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特·秦(Robert Chin)和爱丽·秦(Ai近Chim)的批评和建议,感谢郎福特 (Joyce Langford)帮我完成稿件打字工作,特别感谢我的妻子,路易斯· 杨(Louise Chin Yang),校对全部书稿内容,我的两个儿子乌雷斯(Wallace) 和威斯里(Wesley),对我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疏于照顾家庭表示了最大程 度的宽容。 杨庆堃 于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60年8月 18
第一章 导 论 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 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 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本书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一些重 要事实作出功能性解释,以便展示宗教和社会秩序的关系模式,而并非 对中国宗教系统作详细的描述。 基于这样的研究目的,瓦哈(Joachim Wach)的结构性视角与田立克 (Paul Tillich)的功能性视角,将宗教定义为信仰系统、仪式活动和组织性 关系,其目的是处理人生面对的终极关怀的问题,比如那些可能会破坏 人类社会关系的现实威胁:死亡的悲剧、不公正的遭遇、难以计数的挫 折、无法控制的战争等;而教义的证明就是用以应付来自实际经验的矛 盾现象。这些问题超越了有条件、有限的经验和理性知识世界,作为 人天性的一部分,不得不在非经验领域中、从信仰之处寻找支持,而非 经验领域作为精神力量在人的超自然观中获得灵感。 超自然因素在我们的宗教定义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明 显地存在于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中,从而成为我们此项研究的对象。当 然这并不表明如果没有超自然信仰的存在,我们就要忽视其他宗教现象 19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的存在。强调非超自然信仰的宗教势力在社会秩序中作为一个因素的 重要性,要求对整个本体论和文化价值体系作广泛的考察,由于经验与 理性知识的局限,当任何占主导地位、且历史悠久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不 得不面对来自生活的终极问题时,各种各样有关终极、无限、无穷、不 朽以及保持生命力的思想就会出现。本项研究将不对任何宗教传统本 身作细致深入的考察。鉴于超自然因素一直是中国人宗教生活中非常 明显的象征,本项研究将把超自然因素作为中国宗教的中心内容、传统 中国社会组织的关键因素来对待;至于宗教信仰的非超自然方面,只在 相关处涉及讨论。 以上的构想与传统中国宗教的概念是近乎一致的。在古汉语中, 有几个词被用于与宗教相关的事物,如“教”是最接近西方宗教(reli gio)这个名词的,故有“佛教”、“白阳教”。汉语中另一个有宗教含 义的词是“道”,如“先天道”。“道”的意思是the way,意即统辖包 括人类世界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宇宙法则,用于表述宗教信仰和组织,意 指教派(sct)。还有一个词“宗”,意为虔敬、虔诚或忠诚,还有 “门”,则意指引向启蒙救赎之门径,在实际运用中,“宗”与“门” 都代表着教派。在现代汉语中,religion即“宗教”或“信条”。 上述有关宗教(religion)的名词有一个共性,就是引导人生,而超自 然的思想在词意上似乎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中国人现实的宗教生活 中,宗教是建立在对神明、灵魂信仰和源于这种信仰的仪式行为、组织 的基础上。对宗教典型的中国式论述,是将超自然因素作为中心对 象、区别宗教与非宗教的标准。民众宗教生活是以神明、灵魂的观念 为中心的,而现在对宗教批判的主要观点就是宗教含有超自然信仰的成 分。看来,忽略了超自然因素,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概念能够准确地反 映中国民众宗教生活的客观内容。 [1]Y.C.Yang,China's Religious Heritage,New York,1953,pp.42-43:W.T.Chan, 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New York,1953,p.14 p.246. 20
第一章导论 与超自然因素相关的词是“迷信”(superstition),这个词普遍地,特 别是常被西方人用于概括中国人宗教生活的特征。客观地讲,迷信在 超自然力和由此产生的活动、仪式方面是一个未经鉴别而被接受的信 仰;它不仅显示着有关自然和人事的非经验性的解释,而且表明人类企 图通过主动的控制和被动的逃避来操纵超自然力量的愿望。在这个意 义上,它可以被看作是巫术(magic)的一部分。在实际的应用上.,迷信 是一个主观的词,因为它普遍地被那些非信徒用于表达对信仰和行为的 否定。由于巫术在中国宗教生活中的普遍性,很难将巫术从宗教中区 分出来,故在此项研究中涉及的某些内容,常被认为是迷信的巫术。 有关中国社会宗教特征的某些观点 在欧洲、印度和中国这世界三大文明体系中,惟有中国宗教在社会 中的地位最为模糊。由于事实上存有各种矛盾的因素,宗教在中国社 会中的地位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当我们在民间观察民众的宗 教生活时,看到那些大量存在的巫术和神秘信仰活动,极易受到震撼; 普通人精神中有关宇宙的认知一事实上,是人的整个生命模式一受 到冥冥中的神明、鬼、灵魂世界的浓重渲染。再者,在很大程度上, 这种信仰和仪式表面看没有明显的伦理意涵。正因如此,如果一个人 经历过高级的伦理宗教生活,他会很自然地将中国人看作是一群迷信的 人。那些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首先发现了这种与西方基督教信仰迥异的 情形,并因此将之作为传播福音的最令人信服的正当理由。中国人信 仰是迷信的观点在西方非常普遍,并已经流行了一个多世纪。 在中国,除了到处可见的被西方基督教拒绝承认作为宗教一部分的 巫术势力,还有另一种令人迷惑的现象,那就是取代宗教教义、强大的 神职势力在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是世俗取向的、持不可知论 的儒家传统。在这个传统里,高级士绅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宗教背景 21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的。在中国历史上,多数时间里没有强大的、高度组织性的宗教,也 没有教会与国家之间长期无休止的斗争。儒家的伦理支配着社会价值 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基督教中那种宗教的伦理功能。 像理雅各(Legge)和翟理斯(Giles)那样伟大的西方汉学家,强调了儒 学的不可知论的特征。后代的西方学者受到理雅各和翟理斯的影响, 并通过对中国经典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学者的协助下,逐渐熟悉了中国 文化,但还是将中国社会的宗教置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更疏于对宗教 影响进行全面的解释。因此,布德(Derk Budde)写道: 中国人较多地关心自然和人的世界,而不关心超自然。他 们不是那种把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作为生活中最重要部分的 人。…公元1世纪前,中国没有一个思想家可以称之为宗教 领袖…是一种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而非正式的、有组织的 宗教形态,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精神的基础。) 另外,在脚注里,他较详细地写道: 这并不否认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活跃的时期,…也不是说 中国民众脱离了迷信信仰;对于民俗学者来说,中国是一个值得研 究的宝库。然而,和许多其他国家相比,宗教在中国的确受到轻 视。尤为重要的是,除了在某些短暂的时期儒家有些失势以外, 在抑制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前提下,最近800年来儒学始终保持着在 社会上的支配地位。 现代中国学者在极大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社会非宗教的论点,而这个 观点的先驱梁启超,在20世纪初就论述道: [2]China,ed.by HF.MacMair,Berkeley and Los Angeles,1951,pp.18-2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