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香第月明 多重课程实施模式中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杨宗友2,夏思永2 (1.重庆交通大学体有部,重庆400074:2.西南大学体有学院,重庆400700 程实施,而不同的课想实施模式可以在情无声息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所以,各饭学校要做好课程设计与课程 实弛,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指手与师资队伍墙养,从而在多重深程实苑模式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有械心素养;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体育课程:课程实选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款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905-0111-05 D0:10.13830听.cnki.cn44-1129/g8.2019.05.025 Research on Multi-courses Teaching Models in Cultivating Key Competences of Sports YANG Zong you'2.XIA Si-yong" nt of n gin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 400074.China o ical Eduatimn.So UnirirChomins 400700) .China t is the ability and the is the core of curriculum i ntation Howeser different curriculum im ntation mode can cultivate students'cor petence differently in silence.Therefore,schools at all level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imple- mentation.At the same time.students'learning guidance and teachers'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core physical education accomplish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multiple courses Key words:Sports core quality:Soeialist core value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ode 全球课程改革经历 标”再到“核心 裸程是学生学习 技能 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载体,也是培 2016年0日13日。 模式众多. 有核 春研成跟”开启了新一龄理程其核,心若这容 实都会与不同核心素养发生链接。因此,本研究以本文特 的各种课改革究加火如装。普通中小学新有相负了德有 (JwH,AE,)五种课程实施模式为课程实施框架,结合赵风 智有、体有,美有和劳动教有等多个方面的教有任务,通常都开 霞的体有核心素养结构框架,分析了学生体有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语文数学、品德、社会音乐、体有等多种学科深程。各个 课程实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当代体育核心煮养培养的 科有其独特性与重要性,也都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其中,体育 程改革策略。 5-),男,四川射洪人在读博士,讲师 通讯作者:夏思水(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C)1994-2019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多重课程实施模式中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杨宗友1,2 ,夏思永2 ( 1.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重庆 400074; 2.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700) 摘 要: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指导性纲领。中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关照下 “人与工具、个人发展、个人与社会”三个领域内体育能力与素质的外在表征。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课 程实施,而不同的课程实施模式可以在悄无声息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所以,各级学校要做好课程设计与课程 实施,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指导与师资队伍培养,从而在多重课程实施模式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体育核心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育课程; 课程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323X( 2019) 05 - 0111 - 05 收稿日期: 2019 - 05 - 22 作者简介: 杨宗友( 1985 - ) ,男,四川射洪人,在读博士,讲师 通讯作者: 夏思永( 1956 - )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学校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体育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2016CTY013)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编 号: 2015 - GX - 021) Research on Multi - courses Teaching Models in Cultivating Key Competences of Sports YANG Zong - you1. 2 ,XIA Si - yong 2 (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0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reform of the new courses. Chinese student sports literacy is the core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under the care of people with the tools,personal development,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sports abil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three areas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 key to cultivate students' Sports literacy is the core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However,differ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ode can cultivate students'core competence differently in silence. Therefore,schools at all level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t the same time,students' learning guidance and teachers'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physical education accomplish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multiple courses. Key words: Sports core quality; Socialist core valu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odel 全球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 素养”的转变,这种变迁也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 变[1]。2016 年 9 月 13 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研究成果”,开启了新一轮课程改革[2],基于核心素养培育 的各种课程改革研究如火如荼。普通中小学教育担负了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教育任务,通常都开 设语文、数学、品德、社会、音乐、体育等多种学科课程。各个学 科有其独特性与重要性,也都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其中,体育 课程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载体,也是培 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3]。只不过,体育课程的实施 模式众多,体育核心素养的结构框架相当复杂,每一种课程的 实施都会与不同核心素养发生链接。因此,本研究以杰文特 ( Jewett,A. E. ) 五种课程实施模式为课程实施框架,结合赵凤 霞的体育核心素养结构框架,分析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 课程实施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当代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 课程改革策略。 111 第 39 卷 第 5 期 2019 年 9 月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Vol. 39 No. 5 Sept. 2019 DOI:10.13830/j.cnki.cn44-1129/g8.2019.05.025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39卷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课程实施 合闭。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体有核心素养框架是赵凤霞提出 的“鱼骨模型”,如图2所示。 体有课程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载 体,是体有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本 网田网图 木之源。但是,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链接 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是课程实能。所以,体育课程, 果程实施与体有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体有依心素——误程实施体育课程 「让取空量 图1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课程实施的关系简 如图1所示,尽管现实中,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课程 图2体有核心素养的鱼骨模式”(引自:赵凤醒,2017) 实施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但是通过袖象和变量控制的数学思 想,我们可以得到图1的关系模式。其中,体育核心素养是输 显而易见“鱼骨模型”把体有核心素养分解成为了三个大 出变量,也可算是因变量,但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这可变量 的测量结构尚不确定。课程实施是过程变量,相对较确定。体 发民增地主题包括体育技能麦装体育健击麦关,体有本府去 有课程的内容则是输入变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确定的因 养和体有精神素养:人与社会模块则主要包括体有公共服务 体育文化传承和体有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当然,基于各个模块 过控制:学校体育深实施的理论式分 的各个锥度,还可以细分为场地利用、器材利用、公平竞争、团 因为课程实的 式选 结合作等多个三级维度 程也就 是学生 在体课程领域, 与 CD)在1985年就提出了体有课程的五 个值取向 分别品 我Self actualization)社合建Social reconstruction)生 器数全四。所以体直枝活与素秀能整习教师 态整合(Ecological integration)4,基于这五种取向,Jewett,A 的互动关系。然而,这种互动关系并不是数理逻辑上的 E在1989.年提出了体有课程的实施模式(The Curriculun 应。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体有核心素养的 oxes%in Physical Education,这五种课程模式分别为运动敦有 内涵与结构相对复杂,要培养 个人全方位的体育核心素养实 模式(model)、动作分析模式(Action ana 一模式为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因为 mode),体能模式(Physical fitess model、发展模式(Develop 如果只使用 教学,无论 用 有核心素养。 ation m 了莫列 果有课程 这五种课程实施模式对体有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全而而有 效的过程控制。 1.2目标分解:中国学生的体育械心素养钻狗转化 目前,我国客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框架都尚未定型.一直处 于争议和建构的阶段。在学生体有核心素养框架结构建构方 面,有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 图3体育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的分析框架 价值观为导同,体现体有学科本质特点及价值功能,实现体 会的相互促进及和谐发展 。将核心素养划分为 )作用 112 (C)1994-019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e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enki.net
1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课程实施 体育课程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内容载 体,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本 木之源。但是,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链接 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键则是课程实施。所以,体育课程、 课程实施与体育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课程实施的关系简 如图 1 所示,尽管现实中,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课程 实施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但是通过抽象和变量控制的数学思 想,我们可以得到图 1 的关系模式。其中,体育核心素养是输 出变量,也可算是因变量,但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这可变量 的测量结构尚不确定。课程实施是过程变量,相对较确定。体 育课程的内容则是输入变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确定的因 素。 1. 1 过程控制: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理论模式分析 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的模式选择, 因为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控制。 在体育课程领域,Jewett、拜恩( Bain,L. L. ) 和恩尼斯( Ennis, C. D. ) 在 1985 年就提出了体育课程的五个价值取向,分别是 学科精熟( Discipline mastery) 、学习历程( Learning process) 、自 我实现( Self actualization) 、社会重建( Social reconstruction) 、生 态整合( Ecological integration) [4]。基于这五种取向,Jewett,A. E. 在 1989 年提出了体育课程的实施模式 (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 ,这五种课程模式分别为运动教育 模式( Sports education model) 、动 作 分 析 模 式( Action analysis model) 、体能模式( Physical fitness model) 、发展模式( Development model) 和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模式( Civic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odel) [5]。这五种课程实施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奠定 了体育课程的实施结构,其中,运动教育模式属于“做中学”的 课程实施,动作分析模式属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体 能模式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课程实施,发展模式是“因材施 教”的课程实施,公民教育模式则是“立德树人”的培养模式。 这五种课程实施模式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全面而有 效的过程控制。 1. 2 目标分解: 中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结构转化 目前,我国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框架都尚未定型,一直处 于争议和建构的阶段。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结构建构方 面,有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导向,体现体育学科本质特点及价值功能,实现体育 本体、人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及和谐发展[6]。将核心素养划分为 “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工具”3 个方面,将 3 者关系相互融 合、相互促进,层层递进,使人的发展和社会满足得到完满契 合[7]。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体育核心素养框架是赵凤霞提出 的“鱼骨模型”,如图 2 所示。 图 2 体育核心素养的“鱼骨模式”( 引自: 赵凤霞,2017) 显而易见,“鱼骨模型”把体育核心素养分解成为了三个大 类的 11 个方面,其中,人与工具模块,主要包括体育工具素养、 体育信息素养、体育沟通与合作素养、体育知识素养; 人与自身 发展模块主要包括体育技能素养、体育健康素养、体育态度素 养和体育精神素养; 人与社会模块则主要包括体育公共服务、 体育文化传承和体育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当然,基于各个模块 的各个维度,还可以细分为场地利用、器材利用、公平竞争、团 结合作等多个三级维度。 1. 3 体育课程实施与核心素养框架耦合: 一个分析的框架 课程实施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同样的道理, 核心素养本身还会影响课程实施,一方面,核心素养为课程内 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 课堂教学[8]。所以,体育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之间是一种双向 的互动关系。然而,这种互动关系并不是数理逻辑上的一一对 应。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现实的问题就是体育核心素养的 内涵与结构相对复杂,要培养一个人全方位的体育核心素养实 难以狭隘于一种领域或单一模式为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因为 如果只使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均无法 保证学生在该运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9]。所以必须要通过综 合性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而从课程实施的 图 3 体育核心素养与课程实施的分析框架 注: ①H1,H1 - 1,H1 - 1 - N 表示体育核心素养的层次级别; ②课程 实施模式与各种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实线,也可能是虚线, 表示某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对该核心素养的直接( 实线) 或间接( 虚 线) 作用。 11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 39 卷
广州体有学院学报第39 角度来说,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可以培养多种核心素养。当然也 技巧的获得.远动技能的发展等州。动作分析式是根据 可以只重占这养一种核心,素养乃至平某此时候不能古接的培 作的过程结构分析课程中学合应用分析动作结构来解决动作 养某一种具体的体有核心者养。所以,总结体有核心素养 学习问题.并发展动作技巧。相对的.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动 与课程实施两个系统之何的关系,可以得到简易的分析框架如 作结构素养,来满足学生学习,使其有整合性的动作发展技巧 图3所示, 动作分析模式的概念在于动作的过程里,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动 2在五种课程实施模式中培育体有核心素养 作过程,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限程哲学 透过动作分析模 心培养学生解析品格与良好行为态度举例如下 体有课程是体有核心素养从上体有课实 作分析 的 学生可以 教百模式出发,结合赵风霞的体有核心素养结构框架,可以 发现,体有核心素养培养的多维路径就是课程实施多种模式。 学生,发展出的能力除了理解动作结构外,并能欣赏自己或他 2】运动教育模武"做中学”的课程实边 人的身体能力,进而学习运用诚挚、简单的言语来赞美自己 运动敦有模式以运动赛季,团队小组,正式比赛,赛事记 同伴 录、庆视活动等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山,Siedentop认为,基于运 22.2 感恩与激励 动赛事的体有课程模式, 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 教师在此模式中扮流演辅导的角色,在教学历程中引导、技 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字生的团 队合作 于更高层次的动 支巧比赛规则 用过去的经验 到 的结 发学生在沙有 工作用 学生依自己的意愿组织联队是运动教有樱式中的特色。 在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中,学生一起分工、合作,进而发挥组织 此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分析动作且能运用动作模式的知识 最大效益「四,学生对自己的闭队创建到满意,教师适时教导 概念应用于各种运动动作中,协助学牛与其他领域的学科发烟 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热爱团 出统合连结作用。在日常生话里造遇问题时,运用经验及知识 队、学会合作的精 去米了解向题的本,辅以科学的工具有效率及系统方式 21. 公平竞争意识的培 析并从中选择处理因应方案,面非漠视问题或自怨自艾的 式在 中排 1进 建康的身体机能 的 东如心肿耐力、肌力、肌 争,所以运动教有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 价伯可加动作巧持熟、建立本人运动的生活与发心 2.1.3尊重他人的素养 项的体能知识。体能模式培养学生提高品格体能与良好行为 克赛期问队友们一起拟定比赛策略和技术,再经由沟通时 态度举例如下 论,对比赛有更深的认知与了解,技术也进 步得到发展·教 23.1 学习自我管理 师透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逍“聆听与尊重 包容与按钠号 体能课程教学中,教授学生检视自身体能状况,并介绍与 正的社会动 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有利于培 提 本能活动,学生 好生且用 214 现,学生被教导如何去做有效的决定和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 23,2健康的心星 面老在理程上粉流指导的角鱼,创造提升学生休能、能 体能模式能浅学生体能状况,带来健康的生活方式。健 及情意发据的环墙,使凳牛成为 一位成功的坛动参与者,责任 康的生活状态带来的价值会影响其个人正向的人格特质表现】 分担与积极参与模式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 如:个人价值观、个人荣誉感,家庭生活价值观,家庭成员的互 培 相关林,正确的社会价值现等,以培养完关的个人品格。 2.2 动作分析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 接受目我、挑战自我 生改善并维持健康的 活 目标,在 方法 动作过程的分析,动 省 C)1994-2019 China 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p www.cnki.ne
角度来说,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可以培养多种核心素养,当然也 可以只重点培养一种核心素养,乃至于某些时候不能直接的培 养某一种具体的体育核心素养[10]。所以,总结体育核心素养 与课程实施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简易的分析框架如 图 3 所示。 2 在五种课程实施模式中培育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课程是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载体,体育课程实施 则是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从 Jewett 体育课程实施 的运动教育模式、动作分析模式、体能模式、发展模式和公民教 育教育模式出发,结合赵凤霞的体育核心素养结构框架,可以 发现,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多维路径就是课程实施多种模式。 2. 1 运动教育模式: “做中学”的课程实施 运动教育模式以运动赛季、团队小组、正式比赛、赛事记 录、庆祝活动等为主要的教育内容[11]。Siedentop 认为,基于运 动赛事的体育课程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 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 力、竞争意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运动技巧、比赛规则等 运用到实践。学生由此学到与同侪协调和经营管理的运动经 验,还有个人负责任的精神、领导能力与有效组织团队的能力。 2. 1. 1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依自己的意愿组织联队是运动教育模式中的特色。 在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中,学生一起分工、合作,进而发挥组织 最大效益[12]。学生对自己的团队创建到满意,教师适时教导 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培养学生热爱团 队、学会合作的精神。 2. 1. 2 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 运动教育模式在运动赛季中排定赛程表,可让各队预先知 道对手而进行准备,做足准备功课,刺激学生的参赛意志和成 员对赛程的讨论。教师、队伍之间彼此监督、督促自己进行一 场公平公开的竞赛[13]。就体育运动的本质来说就是公平的竞 争,所以运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 识。 2. 1. 3 尊重他人的素养 竞赛期间队友们一起拟定比赛策略和技术,再经由沟通讨 论,对比赛有更深的认知与了解,技术也进一步得到发展。教 师透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聆听与尊重”、“包容与接纳”等 正向的社会互动。这些交流与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有利于培 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格和素养。 2. 1. 4 责任感的培养 在运动体育教育中,课程实施是以一种进阶的游戏形式呈 现,学生被教导如何去做有效的决定和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老师在课程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创造提升学生体能、智能 及情意发展的环境,使学生成为一位成功的运动参与者。责任 分担与积极参与模式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 培育。 2. 2 动作分析模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 动作分析在于解决动作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问题。教学过 程中注重运动技能的养成,重视运动技术的分析与应用。因 此,强调学习者拥有对动作结构的理解、动作过程的分析,动作 技巧的获得,运动技能的发展等[14]。动作分析模式是根据动 作的过程结构分析,课程中学会应用分析动作结构来解决动作 学习问题,并发展动作技巧。相对的,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动 作结构素养,来满足学生学习,使其有整合性的动作发展技巧。 动作分析模式的概念在于动作的过程里,以科学的方式分析动 作过程,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哲学[15]。透过动作分析模 式培养学生解析品格与良好行为态度举例如下: 2. 2. 1 审美能力的培养 动作分析模式所包含的动作内容是由简至繁,学生可以去 动作尝试、练习,课程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建构出完整的动作,并 有自信地挑战下一个新动作。受过动作分析模式课程培养的 学生,发展出的能力除了理解动作结构外,并能欣赏自己或他 人的身体能力,进而学习运用诚挚、简单的言语来赞美自己与 同伴。 2. 2. 2 感恩与激励 教师在此模式中扮演辅导的角色,在教学历程中引导、鼓 励学生探索动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动作 问题,教师则辅导、鼓励学生,设法运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决。 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协助与鼓励,进而激 发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学习情境中也能秉持协助和鼓励的班级 工作氛围。 2. 2. 3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此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分析动作且能运用动作模式的知识 概念应用于各种运动动作中,协助学生与其他领域的学科发展 出统合连结作用。在日常生活里遭遇问题时,运用经验及知识 法则来了解问题的本质,辅以科学的工具有效率及系统方式去 分析并从中选择处理因应方案,而非漠视问题或自怨自艾的消 极态度。 2. 3 体能模式: “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课程实施 体能模式的课程概念,主张学生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机能。 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如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软度、身体 组成等内容的学习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16]。体能课程其 价值可增加动作技巧精熟、建立个人运动的生活型态与发展必 须的体能知识。体能模式培养学生提高品格体能与良好行为 态度举例如下: 2. 3. 1 学习自我管理 体能课程教学中,教授学生检视自身体能状况,并介绍与 提升健康的体能活动,学生习得管理且应用运动科学的原理, 开具安全并有效的运动处方,循序渐进改善体能。运用每日自 我管理处方的精神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实践管理与应用个人特 质表现,如: 有序、尽职、果断、忠诚、主动、谦虚和决心等。 2. 3. 2 健康的心理 体能模式能改善学生体能状况,带来健康的生活方式。健 康的生活状态带来的价值会影响其个人正向的人格特质表现, 如: 个人价值观、个人荣誉感、家庭生活价值观、家庭成员的互 相关怀、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等,以培养完美的个人品格。 2. 3. 3 接受自我、挑战自我 体能模式期望学生改善并维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为目标,在 这之前便是要学习如何接受自我。接受自我的方法就是学习 “反省”,经由这种反省我们能够更为了解自我的优缺点[17]。 113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 39 卷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39卷 当对自我有正确清楚的了解之后,我们将对自我产生信心.这 2.34悠白的积极态度 按照生命发展规划出有方向、有阶段性、有目标的积极态度米 良好体能的维持必须通过:对体能知识的认知、设定个人 追求人生价值,寻找人生真谛。 的最住目标,合适的运动计划、持之以恒的健康运动习惯 25.3 发展世界公民情操 面运动习惯的养成必须提高内在动机,采取积极态度落实在日 科技发达,社会变迁快速,信息爆炸式增长,人对生活周边 的事物溴视已 ,体骨程生化让字生对周边环产生天 发展模 ”的课程实 重身边事物时,就是品随提升最重要的板组」 展米待学生 课程中,学习动作技巧、自我认知自我成长 3 结论与建议 程完成之后,学生能够更好认知白我身体素质发展,提升体有 体育为学校五育之一,体育核心素养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 学习的意层【测。人体的发屈是循序新进的,而个体的发民规 人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体育课程实施不利造成了体育课程说 律也是有所差异的。具体米说: 革的美好愿 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巨大落差 因此,要全面 2.4.1尊重个别化特历 培养,就必须做好课程设计马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别给出不同动作的学习要求,帮 个学到 与团 积学“素 化”的暂体系是核心素养 程政革的重点, 的效率让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好的习成必证 的白我 过提前拟定完善的课程计划,建立适合学生能力的课程计划 42且有胜任的自倍 并确立清晴具体的学习目标,随时透过海通确认学生的学习状 发展模式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强调自我管理与做决定的日 况,再加以修正活动任务,协助学生能成功并清楚握学习司 标,协助学生应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喜好,以积极的态度勇膜 动中的技能:再搭配营造良好学习情境,例如:教师营造学生 接受他人或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并有效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且确信自已有能力克服各种障碍、管理困扰和解决困难 生 2.4.3自我实现与自我尊 是课程 排,符 不论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白信心,都是些习历积中不可或 1的 级 我 缺的必备因素。因此,教师安排适当的课程任务水平,指导正 向思考与积极排除负面因子,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胜任课程 公有,“使人”的美提 未来导向的目标,强调个体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发挥,重视 社会中的个体发展和社会青任。因此,误程目标即为:透过动 体验 作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发现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是“建口 造良好 学生社会责任 ,为“发有未来取向的世界公民情操 体有活动与体有教学,若能 透过各种不同的身体 动,体验 以克服里前的战培养学生体能及发展运动技术进 励学牛利用业金时间讲行加练习如此将有助于学生在 生 hip的 才有更好的运动表现,而对体育课有更高度的学习兴趣 适过站物动技 ”的 3.3 餐师素养:建均“素养化亿"的师队任与学理号 教学 项专业工作,体教面临运动技能与体育知识 以及且有告民来取向的件果公民传提 的推陈出新 必须不断地透过个人进或合作 习的 251电立补公青知 识和技 教师要达到公民教有模式的体有课程日标,就必须培养学 有教有的中法过 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任务和使 队的计创与相耳的支持,孕现出笛略、技巧,促进教师的专业 命,要求对自己已负责之外,还要对他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环境负 2为配能力与 定与成长让些生在上时得到乐趣封,动比的完整误 会的多元改革 发现 程内容。 广泛的学习机会,首先发展学生的责任感 114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当对自我有正确清楚的了解之后,我们将对自我产生信心。这 种自信将能够让学生拥有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 2. 3. 4 终身的积极态度 良好体能的维持必须通过: 对体能知识的认知、设定个人 的最佳目标、合适的运动计划、持之以恒的健康运动习惯[18]。 而运动习惯的养成必须提高内在动机,采取积极态度落实在日 常生活中,进而将此观念结合在生活的情境里,使其生活习惯 充满积极的态度[19]。 2. 4 发展模式: “因材施教”的课程实施 发展模式强调个体的整体式发展。教师须以个别化的发 展来看待学生,再因人制宜地给予指导、帮助和关怀。在体育 课程中,学习动作技巧、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自我成就。在课 程完成之后,学生能够更好认知自我身体素质发展,提升体育 学习的意愿[20]。人体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个体的发展规 律也是有所差异的。具体来说: 2. 4. 1 尊重个别化特质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分别给出不同动作的学习要求,帮 助学生达成个别目标,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协助。课程内合适性 化、多元化、与团体合作的学习,从课程气氛中感受到关爱。学 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与自由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运动知 识,并培养出尊重、诚恳、开朗与宽容的生活态度,发展出成熟 的自我。 2. 4. 2 具有胜任的自信 发展模式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强调自我管理与做决定的目 标,协助学生应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喜好,以积极的态度勇敢 接受他人或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并有效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且确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各种障碍、管理困扰和解决困难。 2. 4. 3 自我实现与自我尊重 发展模式的学习行为是课程依个别化的安排,符合学生学 习强度与难度,学生朝独立自治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期待 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在班级学习活动中能自我管理, 进而协助与尊重其他的学生。 2. 5 公民教育模式: “立德树人”的培养模式 未来导向的目标,强调个体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发挥,重视 社会中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责任。因此,课程目标即为: 透过动 作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发现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 其次是“建立 学生社会责任”,为“发展有未来取向的世界公民情操”。学校 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若能透过各种不同的身体活动,体验公 平竞争的意义和“运动员精神”( sportsmanship) 的真谛,当能转 化为提升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动力,体育应不仅是有关运动 技术的指导和运动技能的养成,更应是“止于至善”的全人教 育。透过运动的参与,发现人生意义和重要性,建立社会责任, 以及具有发展未来取向的世界公民情操。 2. 5. 1 建立社会责任 教师要达到公民教育模式的体育课程目标,就必须培养学 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任务和使 命,要求对自己负责之外,还要对他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环境负 责,认为自己有能力参与社会的多元改革。 2. 5. 2 发现人生意义和真谛 体育教师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首先发展学生的责任感, 鼓励学生勇敢探索、运用学习过程解决个人技术上的困难,学 会反省自我缺点,习得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1]。学生 按照生命发展规划出有方向、有阶段性、有目标的积极态度来 追求人生价值,寻找人生真谛。 2. 5. 3 发展世界公民情操 科技发达,社会变迁快速,信息爆炸式增长,人对生活周边 的事物漠视已久,体育课程生活化让学生对周边环境产生关心 与注意[22]。而生活化教育的理念发展到完整的方向,其中包 含: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等三大方面,当学生懂得尊 重身边事物时,就是品德提升最重要的枢纽。 3 结论与建议 体育为学校五育之一,体育核心素养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 人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体育课程实施不利造成了体育课程改 革的美好愿景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巨大落差[23]。因此,要全面 实现“立德树人”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做好课程设计与 实施,指导学生学习,优化教师队伍。 3. 1 课程设计: 建构“素养化”的课程实施与学习氛围 课程教学“素养化”的新体系是核心素养时代各个学科课 程改革的重点[24]。因此,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 的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成效,必须通 过提前拟定完善的课程计划,建立适合学生能力的课程计划, 并确立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随时透过沟通确认学生的学习状 况,再加以修正活动任务,协助学生能成功并清楚掌握学习活 动中的技能; 再搭配营造良好学习情境,例如: 教师营造学生彼 此鼓励进步的学习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和自己比较的学习态 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分享、互惠学习的班级气氛,皆 为学生技能提升与品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2 学习引导: 实施“素养化”的自信学习与深度学习 不论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自信心都是学习历程中不可或 缺的必备因素。因此,教师安排适当的课程任务水平,指导正 向思考与积极排除负面因子,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胜任课程任 务,以建立掌握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并让学生能享受完成学习 任务的喜悦,皆能使学生提升技能与发展品格的可能性提高。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运动技能以及体验团队合作技术皆能让学 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安排课程让挑战与技能达到平衡、营 造良好的课程气氛、课堂中的正面回馈与信任自己具备能力可 以克服眼前的挑战,培养学生体能及发展运动技术,进一步鼓 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加强练习,如此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 才有更好的运动表现,而对体育课有更高度的学习兴趣。 3. 3 教师素养: 建构“素养化”的师资队伍与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项专业工作,体育教师面临运动技能与体育知识 的推陈出新,必须不断地透过个人进修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提 升自身及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形塑教师的专业形象[25]。 因此,维持专业的教学水平'需依靠教师们持续的进修与成长, 方能使专业的地位不被质疑。实践体育教育的历程中,透过团 队的计划与相互的支持,呈现出策略、技巧,促进教师的专业肯 定与成长,让学生在上课时得到乐趣教学、运动比赛的完整课 程内容。 114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 39 卷
广州体有学院学报第39卷 参考文献 nd physically educated:A mose b any other name l oum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2):139-144 [】余文森。从三潍日标走向核心素养门].华东师范大学学[4]林建宏.体育课程模或[C].我于:许义雄.运动教育与人 报(装有科学版),2016,34(1):11-13 文关怀(下刹[1].台北:台湾师范大学书苑,1998.21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门.北京:北京 With the best of inten [5]美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 tiom,2010.28(1):75-89 [4]Jewett,A.E.,&Bain,LL The curriculum pro dRg向 [17]Lawson.H.A.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Joumal of Teach- [5]Jewett.A.E.Curriculum theory in physieal education [ 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88:7(4):265-288 Interm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89.35(1):35-49 [1]Lundvall.Physical literacy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 -A challenge and a possibility Joumal of Sport and 2015,4(2):113-118 [7]Des [FR/OL 1 bum s,M.Pmy /47/61/35070367.2003-06-25/2017-06-27 Sport.Eueation and Soeiety.2004.967 8]石鸣.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 [20]Tinning.R.Physical education 报(教育#学版),2016.34(1):9-11 Critical issues in the contemporary erisis[M].Routledge [9)Land,.&Tannchill.D.Standards-based physical educa- 2006 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nes&Bartlet Leaming. [21]Kirk.D.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Study (Rout- 2010 ledge Revivals):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Routledge. 纹体育课在价值 向的梳理与后 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 化 i.2008.511:10 23]季晓,洪 新时期夜国体有深程所完回顾与展塑 [01.体育学刊,2015():75-79 port experience [M].Champaign,II:Human Kinetics, [24]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图基础教有课程改革“再出发”们 1994 年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0-13 [12]Hastie,P.A.&Wallhead,T.L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5]Macdonald D,Mitchell Mayer D.Professional standards literac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 [Joumal of Sport and for physical eduction teacherspofen development: we.() (C)199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 教育科学版) ,2016,34( 1) : 11 - 13 [2]林崇德. 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 18 [3]Rossi T,Tinning R,Mccuaig L,et al.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terial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10,28( 1) : 75 - 89 [4]Jewett,A. E. ,&Bain,L. L.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 physical education[M]. Dubuque,IA: W. C. Brown,1985 [5]Jewett,A. E. Curriculum theory in physical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89,35( 1) : 35 - 49 [6]赵凤霞,程传银,张新辉,李菊红. 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 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7( 1) : 154 - 159 [7]DeSeCo. The 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EB/OL]. https: / /www. p isa. oecd. org / dataoecd /47 /61 /35070367. 2003 - 06 - 25 /2017 - 06 - 27 [8]石鸥 .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 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 教育科学版) ,2016,34( 1) : 9 - 11 [9]Lund,J. ,& Tannehill,D. Standards - 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M].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10 [10]Trudeau,F. ,&Shephard,R. J. Physical education,school physical activity,school sport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8,5( 1) : 10 [11] Siedentop,D.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M].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1994 [12]Hastie,P. A. ,&Wallhead,T. L. 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 2) : 132 - 138 [13]Lounsbery,M. A. ,& McKenzie,T. L. Physically literate and physically educated: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 2) : 139 - 144 [14]林建宏. 体育课程模式[C]. 载于: 许义雄. 运动教育与人 文关怀( 下集) [M]. 台北: 台湾师范大学书苑,1998. 21 - 48 [15]姜大源 .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 职教通讯: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1) : 7 - 9 [16]许义雄. 九年一贯健康与体育课程之发展与愿景: 从国际 学校体育课程之改革谈起[J]. 学校体育,2000,10( 1) : 10 - 18 [17]Lawson,H. A. 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88: 7( 4) : 265 - 288 [18]Lundvall,S. Physical literacy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 A challenge and a possibility[J].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5,4( 2) : 113 - 118 [19]Penney,D. ,& Jess,M.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ly active lives: A lifelong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 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2004,9( 2) : 269 - 287 [20] Tinning,R.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culture: Critical issues in the contemporary crisis[M]. Routledge, 2006 [21]Kirk,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Study ( Routledge Revivals)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Routledge, 2014 [22]张环宇,张强 .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梳理与启 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5( 11) : 133 - 139 [23]季晓艳,贾洪洲 . 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研究回顾与展望 [J]. 体育学刊,2015( 1) : 75 - 79 [24]张华 .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6,34( 1) : 10 - 13 [25]Macdonald D,Mitchell J,Mayer 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performance[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2006,11( 3) : 231 - 246 115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 3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