们为本世 纪的易学研究引进了新方法和新观念,提出了新问题,有的观点甚 至激荡了半个多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说其思想价值是 不容抹杀的。又如尚秉和的易学研究,无论从方法上还是观念上
都对本世纪的思想发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其《周易尚氏学》也是 在他死后30年才有机会公诸于世的。但该书在易象的研究方面 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发前人之未发,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此, 其学术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当然,就本世纪易学发展的总体情 况而言,思想与学术是不能、也是无法绝然分开的。但具体到每一 位易学家来说,由于其知识结构、生活背景行为观念乃至兴趣追 求的不同,又的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看不到这一点,就容易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作出不适当的判断。 最后,谈谈本书的选材标准和章节体例。本书以20世纪的中 国易学为对象,拟对1900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前的近 百年的易学研究进行总结。对于这百来年的易学发展,我们将以 1949年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一个时期又分为大陆和台湾 两部分,其中的大陆部分又以19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 为前后两个阶段。为了相对准确地把握本世纪易学研究的发展脉 络,同时也为了站在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的立场,关照易 学研究的特殊意义,本书将坚持学术史与思想史并重的原则,在研 究对象的选择上,力求突出学术性思想性、创新性和代表性。在 章节体例的安排上,1949年以前,易学研究是在打破旧文化和建 设新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的,呈现出新旧并存、对垒和除旧布 新的特征,因此,本书将按大致可分的几个易学流派分三章予以介 绍。1949年以后,大陆的易学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占绝对统治地 位的社会大背景中进行的,虽然也存在观点上的不同和争论,但 派在学内”,所以,本书在严格遵循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按大致 可分的几个专题用五章分别予以介绍。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 后,台湾的易学研究,经历了与大陆不同的发展历程,本书也将以 专题的形式用一章的篇幅进行概述
目录 序 中甲世中·甲甲甲,中甲甲甲 …………………方克立(1) 前言… 上编(1900-1949年) 第一章经学家的易学研究 ,、 …(3) 第一节章炳麟、刘师培的易学研究… 对卦名及卦爻辞之文字学的研究 ……(5) 论《易》象 ……(8) 三、论《易经》中的社会进化思想 四、以佛解《易》 ………………………(14) 五、刘师培论《史记》中的《易》说 ………(17) 第二节杭辛斋及其易学…… ……(21) 、论历代易学…………………………………………(2) 论易象 ………(25) 三、论易数………………………………………(30) 四、论易与古今中外之科学…………… 4 第三节尚秉和及其尚氏易学……………(42) 、论观象系辞………………………………………(42) 二、论易理…… 48 三、论先儒诂《易》失误之原因……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