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2.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求解。 以讲授为主。 习题:7-1,7-3,7-8,7-10 预习:材料力学0第七章第三、四节。 工程力学()教案 第2周第3进 57-3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课题 7-4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学时2学时 教学 5.掌握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6.掌握空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 7.掌握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8.掌握各向同性材料的体应变
重点 难点 1.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2. 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求解。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习题:7-1,7-3,7-8,7-10 预习:材料力学(I) 第七章 第三、四节。 工程力学(II) 教案 第 2 周 第 3 讲 课题 §7-3 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7-4 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学时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5. 掌握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6. 掌握空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 7. 掌握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8. 掌握各向同性材料的体应变
主要 5.空间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 内容 6.空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表示方法 7.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8.各向同性材料的体应变。 重点 难点 3.空间应力状态的最大剪应力的求解; 4.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5.各向同性材料的体应变的概念。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习题:7-15,7-19 预习:材料力学0第七章第五、六节。 工程力学()教案 第3周第1进 57-5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课题 57-6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学时2学时
主要 内容 5. 空间应力状态的表示方法; 6. 空间应力状态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表示方法; 7. 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8. 各向同性材料的体应变。 重点 难点 3. 空间应力状态的最大剪应力的求解; 4. 各向同性材料的广义胡克定律; 5. 各向同性材料的体应变的概念。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习题:7-15,7-19 预习:材料力学(I) 第七章 第五、六节。 工程力学(II) 教案 第 3 周 第 1 讲 课题 §7-5 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7-6 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学时 2 学时
额 9.掌握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的概念; 10.掌握体积改变能密度和形状改变能密度的概念 11.掌握四种强度理论; 主要 内 9.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10.应变能密度和体积改变能密度及形状改变能密度的关系; 11.四种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聚隆 6.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的表达式: 7.四种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习题:7-23,7-24 作业 练习 预习:材料力学⑩第七章第七、八节。 工程力学()教案 第3周第2讲 57-7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课题 57-8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教学 目的 要求 9. 掌握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的概念; 10. 掌握体积改变能密度和形状改变能密度的概念; 11. 掌握四种强度理论; 主要 内容 9. 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10. 应变能密度和体积改变能密度及形状改变能密度的关系; 11. 四种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重点 难点 6. 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的表达式; 7. 四种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习题:7-23,7-24 预习:材料力学(I) 第七章 第七、八节。 工程力学(II) 教案 第 3 周 第 2 讲 课题 §7-7 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7-8 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学时2学时 教学 12.了解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13.掌握如何应用各种强度理论。 主要 内容 12.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13.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重点 难点 8.莫尔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 9.各种强度理论的区别、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习题:7-26,7-29 练 预习:材料力学0第八章第一、二节。 工程力学(⑩教案 第4周第1进 课题第八章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学时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12. 了解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13. 掌握如何应用各种强度理论。 主要 内容 12. 莫尔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13. 各种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重点 难点 8. 莫尔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 9. 各种强度理论的区别、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习题:7-26,7-29 预习:材料力学(I) 第八章 第一、二节。 工程力学(II) 教案 第 4 周 第 1 讲 课题 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58-1概述 §8-2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 学时2学时 教学 要求 14.掌握组合变形及连接件的概念; 15.掌握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分析和计算方法。 主要 内 14.组合变形及连接件的概念; 15.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分析和计算方法. 重点 难点 10.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的分析方法; 11.叠加原理的应用: 12.中性轴的确定。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习题:8-1,8-3。 作 练习 预习:材料力学0第八章第三节
§8-1 概述 §8-2 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 学时 2 学时 教学 目的 要求 14. 掌握组合变形及连接件的概念; 15. 掌握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分析和计算方法。 主要 内容 14. 组合变形及连接件的概念; 15. 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分析和计算方法。 重点 难点 10. 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的分析方法; 11. 叠加原理的应用; 12. 中性轴的确定。 教学 方法 以讲授为主。 课后 作业 练习 习题:8-1,8-3。 预习:材料力学(I) 第八章 第三节