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或在高温下投放含水物质(如马铃薯等)来使玻璃液沸腾搅拌。 (5)压力与气氛。高压或真空均有利澄清。气氛组成或压力保持稳 定是很重要的,否则会破坏已建立的平衡状态,不利于玻璃液的澄清。 (6)澄清剂的使用条件和气体作用。它们在合适的使用条件下, 才能发挥澄清作用。具体作用各不相同,在高温下会分解或挥发。由于 澄清剂生成的气体和气泡中原有气体的共同析出,会增大气泡的直径, 加速气泡的上升。这些气泡的上升又使小气泡跟着升上来,并把一部分 小气泡带出来,加速了澄清过程。 5.1.3.5澄清剂的作月机型 A变价氧化物类澄清剂 这类澄清剂有AsO1、SbzO、CcO2、MnO,等,往往是氧化剂, 通过分解放氧并扩散而渗入气泡或核泡中使它们长大而排除:或者在 定温度下吸收或化合气泡中气体,使气泡减小到临界泡径以下而消失, 其中以As2O3和b,O3最为常用。AsO3的澄清作用明显,As2O3的澄 清机理,主要是同时加有的硝酸盐(KNO,或NaNO)加热至8O0C时 放出氧气,As2O,即与放出的O2反应生成A2O5。即溶化早期砷从三价 变为五价,在800C和1200℃之间,绝大多数砷在玻璃中以As0,存在: 当温度高于1200℃时,As0,又重新分解为砷和As2O,并放出氧气,又 由五价变到三价。玻璃液加热的温度越高和时间越长,还原为三价砷的 反应越完全,这时玻璃液将为O2所过饱和。由于产生一个新气泡需要 大的表血能,所以O2将扩散进入到周围已经存在的气泡中去,降低气 泡内其他气休的分压,使气泡扩胀上浮排出。以上反应可表示为: 800℃时:2KNO3→2KNO2+O2↑ As0+02→A30 5As203→2As2+3As205 1200℃或以上时:As05→As203+02↑ 2As2+302→2As20 B卤化物类澄清剂 这类澄清剂有氟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它们以不同方式 降低熔体黏度,熔制硬质硼硅酸盐玻璃时,是非常有效的澄清剂。工业 11
上常用的是氟化物和氯化物,虽然溴化物和碘化物的澄清作用比氯化物 强烈得多,但由于它们昂贵而不采用。例如,氟化物在熔体中,是以形 成[F©F无色基团,与Si生成挥发物SP、断裂玻璃结构而起澄清作 用,如下所示: Na" =Si-0-Si=+NaF-=Si-0+F-Si= 另外,氯化物在熔体中是以形成F©C1]挥发物和它自身的挥发而起 澄清作用。 C硫酸盐类澄清剂 在生产中常用,分解后得O2和$02,对气泡的长大与溶解起着重 要作用。例如,硫酸钠(即芒硝,Na2SO4)是广泛用于制造瓶罐玻璃、 窗用玻璃和其他钠钙玻璃制品的有效澄清剂,如图5-27所示。试验证 明,不仅芒硝而且其他金属的硫酸盐均起相似的作用。等量的BaSO 和NH)2S02其作用相近,后者对窗玻璃的澄清作用如图5-28所示。所 有的硫酸盐,也即Na2SO4、KSO4、ZnSO4、SrSO4、CaSO4、BaSO4、 PbSO4、A1z(SO在钠钙玻璃中的作用机理均相同。硫酸盐的澄清作用 不同于AsO3和SzO,与玻璃的熔化温度密切相关。低温熔化时,SO: 对玻璃液的澄清过程几乎无影响。温度愈高,它的澄清作用愈明显。在 1400-1500℃时,能充分显示其澄清作用,如图5-29所示。用芒硝为澄 清剂,在高温时放出SO3或SO2,其反应主要如下: 高温下:2803一2S02+02 由于窑内气氛总有C0:S0,+C0一S02+C02 在芒硝配合料中加有炭粉:2S0,十C→2S02十C02 在玻璃液内有NaS:3SO+NazS→Na0+4SO2 5.1.4玻璃液的均化 玻璃液的均化过程在玻璃形成时即已开始,在澄清过程后期,与澄 清一起进行和完成。均化作用就是消除玻璃液中的条纹和其他不均体, 使玻璃液各部分在化学组成上达到顶期的均匀一致。 5.1.4.1化学丝成不均体 玻璃液的均化应该包括化学组成上的均匀和温度场内的均匀,这里 12
主要指前者。在玻璃形成阶段结束后,由于各种原因会使玻璃液中带有 与主体玻璃液化学组成不同的不均体。条纹是一种化学组成与玻璃液主 体不同的线条状透明夹杂物,在玻璃形成过程中生成,并存在于玻璃熔 体中:耐火材料被侵蚀或某些组分的挥发也可能生成一些不均匀体。由 于主体玻璃与不均体两者的性质不同,这将对制品产生不利的影响。 5.1.42均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玻璃液均化过程主要是由于分子扩散运动,与下列因素有关:表面 张力、扩散、玻璃液的热对流、成型流、机械搅拌和鼓泡搅拌。 A表面张力 熔体表面张力的大小,对玻璃液均化的难易,比黏度更具有决定的 意义。表面张力大的条纹和不均匀体,即使受到剪力也很难仲长,当然 消失也比较困难。因而熔体具有低的表面张力有助于均化。 B扩散 由于扩散速率低于溶解速率,所以玻璃液的均化速率实际上取决于 扩散速率,而扩散速率取决于物质的扩散系数、两扩散相的接触面积与 两相的浓度差。熔体中组分的浓度差引起分子扩散,使玻璃液中某组分 浓度较高部分,向该组分浓度较低的其他部分转移,以达到玻璃液的均 化。一般降低黏度可由提高温度来实现,但又受制于耐火材料的质量。 C玻璃液的对流 由于玻璃液不同部位存在温差形成玻璃液的热对流,以及成型生产 引起玻璃液的流动,都会起一定的搅拌作用。在流动的玻璃液中进行打 散要比在静止的玻璃液中快几十万倍,因前者不仅增加了扩散的面积, 而且会增加浓度的梯度,加强了分子的扩散,这比延长玻璃液在高温下 停留的时间效果大得多。玻璃液流为层流,速率较小,实际均化作用缓 慢。同时机械搅拌与鼓泡过程中将促使玻璃液将产生强制流动,且各流 层间的速率并不一致,所产生的速率梯度导致不均体的拉长,从而增加 两扩散相的接触血积,如图5-30所示
马=U+4 国530不均体在流体速率梯度层中的 拉伸变化 D机械搅拌 a不均体在流动液相中的扩散 其均化速率远高于静止相中的扩散均化速率。因为后者的扩散均化 的动力只是分子的热运动,而前者附加了由速率梯度所造成的拉仲力。 b坩埚窑上的机械搅拌 熔制均匀度要求很高的光学玻璃及技术玻璃时,经常采用机械搅 拌,以利于互相扩散。用于光学玻璃生产中开口坩埚上的机械搅拌器常 用的有螺旋型和指型两种。 图5-32螺旋搅拌器的力的分解和液流状态 图5-33指型搅拌器周围液体的流动状态 c池窑上的机械搅拌 搅拌点在供料槽或卡脖口并呈一字排列,另外在通路处可再增设 对搅拌器,这样熔窑生产能力可提高10%。通常在供料槽内采用一个 或多个搅拌器组成的搅拌装置,安设在合适部位进行连续搅拌。搅拌器 有桨叶式、螺旋型等多种。 E鼓泡搅拌 现代玻璃池窑玻璃液面的生产流大大加强,减弱了液流的热循环。 同时现代池窑加强了保温指施,使热损失减少。但池壁绝热后,玻璃液 在深度上的温度差减少,也使对流减弱。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各种措施中, 最简单、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鼓泡搅拌澄清。 5.1.5玻璃液的冷却 玻璃液的冷却是玻璃熔制的最后阶段,其作用是为了将玻璃液的黏 14
度增高到成型制品所需的范围。 在降温冷却阶段有两个因素会蟛响玻璃的产量和质量,即玻璃液的 热均匀程度和是否产生二次气泡。玻璃液冷却过程中,不同位置玻璃液 之间多少总会存在一定的温差,即存在热不均匀性,当其超过某一范围 时,会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在玻璃液冷却阶段,温度降低、炉气气氛 及分压改变,可能破坏澄清时已建立的气液相之间的平衡,则在已澄清 好的玻璃液中,有时又会出现小气泡,称为二次气泡(也称再生泡或灰 泡),其特点是直径小(一般小于0.1mm、数量多(每立方厘米玻璃中 可达几「个气泡)、分布均,一旦形成则很难再消除,严重影响产品质 量。因此在冷却过程中要特别防止二次气泡的发生。 根据对二次气泡产生机理的研究,归纳起来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 点。 A碳酸盐或硫酸盐的继续分解 (1)在冷却时和炉气改变情况下,可能达到碳酸盐和硫酸盐完全分 解的条件,CO2和SO2析出形城很多小气泡。在已澄清的玻璃液中往往 残留有硫酸盐。这些硫酸盐可能来自配合料中的芒硝,或是炉气中的 SO2、O2与碱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结果: Na0+S02+1/202Nas0. (2)当炉中存在还原气氛时,亦能使硫酸盐产生热分解而析出 次气泡: S0,2+C0÷S0,2+C0: S0,2+Si02台Si02+S02 (3)玻璃流股间的化学反应。当一股含有硫化物的还原性玻璃流 与一股含有硫酸盐的氧化性玻璃流相遇时,由于生成更易分解的亚硫酸 盐而可能生成SO2的二次气泡。 S2+3S02台4S0,2 S0,2+Si02÷Si0,2+S02 B含钡玻璃在高温和降温时易生气泡 在钡玻璃,尤其是含钡光学玻璃中,由于部分Ba0在高温下被氧 化为BaO2,反应为吸热。当温度降低时,BaO2又分解放出O2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