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3·山东卷】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 写在答题卡和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 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怍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1卷(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1.[A]【2013·山东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o)戛然(jia)佝偻病(gou)自怨自艾(yi) B.降服( xiang)惊诧(cha)超负荷(he)流水淙淙(zong) C.奇葩(pa)胴体(tong)拗口令(do)三缄其口(jidn) D.称职(chen)谄媚(chan)一刹那(sha)良莠不齐(you)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B,降(xing)服,流水淙淙(cong);C, 胴(dng)体;D,一刹(cha)那 2.[B]【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 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一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胜地”,改为“圣地”:B,“故有 领土”,改为“固有领土”:D,“箭拔弩张”,改为“剑拔弩张”。 [D]【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 1 - 语文【2013·山东卷】 本试卷分第 1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 写在答题卡和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 1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 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怍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 1 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A] 【2013•山东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 戛.然(jiá) 佝.偻病(gōu) 自怨自艾.(yì) B.降.服(xiáng) 惊诧.(chà) 超负荷.(hè) 流水淙淙.(zōng) C.奇葩.(pā) 胴.体(tóng) 拗.口令(ào) 三缄.其口(jiān) D.称.职(chèn) 谄.媚(chǎn) 一刹.那(shà) 良莠.不齐(yǒu)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B,降(xiáng)服,流水淙淙(cóng);C, 胴(dòng)体;D,一刹(chà)那 2. [B] 【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 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胜地”,改为“圣地”;B,“故有 领土”,改为“固有领土”; D,“箭拔弩张”,改为“剑拔弩张”。 3. [D] 【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 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显然与语境相悖:C,如坐春风,像沐浴在春风中,比喻所受教诲深 深受益,句中望文生义:D,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力量对立的局势,文中只涉及两方 4.[C]【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 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实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 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 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 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并列成分共分三个大层次,所以标点改为“京 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以此区分并列关系的内部层次: C,整体没有疑问的语气,所以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D,要解释的部分必须紧跟被解释的内 容,位置要恰当,故改为“腹白(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很小”。 5.[E]【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 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 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 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 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歧义:B,“对于”多余,属于成分赘余语病:D,“当 今的世界……是…的时代”,主宾搭配不当,可以把主语改为“当今时代”。 二、[N]【2013山东卷】(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 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
- 2 -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 ....,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 ....,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 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显然与语境相悖;C,如坐春风,像沐浴在春风中,比喻所受教诲深 深受益,句中望文生义;D,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力量对立的局势,文中只涉及两方。 4. [C] 【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 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实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 1902 年在日本横滨创 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 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 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并列成分共分三个大层次,所以标点改为“京 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以此区分并列关系的内部层次; C,整体没有疑问的语气,所以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D,要解释的部分必须紧跟被解释的内 容,位置要恰当,故改为“腹白(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很小”。 5. [E]【2013•山东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 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 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 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 —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歧义;B,“对于”多余,属于成分赘余语病; D,“当 今的世界……是……的时代”,主宾搭配不当,可以把主语改为“当今时代”。 二、[N] 【2013•山东卷】(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 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
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 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 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 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 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睛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 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淸晖中浮动 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 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 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 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 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 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 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 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 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 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 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静寒境界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无法将龌齪的世界改变为“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太过夸张,但是可以在龌齪的世界里为人 们提供绝对宁静的精神世界:B,“全部内容”错,太绝对,艺术追求的内容很多,非此一种, 原文也没有根据:C,“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错,原文有“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 “本”是指根本,而非本来面目,也不能还原,只能展示世界之本。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答案】D
- 3 - 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 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 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 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 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 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 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 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 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 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 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 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 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 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 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 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 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6.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静寒境界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无法将龌龊的世界改变为“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太过夸张,但是可以在龌龊的世界里为人 们提供绝对宁静的精神世界;B,“全部内容”错,太绝对,艺术追求的内容很多,非此一种, 原文也没有根据;C, “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错,原文有“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 “本”是指根本,而非本来面目,也不能还原,只能展示世界之本。 7.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原句“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 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而题干中直接肯定了空虚和死寂:文 中原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就更加明确了这一句完全是 误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以及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B,引用文 嘉题画诗的目的并不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而是论证本段中心句,也就是 开头的“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以静观动,动静相宜 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 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绘画只能是视觉艺术:D,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 程度上就是空之寒”,题干去掉了状语太绝对。 三、[K]【2013山东卷】(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 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 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 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 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 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 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 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 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 相娱。君喈°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土,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 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 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 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菱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 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 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 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 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 4 -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中原句“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 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而题干中直接肯定了空虚和死寂;文 中原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就更加明确了这一句完全是 误解。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以及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B,引用文 嘉题画诗的目的并不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而是论证本段中心句,也就是 开头的“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以静观动,动静相宜,……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 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绘画只能是视觉艺术;D,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 程度上就是空之寒”,题干去掉了状语太绝对。 三、[K] 【2013•山东卷】(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 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 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 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 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 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 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 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 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 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 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 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 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 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 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 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 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 qiong):一种竹杖。②喈(je):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处“秀”字为名词,不是动词 “开花”:“竞秀献状”为并列式词组,“状”为名词,“秀”也应该是:主语又是山峰,也 不可能是“开花”。秀,指山峰之秀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字意义分别为“因 此”、“趁机”,一个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一个是是副词:B,“于”字意义分别为介词“在”、 “比”:C,“而”字第一个为表承接关系,可不译:第二个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或“却” D,两个“乃”字都表示逆转相背的关系,可意为“竟”或“却”。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②句的主语是松上的薜萝;③句的主语是几百里 外的闽中嘉树:⑤句的主语是章君,此句描写章君的行为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 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 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 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 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中写的很清楚 因为看松庵正南方可看到其他三个方向的美景,又因为此处开阔、明洁、净爽,可以在此处 弹琴、下棋、饮酒,于是盖了环中亭,而非指其他二亭
- 5 -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茹:吃 ...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处“秀”字为名词,不是动词 “开花”; “ 竞秀献状”为并列式词组,“状”为名词,“秀”也应该是;主语又是山峰,也 不可能是“开花”。秀,指山峰之秀美。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字意义分别为“因 此”、“趁机”,一个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一个是是副词;B,“于”字意义分别为介词“在”、 “比”;C,“而”字第一个为表承接关系,可不译;第二个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或“却”; D,两个“乃”字都表示逆转相背的关系,可意为“竟”或“却”。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②句的主语是松上的薜萝;③句的主语是几百里 外的闽中嘉树;⑤句的主语是章君,此句描写章君的行为。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 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 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 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 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中写的很清楚, 因为看松庵正南方可看到其他三个方向的美景,又因为此处开阔、明洁、净爽,可以在此处 弹琴、下棋、饮酒,于是盖了环中亭,而非指其他二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