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背景 第一章探讨的问题 中国的小农 革命前,中国的小农具有三种不同的面貌。首先,是在一定程 度上直接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单位,他在生产上所作的块择,部分 地取决于家庭的需要。在这方面,他与生产、消费、工作和居住藏 然分开的现代都市居民显然不同。其次,他也象一个追求利润的 单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又为市场而生产,必须根据价格、供求 和成本与收益来作出生产上的换择。在这方面,小农家庭的“农 场”也具备一些类似资本主义的特点。最后,我们可以把小农看作 一个阶级社会和政权体系下的成员;其剩余产品被用来供应非农 业部门的消费需要。 农民学中三个不同的传统 小农的这些不同特性,各主要传统学派已分别加以阐明。西 方经济学家研究其类似资本主义企业一面的代表作是西奥多·舒 尔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传统农亚的改造*。舒氏在书中精辟 地论述: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情、 思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人现代 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 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它渐趋接近
2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一个“均衡”的水平。在这个均衡之内,“生产因素的使用,较少有 不合理的低效率现象”(舒尔茨,1964:37)。舒氏认为小农作为“经 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舒尔茨,1964:特别是第 二,三章)。因此,舒尔费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不是苏联 式的改造,而是在保有家庭式农场的: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 小农可以合理运用的现代“生产因素”。一卫有经济利益的刺激, 小农便会为迫求利润而剑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如同美国所经历 的农业改革一样(舒尔茨,1964:第七,八章)*。 最近,波普金又进一步闸明了舒尔茨的分析模型对我们了解 小农政治行为所蕴含的意义。在他看来,小农的农场,最宜于用资 本主义的“公司来比拟描述。而作为政治行动者的小农,最宜于 比作一个在政治沛场上的投资者。在波氏的分析中,小农是一个 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火利益而作出合理生产抉择的 人。波普金的书也因此取名为《理性的小农(1979)*。 对这种把小农当作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分析持批评态度的学 者,则强调小农为白家生计而生产的一面。此学派可以苏联的蔡 雅诺夫为代表。他在本世纪20年代对革命前俄国小农所作的研 ·西方经济学家常以美国家庭农场来说明一个五乎纯种的资本主义企业(例见 曼斯非尔德980年的教科书)。小生产者的大升存在,查成一个在公开场上比较理 想的自由竞争局面(区别于汽车生产中少数制迹商控制市场的情况)。一个种殖小姿 的农场主所作的生产快择,可以充分说明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他如何最合理地分 配七地、劳力和资本的不同比例,则可以说明如何将有限的资源作最适度的运用,以尽 量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 棒波普金考感到小农农业中的冒经因素,试图改进舒尔茨的分析。在这方面,波 氏采用了米尔顿·弗里德曼(1948)对风险条件下消费若的快择原理的经典分析(这套 界论提出效用的极大化”,包括有计划的“赌博”和“保险*)。波普金还倍用了运克尔 利普顺(1968)的在以生存为首要条件的“理性”经济行为的分析。在批评斯科特(1976, 见下文)时,成氏也采用了马克思主文的概念。但他的观点基本上和舒尔茨相同
第一章探讨的问题 3 究,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小衣经济不能以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说来理 解。资本主义的利润计算法,不适用于小农的家庭式农场。因为这 种农场不是依赖于庭仰劳动,其家庭全年所投入的劳动,很难分计 为一个个劳动单位的成本。农场一一年所生产的农产品,是全年劳 动的成果,也不易象现金收人一样按单位计算。最頭要的是:小农 的家庭式农场的生产,上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消费需要,不是为 了追求最大利润(蔡雅诺大,1966a,1966b)。 三十年之后,经济史家卡尔·波拉尼又从另一不同角度批评 了用资本主义经济学来研究小农经济。波拉尼和他在哥伦比亚大 学的同派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都是以一 个根据供求规律而定出价格的市场的存在为前提。将这种经济学 应用到尚无此类市场的经济体系上,实际上等于强把“功利的理性 主义”世界化: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等同一个追求经济合理化的 “功利的原子”。波拉尼提倡用“实体经济学”取代上述“形式经济 学”,以“实体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市场尚未出现之前的经济。他 还认为,“形式经济学”的前提是人人都有余裕作经济抉择,并假定 土地,劳力和资本都可以用货币买卖。他所提倡的“实体经济学”, 则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社会中,经济行为“植根”于社 会关系,如古代的“互惠”关系(例如互助及亲属之间的义务),而非 取决于市场和追求至高利润的动机。研究前资本主义的经济,需 要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要把经济作为社会“制度过程”来探讨(被 拉尼等,1957:特别参见第十二、十三章)。 波拉尼的观点,得到许多研究尚无市场关系的小社团和半商 业化农村的经济人类学者的支持。这些“实体主义者”(同行们常 这样称呼他们)一向反对用西方传统经济学的模式,来研究非西方 的前工业社会。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经济学到底应否或如何应用
4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于小农经济研究,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范围可 见于多尔顿,1969,以及附录的评论)。 詹姆斯·斯科特阐明了蔡雅诺夫和波拉尼的学说,在分析农 民思想和政治行为方面所蕴含的意义。在其《小农的道义经济:东 南亚的叛乱和生计维持(1976)一书中,斯科特力持:小农经济行 为的主导动机,是“避免风险”、“安全第一”,在同一共同体中,尊宜 人人都有维持生计的基本权利的道德观念,以及“主客”间的“互惠 关系”等。因此,小农的集体行动,基本上是防卫性和复原性的,是 为了对抗威协生计的外来压力,对抗资本主义市场关系以及资本 主义国家政权的人侵。 与形式主义及实体主义的观点相对立,.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则 是小农的最后一个方面。一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认为,小 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其主要特点是一整套的阶级关系, 即:地主和小农生产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小农的生产剩 余,主要是通过地租(包括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和赋税形式而被 地主及其国家所榨取。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既非形式主义分析中的 企业家,也非实体主义者笔下的道义共同体成员。他们是租税的 交纳者,受剥削的耕作者。其生产的剩余用来维持统治阶级和国 家机器的生存。〔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封建主义社会中小私有者农 民的存在,但认为当时主要的阶级关系是地主和佃户间的关系。 特别参见马克思,1967,3:782一802列宁,1907:190-218;斯大 林,1940;毛泽东,1939) 对分化中的小农经济的一个综合分析 本书所采用的首先是一个综合的分析。以上概述的三种分 析,对我们了解他们所特别强调的那个方面有所裨益。可是,这些
第一章探讨的问题 5 分析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在我看来,继续坚持某一方面的特征, 而排斥其他方面,是没有意义的。本书首先主张:要了解巾国的小 农,盘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其关键是应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密 不可分的统一体,即小农既是一个追求利润者,又是维持生计的生 产者,当然更是受剥削的耕作者,三种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这个 统一体的一个侧面。 其次,我们还需要区别不同阶层的小农。因为这些特性的混 合成份和侧重点,随不同阶层的小农而有所区别。一个经济地位 上升的,底佣长工以及生产有相当剩余的富农或经营式农场主,要 比一个经济池位下降的,在饥饿边缘挣扎、付出高额地租和领取低 报酬的佃,座农,较为符合形式主义分析模式中的形象。而后者则 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模式。而-“个主要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 自耕农,则接近于实体主义所描绘小农。 我们要采用的是一个区别不同阶层小农的禁合分析。十六世 纪后,在华北平原开始植棉。这些棉农,表面看起来,似乎都是为 适应市场需求和棉花的较高利润而植棉。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各个阶层的棉农,其植棉的动机是不同的。较人而窝裕的农场,在 决定把棉花纳人其总作物组合型时,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润 的诱子。然而,即使是最大、商业化度最高的农场,一般仍以其 耕地面积的相当部分,种植直接供家人食用的作物,并把部分剩余 用以纳税,供政权组织所用。至于较贫穷的小农,非存的考虑往往 重于利润的追求。小农分化和人口递增的双重压力,使许多贫农 农场面积在十八世纪后,缩小到止产不足维持其家庭的食用。许 多这类小农,被迫冒险以反常的比例面积来种棉花,因为植棉可以 较充分地使用剩余劳力,而棉花的较高收益,也使他们有可能赖以 维持生计。至于租佃土地的贫户,则往往毫无选择的余地。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