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在答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校名姓名、座位号等。 3.答题时,在答题卷对应地方填写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 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 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入推进,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我国承 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 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2002年开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承接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承接来源国范围也不断扩大。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迫于本国的人力成本、环境压力, 越来越多地将加工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化工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是承接这 些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 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我国设立研发中 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方面,东部地区因近年来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着重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国家鼓励
淮北市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务必在答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校名姓名、座位号等。 3.答题时,在答题卷对应地方填写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 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 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 深入推进,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我国承 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 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 2002 年开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承接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承接来源国范围也不断扩大。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迫于本国的人力成本、环境压力, 越来越多地将加工制造业(主要是汽车、化工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是承接这 些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 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我国设立研发中 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一方面,东部地区因近年来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着重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国家鼓励
东部外资企业到中西部再投资等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 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承接产业的重点区域逐步由东部 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近年来,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放开,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逐步成为我国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目前,东部地区外 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具 体形式:一是东部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二是设在东部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 到中西部投资;三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到中西部投资;四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影响、带 动其他跨国公司到中西部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或者双效果,一个是量的扩张,一个是质的提高 如果光有量的增长没有质的提高,或者光有质的提高而没有量的增长,都不是承接产业转移 的真正意义。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资源的压力、环保的压力,比如石油、 煤炭、各方面的电力等的消耗会增大。因此,在整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要把好“三关”, 注重“四集"。“三关”即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估关、投资强度关。“四集”即从空间上 来讲要集中建设,从资源上要集约利用,从服务上要集成配套,从产业上要集中打造。 最近安徽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个试点省之一,被批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这一规划就是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 的优化,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转移既有利于东部,进一步提高它的经济增 长质量,调整和优化东部地区的质量,也有利于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地发 展。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产业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产业转移产生的背景是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 B.产业转移体现了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对区域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的顺应 C.产业转移在产业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是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
东部外资企业到中西部再投资等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国 际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承接产业的重点区域逐步由东部 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近年来,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放开,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逐步成为我国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目前,东部地区外 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具 体形式:一是东部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二是设在东部的跨国公司中国总部 到中西部投资;三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到中西部投资;四是进入东部的跨国公司影响、带 动其他跨国公司到中西部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或者双效果,一个是量的扩张,一个是质的提高。 如果光有量的增长没有质的提高,或者光有质的提高而没有量的增长,都不是承接产业转移 的真正意义。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资源的压力、环保的压力,比如石油、 煤炭、各方面的电力等的消耗会增大。因此,在整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要把好“三关”, 注重“四集”。 “三关”即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估关、投资强度关。 “四集”即从空间上 来讲要集中建设,从资源上要集约利用,从服务上要集成配套,从产业上要集中打造。 最近安徽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个试点省之一,被批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这一规划就是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 的优化,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转移既有利于东部,进一步提高它的经济增 长质量,调整和优化东部地区的质量,也有利于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地发 展。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产业转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产业转移产生的背景是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了变化。 B.产业转移体现了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对区域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的顺应。 C.产业转移在产业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是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
D.产业转移的目的要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2.下列不属于“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的选项是()(3分) A.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B.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规模和承接来源国范围不断扩大。 C.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D.东部地区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放开,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 转移的主要方式 B.承接产业转移既要有量的增长,又要有质的提高,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 之所在。 C.把好“三关”,注重四集”,才能在整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彻底解决资源压力、环 保压力的问题。 D.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促进安徽本省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32分) (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 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 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 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 “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土以才智要君,女以媚 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 多通宾客,必借以重执,贻致讥议。不如谢遺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 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 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日:臣闻 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
D.产业转移的目的要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2.下列不属于“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的选项是( )(3 分) A.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B.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规模和承接来源国范围不断扩大。 C.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D.东部地区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已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放开,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 转移的主要方式。 B.承接产业转移既要有量的增长,又要有质的提高,这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真正意义 之所在。 C.把好“三关”,注重“四集”,才能在整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彻底解决资源压力、环 保压力的问题。 D.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促进安徽本省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32 分) (一)(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 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 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 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 “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 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 多通宾客,必借以重执,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 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 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 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
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 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 何如?″”谭默然良久,日:“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 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 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 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喜非毁俗儒 非:指责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谢:谢绝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女以媚道求主 B.诏狱,无所得,乃解 作《师说》以贻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D.闻谭名,欲与之交。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 诋毁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诚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 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先写信给董贤,向他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 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而惹了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 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分) 译文: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执,贻致讥议。(3分) 译文 (3)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4分)
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 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 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 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 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 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而喜非.毁俗儒 非:指责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女以.媚道求主 B.诏狱,无所得,乃.解 作《师说》以.贻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D.闻谭名,欲与.之交。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 诋毁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 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先写信给董贤,向他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 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而惹了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 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执,贻致讥议。(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4 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干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8.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请简要赏析颔 联写景有什么特点?(4分) 答 9.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断魂 的原因有哪些(4分) 10.古诗文默写(任选五句)(5分) (1)工欲善其事, 《论语·卫灵公》 (2)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清风徐来, 苏轼《赤壁赋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之塞上》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 (7)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梧桐更兼细雨, 李清照《声声慢》 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灯下白头人 袁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近来常常吟咏司空曙这两句诗,它曾被诗评家赞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10个字烘 托出飘零的感喟和老境的凄清,看似淡淡写来却精雕细刻凝成-幅画面:窗外潇潇秋雨,吹 打着黄叶纷纷脱落的枯树,窗内一灯如豆,静坐着一个或一双白发苍苍的老人,咀嚼如烟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 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 释 :写于宋太 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 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 方做小官 。 8.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请简要赏析颔 联写景有什么特点?(4 分) 答 : 9.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断魂” 的原因有哪些(4 分) 答: 10.古诗文默写(任选五句)(5 分) (1)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 。 《论语·卫灵公》 (2)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3)清风徐来,______________ 。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 ,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之塞上》 (5)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6)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7)千嶂里, ____________ 。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8)梧桐更兼细雨,____________ 。 李清照《声声慢》 三、(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灯 下 白 头 人 袁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近来常常吟咏司空曙这两句诗,它曾被诗评家赞誉为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10个字烘 托出飘零的感喟和老境的凄清,看似淡淡写来却精雕细刻凝成一幅画面:窗外潇潇秋雨,吹 打着黄叶纷纷脱落的枯树,窗内一灯如豆,静坐着一个或一双白发苍苍的老人,咀嚼如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