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巩固家庭组织的宗教核心,但并没有在上表中体现出来,因为在地方志 中没有关于祠堂的原始资料记载。 用于保护、造福一方的寺庙仪式,包括像预防火灾的火神崇拜这样 普通的祭祀仪式。但是由于社区福祉涉及广泛又包罗万象,很多其他 的寺庙祭仪对于社区组织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在道德秩序的范 畴内,像城隍(city god)和土地(earth god)这种全国性的神明也承担着保护 地方、防御旱涝火灾的功能,并且对这些神的集体祭祀仪式在危急的时 候,或在节日期间,可以加强当地民众的集体凝聚力。许多崇拜仪式, 如在农村的龙王和在城镇的行业保护神,在经济功能方面对社区的利益 具有相同的意义。至于民间宗教仪式所强调的对社区的保护,在不同地 方表现为不同方式,主要是因为地域和经济因素对民间宗教的发展有着 显著影响。比如,海神庙主要建于坐落在海边的宝山县和川沙县,因为 海潮是当地主要的危害;佛山有11个火神庙,因为鞭炮业极易形成火 灾,而当地就是鞭炮业非常出名。然而这些地域性的宗教形式,并没有 改变民间宗教发展是以社区的福祉和保护为广泛基础的功能模式。 寺庙崇拜仪式强调官方和政治秩序的运作,主要包括供奉那些被神 化了的人物,这些神化了的人物是作为百姓、政治和军事价值的象征而 存在。这些神明既包括传说中的领袖人物尧、著名的历史人物关羽, 也包括当代有功勋的官员和地方领袖,无论是官方、还是地方精英都将 他们作为政治象征,给予极大的重视。祭孔仪式和文昌公信仰为士绅 群体维持其统治阶级地位提供了道德和社会结构上的有力保障。此表 中没有包括祭天的官方仪式,因为祭天的仪式仅限在京城举行,而京城 则不在此表所具的8个地方之列。 寺庙仪式包括借助天上的神明和阴间的权威,来支持社会普遍的道 德秩序。很多功能性的解释都能由这两种民间宗教形式反映出来,但 是在民众宗教生活中,有关上天和阴间的观念反映的是道德的启示,通 过上天奖赏善事,阴间的恶鬼来惩罚恶行。惩恶扬善给人以希望,而 不义之财与各种不幸的现实存在则由超自然因素来解释,这样对上天和 28
第一章导论 阴间权威的崇拜就发挥着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功能。 与经济生活相关的部分在于,寺庙供奉着农业神,农业神掌控着基 本的自然力量,并有助于巩固农村社群的凝聚力;供奉着各种行业保护 神,这些神明护佑着各种职业性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作为精神核心来整 合职业群体;还供奉着财神,财神帮助人们在谋求财富的努力中克服各 种灾难。对于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来说,我们期望找到某些普遍 通行于各地的、全国性的崇拜仪式,像神农坛(农业始祖神农的祭坛), 和各种各样的水神,特别是在各地有不同称呼的龙王。但是,特有的 经济和地理因素的作用也反映在民间的宗教仪式中,如长江以北的虫神 崇拜,在那些地方,与蝗虫类似的害虫长期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还有绥 宁山区的树神,那里的林业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虽然,作为全国性的 崇拜,财神是专门为普通民众,特别是商人,用于祈祷财富的获得,而 不同地方所供奉的财神也是不一样的。最常见的财神是忠义和勇武之 神关羽,对于关羽的崇拜一般是求财的。 有关健康的民间信仰,包括供奉着专门的药王和医圣的寺庙。但 是老百姓其实也向其他的神祈求消灾祛病,几乎每个神祇都是潜在的神 医。属于医药神之列的神明,则被特别地标明他们有治病的功能。 最后,有一类寺庙的神明没有任何特别的功能,但是给予个人或群 体以普遍的保佑,人们为其私人或公共的事情献供祈祷,在危险的时候 尤其如此。 佛教的寺庙、尼姑庵与道教的宫观、道姑庵作为宗教机构的单独部 分,需要作一番解释。一些佛教的寺庙、尼姑庵与道教的宫观、道姑庵 为民众烧香祈祷开放,而且多数还面向世俗的在家居士。在一般情况 下,它们都被认为是为民众的普遍福祉而存在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 看,佛教的寺庙、尼姑庵与道教的宫观、道姑庵为出家人(和尚、尼姑、 道士、道姑)提供相对与世隔绝的环境,怀着灵魂得救的希望,全神贯注 于研修经典教义。这样,在寺院的高墙内,每一个寺院和庵堂都代表着 一个区别于世俗社会组织的小的神圣秩序,这个神圣秩序被认定是美好 29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的,能够修正所有物质世界的不完美,并旨在拯救人们脱离无际的苦 海。寺院和庵堂提供了一块日常生活中的净土,在这里人们可以向宗教 奉献其虔诚,展现生活中的神圣秩序的具体图景,从而成为拯救人们脱 离现世生活苦海的模式。寺院和庵堂也因此成为训练和剃度出家人,以 及对俗人提供宗教服务的地方。故而,寺院和庵堂被当成整合中国人宗 教生活的中心。 每种类型的寺庙在寺庙全部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能完全反映宗教 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相对重要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神明多功能的属 性。比如,和健康有关的寺庙在功能的分类中数量最少,而海斯L.Newton Hyes)的研究发现,在500名到寺庙进香的人中,96.6%的人抽签与治病 有关。这显然是民众相信所有神灵是全知全能的结果,人们确信祈祷任 何的神明都有助于健康。在广东省南庆村,火神庙的出家人告诉作者, 80%到庙里烧香的人都是为了祈求祛病强身的。表2是海斯有关进香者 所抽签的社会功能分析,可以看出民间宗教仪式的多功能性。, 表2500名进香者抽签涉及的社会功能 功 能 数量 所占比例(%) 治 病 484 96.8 婚 姻 459 90.2 出行顺利 440 88.0 发 财 424 85.0 391 78.2 子 女 348 70.0 家庭问题 348 70.0 失 分 346 69.2 搬 迁 308 60.2 生 意 290 58.0 收 成 273 54.6 家 畜 266 53.2 官 职 246 50.0 [11]L.Newton Hayes,"Gods of the Chinese",Royal Asiatic Society,North China Branch (1924),vol55,pp.97,103,quoted in Clarence G.Day,Chinese Peasant Cults (Shang- hai,1940),p.13. 30
第一章导论 除了上表所表明的寺庙的社会功能外,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 实,就是许多寺庙承担着维护社会关系的功能,从家庭幸福、护佑社 区,到政府行为、在维持社会道德秩序等各方面,事无巨细。在经济 类这一部分,行业保护神和一般的财神都与社会组织的整合、成功的人 际关系相关。所有的社会功能结构,都倾向于表现宗教在传统中国社 会的运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海斯有关进香者抽签的研究,表明人 们对社会关系的同样关注。 在中国的村庄,一般说来最大和最令人难忘的建筑就是宗教寺庙。 即便在城镇,也只有官府衙门可以和寺庙相比。事实上,在中国那些 形制壮观而最具有艺术性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宗教场所。用于建造寺 庙的木料和石材都是耗费巨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的,因此每个寺庙都代 表着社会组织,甚至经常是整个社区集体的努力。寺院和宗教在人们 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象征,才能够让人们分担兴建时如此巨大的 财政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 下面一个例子说明了寺院在地方社区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前面 我们曾提到南庆的一个村子,在1949年的夏天,村民们毫不吝啬地花 了大约500美元举行庙会,庆祝土地公一这个地方的保护神的诞日, 与此同时,他们却无力募到同等数额的钱来修茸村里的水库,或募到三 分之一的钱来让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没有哪个“非宗教”的民族能够 在长期经济匮乏的情况下,宁可牺牲掉兴修水利和兴办教育的计划,而 承担如此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支持一项宗教活动。 宗教影响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其他表述 寺院和祭坛作为公共的烧香拜佛场所,只是民众宗教生活多种 表现方式之一。许多宗教活动并不在公共场合进行,在某种意义上 讲,每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一个宗教的神坛,保留着祖宗的神 位、家庭供奉神明的画像或偶像。难以数计的家庭宗教活动并没有 包括在公共祭祀活动之列,往往是以个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为 31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中心的。虽然我们无法提供一个有关寺院数量的完整统计资料,可 以确定的是有关神明世界的观念已然通过神秘传统的丰厚储藏,植 根于民众的心灵深处。老人们所讲故事中的神明和灵魂形象,不仅 进入到有声有色的生活中,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最早的启蒙,因此在 民众的心灵里,精神世界与人的世界密切地混合在一起。即便很多 持不可知论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也保留着一种孩提时的记忆一感 觉到祖先的灵魂真的出现在黑夜中祖先牌位影子的前面。很多生活 在南方的男孩夜晚在街角撒尿之前,会低声地说:“我要撒尿,请 站在一边。”这样,那些四处游荡的孤魂野鬼就不会被尿溅到。在 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中一包括大人和孩子一如果在日常生活行为中 远离超自然信仰,几乎每一天都很难打发。在传统时代,畅销的并 不是儒家的经典,而是“历书”,历书不仅向农业生产提供了节气 方面的资料,而且为日常活动提供了神秘知识的指南。 宗教还贯穿在广义文化体系中。中国历史学和哲学受到神学解释 的很大影响。中国思想的两条主线一儒家和道家,都没有摆脱宗教 的影响。道教的神秘主义被巫术仪式所操控,而儒家,受佛教的影响 更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表现在宇宙观的非儒家理论和“心与性”的问 题上,而且,很多儒家学者接受了佛教静坐修行的方法。阴阳五行的 理论也渗透在道教和儒学之中。 在文学作品中,传统小说在描写人类危机时充分地表现出中国的现 实主义对宗教因素的重视。即便是市民小说《红楼梦》也将皈依佛教 作为饱受爱情折磨的主人公的逃避之途,从而使整个故事情节达到高 潮。神话题材小说在普通读者和专为那些不识字的人编故事的民间故 事家那里特别受欢迎。 在诗文方面,宗教的影响也突出地表现在很多佳作中,帮助人从平 凡琐事的烦扰中解放出来,精神境界也能得以提升到人生的最高点。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散文《黄州竹楼记》的一段,作者王禹偁是宋代一位 历经坎坷的官员,被放逐到长江边防黄州(湖北省),一个四处遍布竹子的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