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优势视角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它相信个人在遭 遇挫折时会反弹,个人可以克服严重的负面事件,这种抗争的能力就是一种抗逆 力的体现。 增权(Empowerment):优势视角强调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发现和利用他们 的能力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希望,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 量。这一视角强调探求人们内部力量就必须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资源链接提供 机会,抛弃歧视性标签(史柏年,2010)。优势视角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 所以它本身也是一个增权的过程。 成员资格(Membership):在社会工作者的概念里,所有的服务对象都和其 他社会成员一样,都有自己的权利、自尊、尊重和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 的社会需要应该被满足,不公平应该受到重视,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梦想。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来自于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精神病 学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美国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社会支持计划中也推进了社 会支持网络的应用。 个人的社会支持网是指个人可以获得金钱、情感、友谊等各种资源支持的社 会网络,个人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从而维持日 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贺寨平,2000)。社会支持分为有形和无形的支持,有形的 支持包括实物、金钱等,无形的支持一般属于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按照社会支 持提供的主体,社会支持又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正式 的社会支持如政府、组织、社团等提供的支持,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如家人、邻里、 朋友等提供的支持。 社会支持的介入,不但可以减轻压力,还能预防和减少危机的发生,提高人 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前,需要对服务对象的 支持网络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评估,一方面运用现有的社会支持网铭中的资源去解 决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挖掘其潜在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达到助人自助 的目的。 11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优势视角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它相信个人在遭 遇挫折时会反弹,个人可以克服严重的负面事件,这种抗争的能力就是一种抗逆 力的体现。 增权(Empowerment):优势视角强调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发现和利用他们 的能力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希望,整合内外部资源,从而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 量。这一视角强调探求人们内部力量就必须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资源链接提供 机会,抛弃歧视性标签(史柏年,2010)。优势视角强调服务对象能力的提升, 所以它本身也是一个增权的过程。 成员资格(Membership):在社会工作者的概念里,所有的服务对象都和其 他社会成员一样,都有自己的权利、自尊、尊重和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 的社会需要应该被满足,不公平应该受到重视,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梦想。 (三)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来自丁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精神病 学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美国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社会支持计划中也推进了社 会支持网络的应用。 个人的社会支持网是指个人可以获得金钱、情感、友谊等各种资源支持的社 会网络,个人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解决生活巾的问题和危机,从而维持日 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贺寨平,2000)。社会支持分为有形和无形的支持,有形的 支持包括实物、金钱等,无形的支持一般属于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按照社会支 持提供的主体,社会支持又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正式 的社会支持如政府、组织、社团等提供的支持,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如家人、邻里、 朋友等提供的支持。 社会支持的介入,不但可以减轻压力,还能预防和减少危机的发生,提高人 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前,需要对服务对象的 支持网络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评估,一方面运用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资源去解 决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挖掘其潜在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达到助人自助 的目的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重要概念 (一)单亲母亲家庭 从字面上理解,单亲家庭就是指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与子女组成的 家庭。在《婚烟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因夫妻一 方去世或者夫妻离异,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中国大百 科全书》中,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而 在西方,Schlesinger将单亲家庭界定为:由死亡、离异、分居、抛弃或者未婚 所形成,以男性或者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Schlesinger, 1980)。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单亲家庭的定义,本文将单亲母亲家庭界定为,只有 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 活的家庭。 (二)贫困家庭 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成员的收入和经济条件有限,其生活水 平难以达到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生活标准。从程度上,可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 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不能维系基本 生存需要。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者家庭的收入和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基 本生活需要,但却远低于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贫困的内容上,又可以将 其分为狭义的贫困和广义的贫困,狭义贫困通常指物质资料缺乏不能满足社会成 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广义的贫困不但包括物质贫困,还包括社会、文化、心理、 精神等方面的贫困。本文将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贫困家庭。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测量城镇贫因的统一标准。各地政府对城镇贫困人口 的界定,通常是依据当地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即将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于 当地城市最低保障线的人口称作贫困人口。贫困家庭一般是指,家庭成员平均月 收入相对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2013年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 560元。在本文,将贫困家庭定义为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低于560元的家庭。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服务 12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宄 第三章 弟二早 研究设计氕阪Fl 一、重要概念 (一)单亲母亲家庭 从字面上理解,单亲家庭就是指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或者母亲与子女组成的 家庭。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因夫妻一 方去世或者夫妻离异,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中国大百 科全书》中,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而 在西方,Schlesinger将单亲家庭界定为:由死亡、离异、分居、抛弃或者未婚 所形成,以男性或者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Schlesinger, 1980)。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单亲家庭的定义,本文将单亲母亲家庭界定为,只有 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 活的家庭。 (二)贫困家庭 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成员的收入和经济条件有限,其生活水 平难以达到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生活标准。从程度上,可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 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不能维系基本 生存需要。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者家庭的收入和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基 本生活需要,但却远低于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贫困的内容上,又可以将 其分为狭义的贫困和广义的贫困。狭义贫困通常指物质资料缺乏不能满足社会成 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广义的贫困不但包括物质贫困,还包括社会、文化、心理、 精神等方面的贫困。本文将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贫困家庭。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测量城镇贫困的统一标准。各地政府对城镇贫困人口 的界定,通常是依据当地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即将入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于 当地城市最低保障线的人口称作贫困人口。贫困家庭一般是指,家庭成员平均月 收入相对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2013年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 560元。在本文,将贫困家庭定义为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低于560元的家庭。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服务
第三章研究设计 社会工作起源于18至19世纪英美等国家的睦邻友好运动和慈善组织会社。在 英语国家中,社会工作指的是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活动,在有些地区,它 又被称为社会服务。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由于各国社会问题不同,所采取的具体 解决方法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社会工作的具体内涵的阐释也有一些差别,不 过,各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相差不大。社会工作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政策框 架下,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有 困难、有需要的人。1991年我国成立的社会工作者协会是这么定义社会工作的: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社会上的弱 势群体,去预防和解决部分因经济贫困或者适应不良而导致的社会问题:通过个 人、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服务、完普社会功能,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 水平或生活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是一种将社会工作 者、服务对象、问题和资源等链接起来,并有效配合以解决问题的活动。 社会救助,也被称作社会教济或者公共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对社会上遭受困境的弱势群体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需求,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现代社会救助的产生与现代社会 问题的产生是相关联的,18世纪工业革命引起的激烈社会变迁,促进了社会救助 的诞生。社会救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是解决社会问题、建设 和谐社会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 作实施于社会救助服务中,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 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史柏 年,2010)。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服务,一是在社会救助向救助成员提供现金 或实物的同时,向其提供心理辅导、技术培训等非物质服务的叠加式服务:二是 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嵌入在社会救助服务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 法开展社会救助。 2014年2月28日,国务院就《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有关情况举行了新闻 发布会。发布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强调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作用,并 且详细的解释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的五个功能:一促进社会融入、二帮 ①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i=pgDSSfv2xFKNfpcAhKiGHbk7dopgLFbcYBgdsH84JsDr91CPBvGW9x9twfGPOsaV 13
第三章研究设计 社会工作起源于18至19世纪英美等国家的睦邻友好运动和慈善组织会社。在 英语国家中,社会工作指的是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活动,在有些地区,它 又被称为社会服务。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由于各国社会问题不同,所采取的具体 解决方法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社会工作的具体内涵的阐释也有一些差别,不 过,各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相差不大。社会工作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政策框 架下,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有 困难、有需要的人。1991年我国成立的社会工作者协会是这么定义社会工作的: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社会上的弱 势群体,去预防和解决部分因经济贫困或者适应不良而导致的社会问题:通过个 人、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 水平或生活素质,促进社会稳定(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是一种将社会工作 者、服务对象、问题和资源等链接起来,并有效配合以解决问题的活动。 社会救助,也被称作社会救济或者公共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对社会上遭受困境的弱势群体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需求,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o’。现代社会救助的产生与现代社会 问题的产生是相关联的,18世纪工业革命引起的激烈社会变迁,促进了社会救助 的诞生。社会救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是解决社会问题、建设 和谐社会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 作实施于社会救助服务中,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 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史柏 年,2010)。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服务,一是在社会救助向救助成员提供现金 或实物的同时,向其提供心理辅导、技术培训等非物质服务的叠加式服务;二是 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嵌入在社会救助服务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 法开展社会救助。 2014年2月28日,国务院就《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有关情况举行了新闻 发布会。发布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强调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作用,并 且详细的解释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的五个功能:一促进社会融入、二帮 ①百度百科, b丛目;[Zbijk!:&ald女:£Q盟Z!!口&29[EQgQ§§&25EK丝!Q£垒bK!鱼Hb&ZdQQgLEb£!Bgd§d墨4』§Q笪≥££BY鱼巡2E2l堡d鱼£Q§aY 13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助救助对象提升能力、三发挥心理疏导作用、四资源链接功能、五面向服务对象 发挥好宜传和倡导的功能①。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单亲贫困母亲家庭,在实际调查中,以具有深圳市户籍的 单亲母亲家庭为研究对象。共包括八个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 龙岗区、盐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的956户单亲母亲家庭。 在956户单亲母亲家庭中,其中丧偶型单亲母亲308人,占32.2%:离异型 单亲母亲619人,占64.8%:分居型单亲母亲29人,占3%。从单亲母亲年龄分 布来看,21-30岁22人,占总人数的2.3%:31-40岁247人,占25.8%:41-50 岁626人,占65.5%:50岁以上61人,占6.4%。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采用定性访谈法对个案进行交谈,收集有关单亲贫困家庭在经 济、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访谈的对象包括单亲贫困母亲、Y机构的社 会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通过访谈,深入和客观的了解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实 际情况、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单亲贫困母亲对社会工作服 务的评价。 2、文献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选题范围,笔者借助图书馆、中国期刊 网和各类网络文库,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和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类。通过 阅读和分析资料,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 3、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 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 4、数据分析法:通过对深圳市妇联的调研问卷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单亲 贫困母亲家庭的情况和需要。 (三)资料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来自深圳市妇联2012年在深圳市八个行政区所做的调研。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单亲特因妇女、下岗失业妇女和遭遇特殊困难的妇女,本文抽 ④新浪网,《国新办》举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情况发布会》,2014年2月28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40228/134518367329.shtml 14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助救助对象提升能力、三发挥心理疏导作用、四资源链按功能、五面向服务对象 发挥好宣传和倡导的功能∞。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单亲贫困母亲家庭,在实际调查中,以具有深圳市户籍的 单亲母亲家庭为研究对象。共包括八个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 龙岗区、盐田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的956户单亲母亲家庭。 在956户单亲母亲家庭中,其中丧偶型单亲母亲308人,占32.2%;离异型 单亲母亲619人,占64.8%:分居型单亲母亲29人,占3%。从单亲母亲年龄分 布来看,2卜30岁22人,占总人数的2.3%:31—40岁247人,占25.8%;41—50 岁626人,占65.5%;50岁以上61人,占6.4%。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采用定性访谈法对个案进行交谈,收集有关单亲贫困家庭在经 济、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访谈的对象包括单亲贫困母亲、Y机构的社 会工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员。通过访谈,深入和客观的了解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实 际情况、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单亲贫困母亲对社会工作服 务的评价。 2、文献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选题范围,笔者借助图书馆、中国期刊 网和各类网络文库,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和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类。通过 阅读和分析资料,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 3、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 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 4、数据分析法:通过对深圳市妇联的调研问卷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单亲 贫困母亲家庭的情况和需要。 (三)资料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来自深圳市妇联2012年在深圳市八个行政区所做的调研。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单亲特困妇女、下岗失业妇女和遭遇特殊困难的妇女,本文抽 ①新浪网,《国新办》举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情况发布会》,2014年2月28日 t,ttp:llfinanee.sina.c.om.cnlstock/t/20140228/134518367329.shim} 14
第三章研究设计 取了调研资料和数据中的单亲特困妇女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本文以社会需要理论、社会攴持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理论为理论基础,其目的 是为了研究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需要情况,探索社会工作在介入单亲贫困母亲家 庭的社会救助中提供了哪些服务,这些服务是否满足了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需求, 是否提升了单亲贫困母亲的能力,是否促进了其家庭功能的改善。本文以社会工 作介入单亲贫因母亲家庭社会救助的服务实践为研究内容,具体内容包括: (一)单亲贫困母亲家庭存在什么样的需要: (二)单亲贫困家庭目前接受了哪些社会救助服务: (三)社会工作方法如何实施在社会救助服务中: (四)现有的社会救助服务取得的成效如何、存在什么不足: (五)哪些因素影响了现有的社会救助服务成效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15
第三章研究设计 取了调研资料和数据中的单亲特困妇女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本文以社会需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理论为理论基础,其目的 是为了研究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需要情况,探索社会工作在介入单亲贫困母亲家 庭的社会救助中提供了哪些服务,这些服务是否满足了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需求, 是否提升了单亲贫困母亲的能力,是否促进了其家庭功能的改善。本文以社会工 作介入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社会救助的服务实践为研究内容,具体内容包括: (一)单亲贫困母亲家庭存在什么样的需要: (二)单亲贫困家庭目前接受了哪些社会救助服务; (三)社会工作方法如何实施在社会救助服务中; (四)现有的社会救助服务取得的成效如何、存在什么不足; (五)哪些因素影响了现有的社会救助服务成效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