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 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都是杂合体bbRr×Bbrr→ BbRrbbRr bbrr bbrr直接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rr 10.(1) PPRRAa× 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 PpR Aa);毛颖抗锈有芒(PpR_aa) (2) pprrAa X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 PaRrA):光颖感锈有芒( pprraa);毛颖抗锈有芒( PpRraa):光颖 感锈无芒(prAa);毛颖感锈无芒( PprrAa);光颖抗锈有芒( ppRraa):毛颖感锈 有芒( Pprraa);光颖抗锈无芒( ppRrAa) (3) PpRRAa× 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RA_);毛颖抗锈有芒(PRa); 光颖抗锈有芒(ppR_aa);光颖抗锈无芒(ppRA_) (4) Pprraa X 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 PpRrAa):光颖感锈有芒(ppra);毛颖抗锈有芒( PpRraa) 光颖感锈无芒( pprrAa);毛颖感锈无芒( 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Rra); 毛颖感锈有芒( Pprraa);光颖抗锈无芒( ppRrAa) 11.由于F3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RA_)中 PPRRAA的比例仅为1/27,因此,要获得 10株基因型为PRA,则F3至少需270株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RA_)。 12.根据公式展开(1/2+1/2)可知,5显性基因1隐性基因的概率为3/32:(3/4+1/4) =(3/4)3(3/4)2(1/4)+3(3/4)(1/4)2+(1/4)2=27/64+27/64(2显性性状L 隐性性状)+9/64+1/64 13.16种表型。 (1)四显性性状AB_CD占81/256 (2)三显性一隐性性状:AB_C_d;A_B_ccD;A_bCD;aB_C_D共 4种各占27/256 (3)二显性二隐性性状:A_B_ccdd; a bbccD; aabbC D;aaB_ccD:aB Cdd;A_bbCd共6种各占9/256 (4)一显性三隐性性状:A_ bbccdd;aaB_ccdd;abbC_dd; aabbccD共4种各占3/256 (5)四隐性性状 aabbccdd1/256 (先求3株显性性状概率,2株隐性性状概率)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都是杂合体bbRr×Bbrr→BbRr bbRr Bbrr bbrr直接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10.(1)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_Aa);毛颖抗锈有芒(PpR_aa) (2)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_);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光颖 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毛颖感锈 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3)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_R_A_);毛颖抗锈有芒(P_R_aa); 光颖抗锈有芒(ppR_aa);光颖抗锈无芒 (ppR_A_) (4)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a);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 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 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11.由于F3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中PPRRAA的比例仅为1/27,因此,要获得 10株基因型为PPRRAA,则F3至少需270株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 12.根据公式展开(1/2+1/2) 6可知,5显性基因1隐性基因的概率为3/32;(3/4+1/4) 3 =(3/4)3 +3(3/4)2(1/4)+3(3/4)(1/4)2 +(1/4)3 =27/64+27/64(2显性性状1 隐性性状)+9/64+1/64 13. 16种表型。 (1)四显性性状A_B_ C_ D_ 占81/256 (2)三显性一隐性性状:A_ B_ C_ dd; A_ B_ ccD_ ; A_ bbC_ D_ ;aaB_ C_ D_ 共 4种各占27/256 (3)二显性二隐性性状:A_ B_ ccdd; A_ bbccD_ ; aabbC_ D_ ;aaB_ ccD_ ; aaB_ C_ dd;A_ bbC_ dd共6种各占9/256 (4)一显性三隐性性状:A_ bbccdd;aaB_ ccdd;aabbC_ dd;aabbccD_ 共4种各占3/256 (5)四隐性性状aabbccdd 1/256 (先求 3 株显性性状概率,2 株隐性性状概率)
(1)C(34)(+4)2 (2)Cs2( 14.根据(1)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或C为杂合型 根据(2)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和R均为杂合型; 根据(3)试验,该株基因型中C或R为杂合型; 综合上述三个试验,该株的基因型为 AcCrA 15不完全显性 16.(1)四种可能,但一个特定染色体上只有其中一种,即a1或a2或a3或a (2)十种可能,但一个特定个体只有其中一种,即aa1或aa或aa3或aa4或aa2或aa3 或aa4或a23或a2a4或a3a4 3)十种都会出现,即aa1,a2a,aa3,aa4,ata2,aa3,aa,aa3,aa4,aas 第五章连锁锁传的性连锁(练习) 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2.试述连锁遗传与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及其细胞学基础。 3.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m)、散穗(①)对密穗(1)为显性。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 密穗的纯种杂交,F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201 株裸粒、散穗18株,带壳、密穗加0株裸粒、密穗203株,试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 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多少株? 4.在杂合体ab内,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在没有干 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 比例如何? 5.a和b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16%,位于另一染色体上的d和e也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 8%。假定ABDE和abde都是纯合体,杂交后的F又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 及其比例如何? 6.a、b、c三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
(1)C5 3((3/4)4 ) 3 ((1/4)4 ) 2 (2)C52((3/4)4 ) 2 ((1/4)4 ) 3 14.根据(1)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或C为杂合型; 根据(2)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和R均为杂合型; 根据(3)试验,该株基因型中C或R为杂合型; 综合上述三个试验,该株的基因型为AaCCRr 15.不完全显性 16.(1)四种可能,但一个特定染色体上只有其中一种,即a1或a2或a3或a4。 (2)十种可能,但一个特定个体只有其中一种,即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a1a2或a1a3 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3)十种都会出现,即a1a1,a2a2,a3a3,a4a4,a1a2,a1a3,a1a4,a2a3,a2a4,a3a4。 第五章 连锁锁传的性连锁(练习) 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2.试述连锁遗传与独立遗传的表现特征及其细胞学基础。 3.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1)为显性。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 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 201 株 裸粒、散穗 18株,带壳、密穗 20株 裸粒、密穗 203株,试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 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多少株? 4.在杂合体 内,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在没有干 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 比例如何? 5.a和b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16%,位于另一染色体上的d和e也是连锁基因,交换值为 8%。假定ABDE和abde都是纯合体,杂交后的F1又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 及其比例如何? 6.a、b、c三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