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记:环境容纳量;指数式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种群平衡;种群爆 发;生态入侵;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 2、领会: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种群爆发产生的原因及生态后果 生态入侵所造成的危害: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 3、应用: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模型预测人口的动态变化: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外来物 种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当一个种群的密度高于环境容纳量时,对任何 个种群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种群的繁殖策略 1、识记:生态对策;「-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 2、领会:「-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基本特征 3、应用:在自然保护中,为什么保护大型生物比保护小型生物更重要;在人工群 落的建造中,合理选用和配置-K谱系的生物种类,不但可以增加系统的产出, 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对策理论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具体应 用。 [1]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曲仲湘主编.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关 [4]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E.P.0dum,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教学视频:外来物种入侵 第四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课时3学时 第一节种内关系 第二节种间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种群的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生态学意 义,认识种内和种间关系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种间的协同进 化,树立进化观。 的
1、识记:环境容纳量;指数式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种群平衡;种群爆 发;生态入侵;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 2、领会: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种群爆发产生的原因及生态后果; 生态入侵所造成的危害;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机制。 3、应用: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模型预测人口的动态变化;用生态学原理说明外来物 种入侵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当一个种群的密度高于环境容纳量时,对任何一 个种群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种群的繁殖策略 1、识记:生态对策;r-对策生物和 K-对策生物 2、领会:r-对策生物与 K-对策生物的基本特征 3、应用:在自然保护中,为什么保护大型生物比保护小型生物更重要;在人工群 落的建造中,合理选用和配置 r-K 谱系的生物种类,不但可以增加系统的产出, 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对策理论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具体应 用。 相 关 素 材 [1]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曲仲湘主编.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E.P.Odum.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6]戈峰.现代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教学视频:外来物种入侵 章 第四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课时 3 学时 节 第一节 种内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教 学 目 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种群的种内和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生态学意 义,认识种内和种间关系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种间的协同进 化,树立进化观
教|种群的密度效应、群聚和阿利氏原则、隔离和领域性、等级制;种间竞争和捕食作 用、种间共生。 点 种群的密度效应、群聚和啊利氏原则、隔离和领域性、等级制;种间竞争和捕食作 学 用、种间共生。 1、导入:生活在同一空间中的生物个体间以及生物种群间都或多或少发生着正的 或负的相互作用,从而维持着种群和群落的稳定。 的 2、 启发性思考:各种种内种间关系的生态学意义;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为什么 最后并不发展到完全消灭另一种性物的地步?这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什么启 计 示 一、小结 本章在介绍了种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种群内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了解到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群体内以及各种生物群体间都发生着或多或少 的正的或负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种间的和谐共存.树立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 学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三、考核要求 与 (一)种内关系 巩1、识记:密度效应;群聚;阿利氏原则;领域性;等级制。 2、领会: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32自疏法则;群聚、领域性和等级制的生态学意 义。 3、应用:使种群数量始终能维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之下的两个重要机制是领域性 和群体行为;种群的密度过高或过低,对种群都有限制性影响。 (二)种间关系
教 学 重 点 种群的密度效应、群聚和阿利氏原则、隔离和领域性、等级制;种间竞争和捕食作 用、种间共生。 教 学 难 点 种群的密度效应、群聚和阿利氏原则、隔离和领域性、等级制;种间竞争和捕食作 用、种间共生。 教 学 设 计 1、导入:生活在同一空间中的生物个体间以及生物种群间都或多或少发生着正的 或负的相互作用,从而维持着种群和群落的稳定。 2、启发性思考:各种种内种间关系的生态学意义;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为什么 最后并不发展到完全消灭另一种生物的地步?这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什么启 示? 教 学 总 结 与 巩 固 一、小结 本章在介绍了种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种群内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了解到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群体内以及各种生物群体间都发生着或多或少 的正的或负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种间的和谐共存,树立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三、考核要求 (一)种内关系 1、识记:密度效应;群聚;阿利氏原则;领域性;等级制。 2、领会: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3/2 自疏法则;群聚、领域性和等级制的生态学意 义。 3、应用:使种群数量始终能维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之下的两个重要机制是领域性 和群体行为;种群的密度过高或过低,对种群都有限制性影响。 (二)种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