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负】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背,背着) B.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违背,背弃)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遭受) D.负隅顽抗(辜负) 24.【答案】B(A.担负,承担C.失败D.依仗,凭借) 25.【盖】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盖子)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胜过,超过)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原来) D.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本来,原来) 25.【答案】D(A.覆盖,掩盖B.副词,大概,大约C.副词,大概,大约) 26.【故】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原因,缘故)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事情,事故) C.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原来) D.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尚,还,仍然) 26.【答案】C(A.旧交,老交情B.原因,缘故D.衰老) 27.【顾】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顾念,关心)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只是,不过) 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顾及,考虑)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拜访) 27.【答案】D(A.顾及,考虑B.难道,反而C.看,视) 28.【固】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据轂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顽固) B.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稳固,加固)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必定,一定) D.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固执,顽固) 28.【答案】B(A.险要,坚固C.本来,原来D.本来,原来) 29.【归】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返回) B.吾妻归宁。《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
6 24.【负】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背,背着) B.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违背,背弃)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遭受) D.负隅顽抗(辜负) 24.【答案】B(A.担负,承担 C.失败 D.依仗,凭借) 25.【盖】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盖子)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胜过,超过)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原来) D.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本来,原来) 25.【答案】D(A.覆盖,掩盖 B.副词,大概,大约 C.副词,大概,大约) 26.【故】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原因,缘故)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事情,事故) C.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原来) D.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尚,还,仍然) 26.【答案】C(A.旧交,老交情 B. 原因,缘故 D.衰老) 27.【顾】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顾念,关心) B.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只是,不过) C.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顾及,考虑)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拜访) 27.【答案】D(A.顾及,考虑 B.难道,反而 C.看,视) 28.【固】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顽固) B.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稳固,加固)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必定,一定) D.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固执,顽固) 28.【答案】B(A.险要,坚固 C.本来,原来 D.本来,原来) 29.【归】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返回) B.吾妻归宁。《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
C.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返回,回到) D.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回去) 29.【答案】C(A.古代女子出嫁B.特指出嫁女子返回娘家D.同道,一起) 30.【国】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国 家)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 记》(国家) C.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国 家) D.国泰民安(国家) 30.【答案】D(A.古代诸侯王的封地,诸侯国B.国都,京都C.地域,地方) 31.【过】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失,错误) B.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超 过,过分) C.《过故人庄》(经过,通过) D.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到,来到) 31.【答案】C过:拜访,探望 32.【何】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什么) B.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怎么) C.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为什么) 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怎么) 32.【答案】C何:什么。何以,以何,用什么,凭什么。 33.【恨】选出和“抱恨终天”的“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B.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C.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D.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3.【答案】B(A怨恨B遗憾C惆怅,悲伤D不满意) 34.【胡】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为什么)
7 C.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返回,回到) D.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回去) 29.【答案】C(A.古代女子出嫁 B. 特指出嫁女子返回娘家 D.同道,一起) 30.【国】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国 家)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 记》(国家) C.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国 家) D.国泰民安(国家) 30.【答案】D(A.古代诸侯王的封地,诸侯国 B.国都,京都 C.地域,地方) 31.【过】 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过失,错误) B.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超 过,过分) C. 《过故人庄》(经过,通过) D.一日,大母过余曰 《项脊轩志》 (到,来到) 31.【答案】C 过:拜访,探望 32.【何】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什么) B.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孔雀东南飞》 (怎么) C. 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为什么)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怎么) 32.【答案】 C 何:什么。何以,以何,用什么,凭什么。 33.【恨】选出和“抱恨终天”的“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B.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C.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 D.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33.【答案】B (A 怨恨 B 遗憾 C 惆怅,悲伤 D 不满意) 34.【胡】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蜀道难》 (为什么)
B.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诗经·伐檀》(怎么) C.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D.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为什么) 34.【答案】A什么 35.【患】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患得患失(担心,忧虑)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祸害)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忌讳) D.祸从口出,患从口入(生病 35.【答案】D患,灾难 36.【或】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有的人,有人)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或许) C.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有时) D.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时) 36.【答案】D或,如果,假如 37.【疾】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病,生病)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快”,引申为“强,猛烈”) C.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孙膑》(通“嫉”,忌妒) D.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弊病,缺点) 37.【答案】A痛恨,痛心 38.【及】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涉及,延及)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 C.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达到,到) 38.【答案】A等到 39.【即】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即使,纵使) B.若即若离(走近,靠近)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即使)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就)
8 B.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诗经·伐檀》 (怎么) C.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D. 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 34.【答案】A 什么 35.【患】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患得患失 (担心,忧虑) B.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忧患,祸害) C.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忌讳) D.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生病) 35.【答案】D 患,灾难 36.【或】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有的人,有人) 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或许) C. 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有时) D. 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有时) 36.【答案】D 或,如果,假如 37.【疾】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 (病,生病) B.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 (“快”,引申为“强,猛烈”) C. 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 《孙膑》 (通“嫉”,忌妒) D.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梁惠王下》(弊病,缺点) 37.【答案】A 痛恨,痛心 38.【及】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过秦论》(涉及,延及) B.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 C.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赶上,追上)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达到,到) 38.【答案】A 等到 39.【即】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促织》 (即使,纵使) B. 若即若离 (走近,靠近)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即使) D.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就)
39.【答案】C立即,马上 40.【既】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已经,……以后) B.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已经)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农历十六) D.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不久 40.【答案】B全,都 41.【假】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借助) 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凭借) C.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如果、假 如) D.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假期) 41.【答案】A.给与。 42.【间】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间,之间) 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隔) 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时、偶尔) 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中间) ⑥石错出其间,如林立《道山亭记》(之间、中间) ⑦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间隔) A.①②③⑥B.②③⑥⑦C.①⑤⑥⑦D.①②⑥⑦ 2.【答案】D.③参与;⑤抄小路。 43.【见】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拜见,参见) B.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 为“我”,“见背”意即“离我而去 D.则必铭而见之《寄欧阳舍人书》(看见) 43.【答案】D.同“现”,显现、表彰。 44.【解】选出解释错误的一组: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了解)
9 39.【答案】C 立即,马上 40.【既】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已经,……以后) B.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已经)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农历十六) D. 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不久) 40.【答案】B 全,都 41.【假】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谭嗣同》(借助) B.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凭借) C.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报任安书》(如果、假 如) D.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假期) 41.【答案】A. 给与。 42.【间】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间,之间) 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间隔) 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时、偶尔) 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中间) ⑥石错出其间,如林立 《道山亭记》(之间、中间) ⑦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间隔)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⑥⑦ C. ①⑤⑥⑦ D. ①②⑥⑦ 42.【答案】D. ③参与;⑤抄小路。 43.【见】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A. 项伯即入见沛公 《鸿门宴》(拜见,参见) B. 移船相近邀相见 (《琵琶行》)(见面,用于一般关系间相见) C.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 为“我”,“见背”意即“离我而去”。) D. 则必铭而见之 《寄欧阳舍人书》(看见) 43.【答案】D. 同“现”,显现、表彰。 44.【解】选出解释错误的一组: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