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在欧洲盛行,社会工作者针对“济贫”一词提出了“公共援助”这一概念,后来 又衍生出“社会救助”一词。欧美国家对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其放 在一个较为宏观的框架中加以研究。 首先,对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和救助类型的研究。Eardley通过对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A个国家社 会救助的研究发现,在OECD国家中,社会救助通常只对那些无法自立的申请人提 供物质或现金的帮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保障。他认为,在社会救助中,三种区别 对于社会救助类型的划分十分重要:首先是“贫困状况调查”和“一般的收入调 查”的区别:其次是现金援助和专项救助的区别:最后是给予某一收入水平群体 中的所有成员的救助和给予特定成员(如长者、残障人士)的救助的区别 (Eardley,l996)。Mesa-lago通过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社会救助研究指 出,社会救助不仅包括以收入调查为基础的为弱势群体提供的现金或者实物援助, 也包括不进行家计调查(Means test)的全民福利计划,还包括各种补贴 (Mesa-lago,200l)。Subbarao和Bonner jee等学者根据社会救助计划的性质, 将社会救助分为:一现金救助,二实物救助,三收入生成(income generation program)计划。他们发现,在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依赖一个主要的社会救助 计划,而另一些国家则有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计(Subbarao,.Bonnerjee,1997)。 亚太经合组织分别在1997、1998、1999年对8个成员国的社会救助结构和标准是 否合理、如何预防社会救助体系中带来的懒惰和福利依赖问题、如何将劳动力市 场和社会救助政策实现有效统一进行了研究。 其次,对社会救助体制的研究。Lodemel和Schulte等学者认为社会救助体 制划分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社会救助的领取是否嵌入了社会工作(治疗措施); 二是救助计划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他们将西欧国家的社会救助分成四类:一是制 度型/英国式;二是完全分化型/欧陆式:三是补缺型/北欧式:四是不完全分 化型/拉丁式(Lodemel,Schulte,l992),Braithwaite,Grootaert和Milanovic 在研究转型国家的社会救助体制时,将五个国家(波兰、爱沙尼亚、匈牙利、俄 罗斯、保加利亚)分成三类:一是集中型:二是分散性:三是落后型 (Braithwaite Grootaert,Milanovic,2000). ①以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为主要调查内容的综合性的专门调合。 6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在欧洲盛行,社会工作者针对“济贫”一词提出了“公共援助”这一概念,后来 又衍生出“社会救助”一词。欧美国家对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其放 在一个较为宏观的框架中加以研究。 首先,对社会救助服务对象和救助类型的研究。Eardley通过对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4个国家社 会救助的研究发现,在OECD国家中,社会救助通常只对那些无法自立的申请人提 供物质或现金的帮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保障。他认为,在社会救助中,三种区别 对于社会救助类型的划分十分重要:首先是“贫困状况调查”和“一般的收入调 查”的区别;其次是现金援助和专项救助的区别;最后是给予某一收入水平群体 中的所有成员的救助和给予特定成员(如长者、残障人士)的救助的区别 (Eardley,1996)。Mesa-lago通过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社会救助研究指 出,社会救助不仅包括以收入调查为基础的为弱势群体提供的现金或者实物援助, 也包括不进行家计调查∞(Means test)的全民福利计划,还包括各种补贴 (Mesa—lago,2001)。Subbarao和Bonnerjee等学者根据社会救助计划的性质, 将社会救助分为:一现金救助,二实物救助,三收入生成(income generation program)计划。他们发现,在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依赖一个主要的社会救助 计划,而另一些国家则有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计(Subbarao,Bonnerjee,1997)。 亚太经合组织分别在1997、1998、1999年对8个成员国的社会救助结构和标准是 否合理、如何预防社会救助体系中带来的懒惰和福利依赖问题、如何将劳动力市 场和社会救助政策实现有效统一进行了研究。 其次,对社会救助体制的研究。Lsdemel和Schulte等学者认为社会救助体 制划分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社会救助的领取是否嵌入了社会工作(治疗措施); 二是救助计划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他们将西欧国家的社会救助分成四类:一是制 度型/英国式;二是完全分化型/欧陆式;三是补缺型/北欧式:四是不完全分 化型/拉丁式(Lodemel,Schulte,1992)。Braithwaite,Grootaert和Milanovic 在研究转型国家的社会救助体制时,将五个国家(波兰、爱沙尼亚、匈牙利、俄 罗斯、保加利亚)分成三类:一是集中型:二是分散性;三是落后型 (Braithwaite,Grootaert,Mi lanovic,2000)。 ①以居民家庭收入翻支出为主要调查内容的综台性的专门调查。 6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单亲家庭研究 国内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和 研究理论。其中,人部分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阐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李洪涛在《单亲母亲现状分析》一文中,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了单亲 母亲面临的生活压力、人格蜕变和文化适应困难等“三重背弁”(李洪涛,2000)。 李玲也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八个区非农业人口单亲母亲的调查数据作了深 入的分析,分析发现单亲家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经济贫困、二是职业发展 困难、三是家庭成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四是应对生活突发事件能力较差、 五是子女容易陷入贫困(李玲,2008)。唐文军从需求理论视角分析了单亲母亲 的需要,他认为单亲母亲经济困难需要援助、为人处世渴求宽容、负性情绪需要 宣泄、亲子关系需要调整(唐文军,1999)。王世军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南京市 单亲家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南京市经济贫困的单亲家庭高达57.3%。 而单亲母亲家庭的收入又比单亲父亲家庭的收入低,造成了“单身母亲贫困化” 现象(王世军,2002)。他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体制结构 调整和现行的婚姻法律对单亲家庭的保护不够。徐安琪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上 海市500个双亲家庭和440个单亲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单亲家庭面临 收入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以及社会偏见明显增多等问题。她认为单亲家 庭的贫困是由于经济资源的缺乏,而这种缺乏的劣势则主要体现在就业竞争和经 济收益的弱势(徐安琪,2003)。肖鸿从社会关系资源的角度,分析了单亲家庭 的社会关系资源,他发现单亲母亲离婚之前的社会关系资源相对较丰厚,而离异 以后,社会关系资源则可能会丢失一半(肖鸿,1999)。 2、国内社会散助服务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探讨。 首先,对社会救助服务的内容和救助对象的研究。钟仁耀认为,社会救助的 内容应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和灾害救助(钟 仁耀,2005)。郭万超、董险峰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以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同时还应该包含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 生产救助、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内容(郭万超,董险峰,2004)。柳拯也认为社会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单亲家庭研究 国内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和 研究理论。其中,人部分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阐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李洪涛在《单亲母亲现状分析》一文中,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了单亲 母亲面临的生活压力、人格蜕变和文化适应困难等“三重背弃”(李洪涛,2000)。 李玲也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八个区非农业人口单亲母亲的调查数据作了深 入的分析,分析发现单亲家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经济贫困、二是职业发展 困难、三是家庭成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四是应对生活突发事件能力较差、 五是子女容易陷入贫困(李玲,2008)。唐文军从需求理论视角分析了单亲母亲 的需要,他认为单亲母亲经济困难需要援助、为人处世渴求宽容、负性情绪需要 宣泄、亲子关系需要调整(唐文军,1999)。王世军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南京市 单亲家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南京市经济贫困的单亲家庭高达57.3%。 而单亲母亲家庭的收入又比单亲父亲家庭的收入低,造成了“单身母亲贫困化” 现象(王世军,2002)。他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体制结构 调整和现行的婚姻法律对单亲家庭的保护不够。徐安琪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上 海市500个双亲家庭和440个单亲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单亲家庭面临 收入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以及社会偏见明显增多等问题。她认为单亲家 庭的贫困是由于经济资源的缺乏,而这种缺乏的劣势则主要体现在就业竞争和经 济收益的弱势(徐安琪,2003)。肖鸿从社会关系资源的角度,分析了单亲家庭 的社会关系资源,他发现单亲母亲离婚之前的社会关系资源相对较丰厚,而离异 以后,社会关系资源则可能会丢失一半(肖鸿,1999)。 2、国内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的探讨。 首先,对社会救助服务的内容和救助对象的研究。钟仁耀认为,社会救助的 内容应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和灾害救助(钟 仁耀,2005)。郭万超、董险峰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以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同时还应该包含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 生产救助、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内容(郭万超,董险峰,2004)。柳拯也认为社会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救助的范围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 度等(柳拯,2005)。在社会救助对象方面,陈良瑾和闵宗银认为,社会救助的 对象应包括“三无”人员以及灾民(陈良瑾,1994;闵宗银,2000)。时正新、 廖鸿、张海鹰等学者提出社会救助应以贫困人口为救助对象(时正新,廖鸿,2002; 张海鹰,1993)。 其次,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研究,唐钧认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制 度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他指出,由于救助对象的社会需要不同,一个灵活的 社会救助制度架构是必不可少的(唐钧,2004)。柳拯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救助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救助面窄、、水平低、资金总量投入不足、相关法制 建设落后、部门分割、救助能力较低(柳拯,2005)。关信平指出我国当前的社 会救助制度不仅应借鉴西方以反贫困为主要目标的救助方式,即为贫困者提供就 业机会和各种社会服务,还应注意建立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单亲家庭、流浪儿 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措施(关信平,2003)。 最后,对社会救助方式的研究。杨家宁从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弱势群体的 经济贫困是因为权力和能力的缺乏,所以解决贫困问题应从权力层面入手(杨家 宁,2006)。谭兵则指出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应借鉴港台经验,引入个性化的救 助方式,从而达到消除贫困的目标(谭兵,2005)。 (三)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单亲母亲家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亲家庭的福利依赖, 产生原因,以及对子女的影响方面。而在对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中,主要对社会 救助的内容、救助的对象、社会救助体制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制度 层面对社会救助进行探讨,而对于贫困单亲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实施的成效研究 相对较少,尤其对社会工作介入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实施过程的研 究比较匮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单亲家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逐 年递增。目前,国内对单亲家庭主体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科出发,集中在对单亲 家庭的困境、以及对单亲贫困母亲主体的需要方面的探讨。在对社会救助服务的 研究中,主要探讨了社会救助服务的内容、救助政策、以及救助方式,这些研究 ①无法定义务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人员。 8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救助的范围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 度等(柳拯,2005)。在社会救助对象方面,陈良瑾和闵宗银认为,社会救助的 对象应包括“三无”人员∞以及灾民(陈良瑾,1994;闵宗银,2000)。时正新、 廖鸿、张海鹰等学者提出社会救助应以贫困人VI为救助对象(时正新,廖鸿,2002; 张海鹰,1993)。 其次,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研究,唐钧认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社会保障制 度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他指出,由于救助对象的社会需要不同,一个灵活的 社会救助制度架构是必不可少的(唐钧,2004)。柳拯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救助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救助面窄、、水平低、资金总量投入不足、相关法制 建设落后、部门分割、救助能力较低(柳拯,2005)。关信平指出我国当前的社 会救助制度不仅应借鉴西方以反贫困为主要目标的救助方式,即为贫困者提供就 业机会和各种社会服务,还应注意建立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单亲家庭、流浪儿 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措施(关信平,2003)。 最后,对社会救助方式的研究。杨家宁从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弱势群体的 经济贫困是因为权力和能力的缺乏,所以解决贫困问题应从权力层面入手(杨家 宁,2006)。谭兵则指出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应借鉴港台经验,引入个性化的救 助方式,从而达到消除贫困的目标(谭兵,2005)。 (三)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单亲母亲家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亲家庭的福利依赖, 产生原因,以及对子女的影响方面。而在对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中,主要对社会 救助的内容、救助的对象、社会救助体制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制度 层面对社会救助进行探讨,而对于贫困单亲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实施的成效研究 相对较少,尤其对社会工作介入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实施过程的研 究比较匮乏。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单亲家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逐 年递增。目前,国内对单亲家庭主体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科出发,集中在对单亲 家庭的困境、以及对单亲贫困母亲主体的需要方面的探讨。在对社会救助服务的 研究中,主要探讨了社会救助服务的内容、救助政策、以及救助方式,这些研究 ①无法定义务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人员。 8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很多都是从宏观视角出发,而对于如何多层次的对单亲贫因家庭进行社会救助的 研究则比较少。在现有的对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中,首先主要在实 证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对单亲贫困家庭的物质救助,而对其他发展性的社会救助 服务研究较少,并且缺乏系统的深入探讨:其次,对社会工作如何实施在社会救 助服务的过程中、及现有的服务成效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在实证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需要,以 及社会工作方法如何实施在社会救助服务中,并将详尽的阐释目前的多元化社会 救助服务如何影响和帮助服务对象、社会服务的成效、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二、相关理论 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到一些相 关的社会学流派和理论,本文选取了一部分与单亲贫困母亲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理 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社会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著名的社会需要理论之一。1943年,美国心理学 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从人类动机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需要 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缺失性引起的基本 生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第二类需要是与人的生 长和发展有关的发展性需要,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有另外两种 需要,审美的需要和求知的需要没有被列入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两种 需要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马克思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研究了人类的需要。马克思认为“需要 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1982),人的历史活动产生于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他们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方式不同,人的需要含有社会意 义,而动物没有(彭华民,2009)。特勒等学者认为社会需要理论是当代社会福 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Taylor-Gooby,1980:P1ant,1980)。与社会需要联系在 一起的不仅有社会福利制度提供的需要满足品,还与需要满足物的匮乏也联系在 一起。佛莱认为,在社会福利视角下,社会需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其生命过 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F1eW,1977)。 多伊和高夫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将社会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级需要(Doyal, 9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很多都是从宏观视角出发,而对于如何多层次的对单亲贫困家庭进行社会救助的 研究则比较少。在现有的对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服务的研究中,首先主要在实 证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对单亲贫困家庭的物质救助,而对其他发展性的社会救助 服务研究较少,并且缺乏系统的深入探讨;其次,对社会工作如何实施在社会救 助服务的过程中、及现有的服务成效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在实证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需要,以 及社会工作方法如何实施在社会救助服务中,并将详尽的阐释目前的多元化社会 救助服务如何影响和帮助服务对象、社会服务的成效、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二、相关理论 单亲贫困母亲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到一些相 关的社会学流派和理论,本文选取丫一部分与单亲贫困母亲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理 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社会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著名的社会需要理论之一。1943年,美国心理学 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从人类动机的研宄角度出发,提出了需要 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缺失性引起的基本 生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第二类需要是与人的生 长和发展有关的发展性需要,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有另外两种 需要,审美的需要和求知的需要没有被列入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两种 需要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马克思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研究了人类的需要。马克思认为“需要 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1982),人的历史活动产生于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他们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方式不同,人的需要含有社会意 义,而动物没有(彭华民,2009)。特勒等学者认为社会需要理论是当代社会福 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Taylor—Gooby,1980:Plant,1980)。与社会需要联系在 一起的不仅有社会福利制度提供的需要满足品,还与需要满足物的匮乏也联系在 一起。佛莱认为,在社会福利视角下,社会需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其生命过 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Fl ew,1977)。 多伊和高夫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将社会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中级需要(Doyal, 9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Gough,1991)。步瑞德山也从福利视角出发,将需要分为四种:感觉性需要、表 达性需要、规范性需要和比较性需要(Bradshaw,l972)。吉尔和斯皮克则强调 社会福利应该由国家来安排运作,通过社会福利这个制度手段来提供社会需要满 足物(Gil,1992:Spicker,1995)。 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其缺乏状态将损害人的生命意义。社会福利 视角下的社会需要不仅包括衣食住行,还包括人类为了生存和福祉的生理、心理、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彭华民认为理性的福利制度应该提供了满足弱势群体 的资源,并且通过社会福利行动项目来增强社会成员的能力,减少其社会生活的 障碍和实现社会成员的权利(彭华民,2009)。 单亲贫困母亲作为社会中的公民,有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并且有权利获得 社会福利保障。基于需求理论,单亲贫困母亲感觉到的最重要的需要有基本生存 的需要、社会参与和发展的需要。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首先由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一书中提出。它是一种关注人的 内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优势视角强调人类内在的力量和智慧,通过挖漏案 主自身的资源、运用自身的优势,去解决问题。这一视角相信任何个人、家庭和 团体都有自己特定的优势,都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不利的处境,其关注点在于 案主的优势和潜能。优势视角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视角,它不同于传统社会工 作的问题病理模式孤立或者专注于问题,而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服务对 象、他们的环境以及现状(史柏年,2010)。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 中,改变的重要资源应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其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和 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问题和症状。Saleebey认为,体验、个人品德、天 赋、疾病和社区资源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优势。创伤、疾病、 虐待可能是伤害,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因为人们在创伤、 疾病、困惑之中抗争时,能够从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获益,人们在经历危 难和痛苦之后可能伴随成长。优势视角基于以下几个信念: “抗逆力”(Resilience):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核心,是社会工作领域理论 与实务研究的热点问题。抗逆力是个人面对困境而抗争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视作 10
城市单亲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服务研究 Gough,1991)。步瑞德山也从福利视角出发,将需要分为四种:感觉性需要、表 达性需要、规范性需要和比较性需要(Bradshaw,1972)。吉尔和斯皮克则强调 社会福利应该由国家来安排运作,通过社会福利这个制度手段来提供社会需要满 足物(Gil,1992;Spicker,1995)。 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其缺乏状态将损害人的生命意义。社会福利 视角下的社会需要不仅包括衣食住行,还包括人类为了生存和福祉的生理、心理、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彭华民认为理性的福利制度应该提供了满足弱势群体 的资源,并且通过社会福利行动项目来增强社会成员的能力,减少其社会生活的 障碍和实现社会成员的权利(彭华民,2009)。 单亲贫困母亲作为社会中的公民,有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并且有权利获得 社会福利保障。基于需求理论,单亲贫困母亲感觉到的最重要的需要有基本生存 的需要、社会参与和发展的需要。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SLrength Perspective)首先由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一书中提出。它是一种关注人的 内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优势视角强调人类内在的力量和智慧,通过挖掘案 主自身的资源、运用自身的优势,去解决问题。这一视角相信任何个人、家庭和 团体都有自己特定的优势,都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不利的处境,其关注点在于 案主的优势和潜能。优势视角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视角,它不同于传统社会工 作的问题病理模式孤立或者专注于问题.而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服务对 象、他们的环境以及现状(史柏年,2010)。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 中,改变的重要资源应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其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和 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问题和症状。Saleebey认为,体验、个人品德、天 赋、疾病和社区资源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优势。创伤、疾病、 虐待可能是伤害,但在一定的条件F也司‘能成为挑战和机遇,因为人们在创伤、 疾病、困惑之中抗争时,能够从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获益,人们在经历危 难和痛苦之后可能伴随成长。优势视角基于以下几个信念: “抗逆力”(Resilience):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核心,是社会工作领域理论 与实务研究的热点问题。抗逆力是个人面对困境而抗争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