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南通的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南通人既尊崇 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了 千里之外的异地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 【答案】D 【考査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解析】滋养:①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②养分、养料。如丰富的滋养。滋 润:①湿润、不干燥,如:滋润的土地;②浸润、使湿润,如:雨露滋润禾苗壮。 滋养,一般做拟人的修辞,荆楚文化对国画的作用,用“滋养”比较好。/创作 风格,一般多用形式多样,故第二空选“多姿多彩”。“绚丽多彩”多用于色彩 繁多。/“顽固”程度重,更能体现故乡的味道在人脑海中根深蒂固。//框定 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使固定不动,紧跟定。此处用锁定,强调难以 摆脱。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答案】D 【考査方向】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 应用) 【解析】文中说对联字数可多可少,对联字数不受限制,排除A;对联讲求平仄 相谐,往往仄起平收,音韵协调即可,不要求押韵,故B项不正确。对联不仅有 喜联,也有挽联,排除C项;对联虽不一定要与书法艺术结合,但“常常与书法 艺术相结合”还是讲得通的。 3.“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 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解析】②“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 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一样运用了这 种手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江苏海门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南通的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南通人既尊崇 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 ,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 千里之外的异地。 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解析】滋养:①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②养分、养料。如丰富的滋养。滋 润:①湿润、不干燥,如:滋润的土地;②浸润、使湿润,如:雨露滋润禾苗壮。 滋养,一般做拟人的修辞,荆楚文化对国画的作用,用“滋养”比较好。//创作 风格,一般多用形式多样,故第二空选“多姿多彩”。“绚丽多彩”多用于色彩 繁多。//“顽固”程度重,更能体现故乡的味道在人脑海中根深蒂固。//框定: 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使固定不动,紧跟定。此处用锁定,强调难以 摆脱。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答案】D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 应用)。 【解析】文中说对联字数可多可少,对联字数不受限制,排除 A;对联讲求平仄 相谐,往往仄起平收,音韵协调即可,不要求押韵,故 B 项不正确。对联不仅有 喜联,也有挽联,排除 C 项;对联虽不一定要与书法艺术结合,但“常常与书法 艺术相结合”还是讲得通的。 3.“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 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解析】②“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 “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一样运用了这 种手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 ,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 上,低得碰到了水。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 用) 【解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 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 排除法。解答这道题时,可先把五句话分类,其中的③④⑤三句是描写鱼跃出水 面的情景,应该组合在一起,排列为④⑤③。①中的“或许”和第一空后的“或 许”相照应,应排在一起。而②句的“其时”,应该是指当湖“波平如镜”的时 候,故放在最前。所以选C。 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 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 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 【解析】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是歌颂韩愈。所谓“金石文章”, 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这是表扬韩愈文章做的好,掷地有声。所谓 “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 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是直接继承圣人文章。“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 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 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上联“三户”指楚,《史记.项羽本纪》云:“楚 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这副屈 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辞手法。 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 “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大河百代众浪齐奔陶尽 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红”,说的是李清照,这是著名诗人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 上,低得碰到了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答案】C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 用)。 【解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 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 排除法。解答这道题时,可先把五句话分类,其中的③④⑤三句是描写鱼跃出水 面的情景,应该组合在一起,排列为④⑤③。①中的“或许”和第一空后的“或 许”相照应,应排在一起。而②句的“其时”,应该是指当湖“波平如镜”的时 候,故放在最前。所以选 C。 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①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 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 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 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识记)。 【解析】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是歌颂韩愈。所谓“金石文章”, 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这是表扬韩愈文章做的好,掷地有声。所谓 “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 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是直接继承圣人文章。“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 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写了司马刚直不阿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努力,勾画了司马 坎坷的人生路,还有他写成史书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上联“三户”指楚,《史记.项羽本纪》云:“楚 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此处借代屈原。这副屈 原祠联在艺术表现上的妙处,是综合了用典、借代、双关、嵌字等多种修辞手法。 上联“招魂”一语双关,也指屈原的作品《招魂》。下联除嵌有《九歌》之名外, “呵壁”一词又利用双关和借代,暗藏《天问》之名。“大河百代众浪齐奔陶尽 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红”,说的是李清照,这是著名诗人
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要联系选项中作家的生平、评价和贡献,抓 住“八代”“信史”“九歌”“词苑、女儿”等词语即可推导出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 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 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十。复奏请采录《永 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 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 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 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 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 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 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 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 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 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 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 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 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 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 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 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 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旧例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B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意在《长恨 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要联系选项中作家的生平、评价和贡献,抓 住“八代”“信史”“九歌”“词苑、女儿”等词语即可推导出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 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 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 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 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 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 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 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 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 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 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 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 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 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 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 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 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 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 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 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旧例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B 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意在《长恨 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 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 “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 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才智过人,淡泊名利倾心学问,推进学术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考査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 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 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朱筠兴趣厂 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 酒论学终日不辍。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 文》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 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 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考査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 解) 【解析】(1)关键词“以为”:认为,“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该句为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2)关键词“既”:在… 以后,“言”:倡导。(3)关键词“才气奇横”: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所 欲言者”:所字结构,想要说的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 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 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 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 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 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 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 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 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 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
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解析】A 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 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 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 “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 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 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 分) 【答案】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解析】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 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 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朱筠兴趣广 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 酒论学终日不辍。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 文》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 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 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 (理 解)。 【解析】(1)关键词“以为”:认为,“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该句为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2)关键词“既”:在…… 以后,“言”:倡导。(3)关键词“才气奇横”: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所 欲言者”:所字结构,想要说的。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 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 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 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 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 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 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 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 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 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
卷在家里藏者。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 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 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 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庯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 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 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 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 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 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 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 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 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 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 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 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 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 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 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 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 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2分) 【答案】思妇、征夫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结合着主人公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 分析,从末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可以推断是思妇口吻;从第三句“不见乡书 传雁足”可以推断是征夫。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4 分) 【答案】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 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
卷在家里藏者。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 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 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 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 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 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 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 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 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 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 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 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 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 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 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 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 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 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 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 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2 分) 【答案】思妇、征夫。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级(分析综合)。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结合着主人公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 分析,从末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可以推断是思妇口吻;从第三句 “不见乡书 传雁足”可以推断是征夫。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4 分) 【答案】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 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